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座部佛教的传人在我幼年时代,一位在家佛教老师对我说:“只是在壁画上还有佛教僧人,在地球上没有活着的僧人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佛教僧侣,是在1935年。那是在印度的拘尸那,该地是佛陀涅槃处。第二年我十八岁,就在那个圣地——拘尸那出家。我的师父是缅甸的旃陀罗摩尼大长老。我出家以后,旃陀罗摩尼把我送到摩诃普拉伽耶长老处。在尼泊尔的现代佛教史  相似文献   

2.
《佛教文化》2013,(1):124-125
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对学识修为较高的僧尼称谓:(1)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2)经师: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也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3)论师:指精通论藏或诠释佛教经义的僧人;(4)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的僧人;(5)三藏法师:指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中国古达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为“译经三藏”,例如唐玄奘被誉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6)大师: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后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如慧照法师。后来对前朝名僧也往往赐谥号“大师”,如东晋慧远,被追赐为辨觉大师;(7)尊宿:“尊”为德高,“宿”为年长。对年长德高僧人尊称为尊宿;(8)上人:尊称持戒严格,精于义法的僧人;(9)讲下:对知名法师的尊称;(10)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相似文献   

3.
一般人皆以为佛教弃乐求苦。例如一说到某位僧人吃肉饮酒,就觉得大不该,一听说有僧人近女色,更不得了,这是对具体的佛教徒而言;对整个佛教而论的,如电影《少林寺》拿僧人吃猪肉一事对佛教教义取笑,又如许多观众见到电影《少林寺》及《木棉袈裟》中的爱情悲剧而诅咒佛教的不近人情;既对个人又对整个佛教而论的,如近几年来,在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有一些青少年出家到寺庙,许多人因此发出疑问:现在当和尚准不准结婚?这么可惜,为何抛弃天伦之乐,去当和尚,作尼姑?好端端的有福不享,要去过那清苦的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第一个受戒的比丘已是谁呢?据《大宋僧史略》载,洛阳妇女阿潘在汉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时出家,但因当时比丘尼戒尚未传入中土,阿潘出家仅限于剃发受三皈五戒而已,尚不能称比丘尼。据梁宝唱的《比丘尼传》载,两晋之交的净检在西晋建兴年间(公元313-31...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中国古代省亲制度和古代僧人的省亲现象这一长期以来比较为学界忽视的问题。提出从唐代开始出现僧人省亲现象,但当时还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议,文学作品也很少表现。宋代僧人流传下的诸多省亲作品,是宋代三教合一思潮的重要表现,是宋代佛教人间化的产物。宋代僧人对出家者的归家省亲行为给予了颇具人情味和禅意的充分肯定,意味着佛教对中华伦理观念的全面接受。  相似文献   

6.
<正>僧伽职志,是僧人(个体或团体)基于其职业身份的职责意愿。中国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高僧,往往都是志行高洁,为适应和回应其所处时代佛教中国化所遇到的问题而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僧伽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中国化适应,符合中国僧人和佛教与时俱进的历史规律。近年来,学界往往关注佛教中国化方向的外部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佛教     
《法音》1991,(9)
19世纪新加坡城成为重要的贸易转口岸和商埠,大量移民进入城区定居。一些华人和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侨民在此谋生之际,同时带去了传统的佛教信仰,大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并举。早期的新加坡大乘僧人主要是中国广东、福建一带的禅宗和净土宗僧侣。1989年中国僧人贤慧、会辉和转道等人在新加坡建造了第一座寺院——莲山双林禅寺。稍晚,爱尔兰和尚达磨卢迦创立了第一个佛教组织——新加坡佛教传统教会。  相似文献   

8.
在粤东现代佛教史上出过一位热忱弘法、积极济世的僧人,他就是潮汕地区佛教领袖之一、岭东佛教会的创始人根宽和尚.根宽和尚,广东潮阳县人,俗姓周,清光绪九年(1883)生于潮阳峡山都(今峡山镇)泗和乡桥东村一户清贫农家.他少年时聪慧颖悟,夙具善根,其胞兄少年悟道出家,他因受其薰陶感召,也继之发愿出家学  相似文献   

9.
5月21日 ,朴老此作品在西安举行的“日中书法交流展”展出中国书法史上 ,有四位伟大的僧侣书法家 ,他们都是佛教徒。第一位是安道壹 ,第二位是智永 ,第三位是怀素 ,第四位是弘一。安道壹生活于北魏北齐之间 ,他从河北响堂寺开始 ,到山东邹县四山(即铁山、尖山、冈山、葛山) ,洪顶山 ,水牛山、徂徕山 ,泰山 ,几乎终其一生 ,书写刻制了大量佛教典籍 ,抗争灭佛运动 ,宣扬佛教精神 ,竟成了北朝“书仙”。其时 ,仅比东晋南朝书圣王羲之晚出一百多年。智永是陈隋间僧人 ,王羲之第七世孙 ,出家住永兴寺 ,闭门习书三十年 ,写《千字文》八百本 ,…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9,(3)
编者按自新时期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来,在“文革”中被迫还俗的部分僧人,因佛教事业恢复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对信仰生活的要求,重新受戒回到寺院,有的甚至当上了寺院的执事或负责人。近几年也有一批离退休人员出家到寺院过宗教生活。上述老年僧人圆寂后,其俗家亲属到...  相似文献   

11.
邱晶 《美与时代》2014,(3):24-24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僧人荣西在日本建起了第一座禅寺,禅宗佛教吸引了武士阶层,并迅速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12.
民间佛教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清末民初以降却日渐式微.本文以1935至1939年发生在四川新繁县一起复杂的庙产纠纷为中心,分析了民国时期佛教的普通信众、出家僧人以及代表国家的司法对佛教不尽相同的态度,对民间佛教信仰的失落尝试给予史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解读,进而希冀对在社会变迁下的人民宗教信仰或宗教的生存样态有所展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划分士庶的五条标准,从活跃在东晋时期的高僧中分辨出15名僧人具有士族身份。考证的结论是:两晋时代士族出家的现象绝大多数发生在北方士族群体之中;士族出家是在八王之乱(290)之后,两晋之交以及东晋时期在中国首次出现了士族出家的小高潮,绝大多数士族出家都是出于个人的人生信仰,属于认识问题;就北方出家士族南迁的时间来看,主要分二个阶段:一是永嘉至成帝咸康年间(307-342),二是晋哀帝兴宁年(363)以后。前者迁入地集中在建康和会稽,后者迁入地集中在襄阳和庐山。关于师门问题,东晋时代,佛学研究和僧团生活十分自由,师门并没有在佛教中起作用,距宗派性的产生还差得很远。也就是说,佛教戒律及其约束精神也由此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与观念。  相似文献   

14.
五大宗教在台湾的传播与大陆关系密切,两岸宗教关系源远流长。现按各个宗教分别介绍如下。 一、佛教 台湾佛教源自大陆,主要来自福建。大陆(特别是福建)佛教与台湾佛教的往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随着移民热潮,往台湾定居的福建人中有许多是佛教徒,他们在台湾建寺并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第二个阶段是清初至近代,当时许多僧人因在台湾受戒有困难,纷纷赴福建鼓山涌泉寺等大丛林受戒,许多闽地僧人也纷纷应邀赴台讲经弘法;第三阶段是台湾光复后的1945年到50年代初,这一时期大陆的一批僧人入台定居,…  相似文献   

15.
李素洁  邓子美 《法音》2023,(5):17-27
巨赞法师是无锡江阴人,当代佛教高僧、著名学者。法师少年熟读四书五经,出家后至支那内学院依欧阳竟无修学,几年间广读佛教大小乘经论,写下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佛学都具有极高的造诣。巨赞法师在培养僧才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曾受聘于无锡国专任教,是近代佛教史上少有的僧人教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是民国佛教四大高僧之一,在汉传近现代佛教界影响巨大。印光自号"常惭愧僧",作为一个严守佛教戒律、严谨处世的出家僧人,作为一个被同时代僧俗四众视为大师的出家僧人,他何以深刻地有感"常惭愧"?何以自号"常惭愧僧"?其中的微言大义何在?本文依据有关佛典,印光和虚云、弘一等的修持与思想,对此予以诠释,就众生要面对生死大问题的共性,发掘其中终极关怀的意蕴,一窥印光思想在中国净土宗历史上特有的继往开来之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史金波 《法音》2005,(9):19-25
五、僧人和度牒西夏是多民族的王朝,其僧人也是多民族的成分,包括主体民族党项、汉、藏、回鹘以及印度(天竺)僧人。其中党项族僧人人数最多。回鹘僧人在西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是西夏前期译经的主力。元昊和秉常时代译经的主持人白法信、白智光两位著名的僧人,应是汉文文献中反复提到的“回鹘僧”的代表人物。藏传佛教在西夏的影响颇深,在西夏的藏族僧人数量较多。11世纪末以后,伊斯兰教在印度强力推行,对原来的佛教造成重大威胁。不少印度僧人为躲避灾难并宏扬佛法,纷纷到西藏传法。同时一些印度僧人也到佛教兴盛的西夏传法,有的人…  相似文献   

18.
刘军 《法音》2020,(3):71-76
洋僧照空,是近代颇受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人物,不少学者也对他做过研究。照空法师是近代欧洲来中国出家为僧的第一人。其复杂多变、曲折离奇的生涯,尤其是一战时国际间谍的身份更是让人瞩目,这也决定了他在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46岁(1925)之前,他历尽世间浮沉;之后,皈依佛门,来华出家受戒,信仰佛教直至终生。前后之转变,可谓翻天覆地。照空法师是佛教影响西方人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9.
石春让  赵亚茹 《法音》2021,(11):23-27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以下简称《观经》)是一部重要的汉译大乘佛教经典,经中叙述了佛陀为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佛子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进而成就佛道之言教。这部佛经一般被认为是"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但从现有的一些文献记载中可知,该经的译者并非一人,而是由多名译者合作译出,其中还包括一位日本僧人灵仙法师。  相似文献   

20.
在欧洲,第一批听说佛这个名字的人大概是德国的神学家们。他们读到基督教教会奠基者之一圣·赫乐罗尼木兹(St.HI-eronymvs)的著作,其中提到佛陀奇迹般的出生,在中世纪,对佛陀的教诲没有人有具体的了解。一直到十七世纪,才有一位德国哲学家了解到佛教教理方面的一些知识,他就是莱布尼茨。在那个时代,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的著作把中国的哲学介绍到欧洲,莱布阮茨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从中国人的躇作中吸收了一部分那时在中国传播的佛教思想。在其著名的作品《辩神论》中,他谈到后(佛)—一中国人对Bodda的称呼,并且涉及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