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7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上发表了他的《三十自序》,谈学习西方哲学和美学的体会,里边有这样一段话:“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相似文献   

2.
“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距今十七年前,在有关近人王国维(字静安)教授的一堆史料中,我第一次读到这位大学者的这句深深感喟之语,因为完生弄不懂——不懂人世间何以有如此奇特的矛盾,所以在自己的脑海里,打成一个结,记住了。许多年后,这个疙瘩又从脑海之中跳了出来,因为我总算尝到了如此苦涩滋味:我钟爱佛教文化,佛教是可信的,可是——佛啊,多少丑恶假汝之名以行!在这里,田造如“8清正后和迷侵”Z类的遁词来解释,是远远不醒的。倒是对于赵朴初居主提倡的另一种态度——及东诗己,我素来IL\悦诚服。号少近千…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一文中提出的“对凶犯不可说谎”的主张,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都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哲学“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义务概念的层次性寻求解决的出路。康德对义务首先作了法权义务与德性义务的区分,其中法权义务又被区分为“基于契约的义务”和“作为这些义务之基础的义务”两个层次。“真诚”或“不可说谎”属于后一个层次的义务,它事关公民社会的根基,因而是任何个人都“没有权利”违背的,即便个体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必须在所不惜。德性义务中的说谎虽然也是对人格中的人性尊严的伤害,但它只涉及我们自己作为“纯然道德存在者”时的义务,而不涉及公民社会的根基问题。从德性义务的角度来看,说谎虽然“不应当”,但毕竟“可以”现实地存在,尽管说谎者为此必然要受到别人或自己的蔑视。然而,说谎在法权上是绝对不被许可的,因为作为公民,任何个体都没有这个权利,即便在面对凶犯时我们也只能说真话。不过,对凶犯说真话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视朋友的生命,因为既然相对于公民社会而言,个体的生命是无足轻重的,那么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朋友,也是我们出于法权义务而应当采取的必然行动。  相似文献   

4.
梁燕城 《天风》2024,(2):23-25
<正>中国甲骨文和古籍中的上帝思想,与旧约的上帝观有很多可对话共融之处。上帝超越而无形象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商周年代的上帝信仰。在甲骨文中,“帝”字出现的次数极多。在以象形文字为主的远古日子里,人们却没有以象形字来描绘上帝,而是用了一个会意字。根据王国维的解释,“帝”字像花蒂,以蒂为生命力之源;郭沫若说“天下之神奇更无有过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也认为其是生命之源。叶玉森则有不同解释,以“帝”字像一祭坛,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境界"说美学是一种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文艺美学理论。其基本特点在于,审美活动、审美感受、感觉是身体主体性的一种切身性的形式时空、生命时空的"不隔""真切感"身体感感受、感觉。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和"能感之"与"能写之"就是一种身体主体性建构的体现。在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身体主体会产生一系列身体感感受、感觉:"境界"("意境""气象")"不隔""真切""工"(即"美")"爱"。因此,王国维的身体主体性美学才是"可信"而又"可爱"的生命美学。从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者说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学术视野上讲,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除了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美学以外,没有一个美学家的美学理论能够真正深入到如此深的生命境界。因此,未来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就是两个"回到"与两个"转向":回到鲍姆嘉通,回到王国维。转向"身体现象学"、转向"默会致知论"的后批判实践哲学和思维现象学。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水的作用大》活动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鱼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条小鱼。(课件出示小鱼图片)谁来说说小鱼是什么样的?2.小鱼在水中那么可爱,那么活泼,我们都很喜欢它。如果没有水,小鱼会怎么样?3.小鱼没有了水,用不了多久就会死去,我们人类虽然不像小鱼那样离开了水在很短的时间就会失去生命,但是我们人类也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水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恩惠。(课件出示课题)  相似文献   

7.
战玉志 《天风》2005,(9):45-45
生命,到底有没有一个极限?中国自古以来就把“残”与“废”两个字连接在一起使用,好像残者即废,无可救药。难道残者就是废人吗?在我认识的许多伤残孩子中,就有这种观念,因着身体上的缺陷而自卑自怜,自怨自叹,甚至自暴自弃。我总喜欢介绍几位残障者基督徒,如何从生命的主、全能的上帝那里得着生命的秘诀,靠着那加力量、凡事都能做的神,克服了种种障碍,奏响了一曲上帝为我们而写的生命乐章。  相似文献   

8.
池田大作关于生态伦理的思考理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命得以存在的资源要素之一。池田大作认为,环境污染问题,如同核武器一样,乃是人类灭绝论的两个根据之一。池田大作作为一名宗教思想家,始终关注着对于人类的前途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环境问题,其关注之甚可以从他与世界上许多知名人士的对谈时“言必及之”窥见一斑。考察池田大作关于环境问题的论述,不难发现:“依正不二”是他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基础,也是他看待这一问题的基本视角,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对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旷宇长宙,漫无际涯,人生不过一叶小舟,将何处停泊?钱穆先生说得好:“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人生之向往处,即人之生命理想。也就是人生的真实意义与真实价值之所在。安顿人生之生命理想,是古典儒直至当代儒的主要关怀,也是人类恒久关怀的安身立命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孔子的中庸思想非常丰富深刻,它始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然而,集孔子思想之大成的《论语》对“中庸”只是提到过一次:“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虽然给“中庸”以很高的评价,却没有对“中庸”的实际意义作过具体解释。因而,历代为“中庸”正名者不乏其人,但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养学生的家乡之恋,使之升华为爱国之情,湖州市教委在市委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湖州,可爱的家乡》,作为中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的教材,对学主进行了“爱家乡”的系列教育。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寓知——掌握家乡可爱的知识。古语道:“知之愈深,爱之愈切。”知家乡,才能爱家乡;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才能把一切献给祖国和人民。湖州是太湖南岸的一颗明珠。她既有令人神在的名山大川,又有让人陶醉的湖光山色;既有一望无际的竹海,又有广阔无垠的平原。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聚居,从事农耕种稻、养育蚕桑、缫丝织绸等生产活动。历来文人荟萃,古迹名胜和纪念地众多。清代诗人李喧有“杭州不  相似文献   

12.
<正> 据《恽代英文集》和《恽代英日记》所载,恽代英已刊、未刊的关于孔子研究的文章有《我心日中的孔子》、《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以及他在日记中记录的研究心得。这些材料虽不是研究孔子的鸿篇巨制,其对孔子的评价也未必人人赞同,但其研究态度之公允,方法之科学,不仅在当时(“五四”前后)高出时论一筹,即至今日也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 (一)评价孔子不要各执一词,既不能要求孔子的言论“没有一句错的”,也不能认为“没有一句不错的”。恽代英说,孔子的学说,自然不尽可信,但他确是“苟有所见之大学者”,对  相似文献   

13.
论作为道路与方法的庄子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子之“道”的本质意义只有在其赖以产生的古汉语原初语境中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和说明。通过对“道”字的语源学考察以及《庄子》文本中“道”字的语义分析 ,可以看出庄子之“道”作为道路、途径、方法的本质含义。“道”离不开人的“行”与“言” ,人可以“有道”、“得道”、“为道” ,并借助于“道”来“通”“达”某种境域。“道”虽然具有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意义 ,但始终没有脱离其作为道路与方法的原初意象。庄子之“道”就是要探索一条通往精神和生命安顿之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教之“道”。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即处下)而不争名,是谓“不争”。世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其实不然。对此,老子同样以水为例,论证了水的力量之强大。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  相似文献   

15.
佛心慧语     
生命的序曲是几声哭泣,而终结却是一声叹息。生命犹如钟摆,在追寻与幻灭中摇荡。人间之力智,在乎洞悉本身之缺点。人的价值在于他懂得善尽他的义务。“心地安祥”的快乐,比世间一切财物的价值都高。单纯的心是一种最美的心情。“亲切”像是美丽的花朵,可以美化我们的人生。“亲切”是一种无声的韵律,它能让你周遭的人产生共鸣;“不亲切”是一种残忍的自私,因为它不仅会阻止你拥有快乐,同时,也阻止你拥有朋友。我们如果不为别人的说法和做法而忙乱,心中必会安祥得多。  相似文献   

16.
生命在呼唤     
高欣 《天风》2004,(4):52-52
我很难会忘记,在2004年2月23日的早晨,我家那只可爱的“大花猫咪”一瞬间被歹人偷走了……伤心恍惚之余,自责自己由于一时的疏忽不慎,以致送掉了那小生命的一条性命。 如果我不在那个不该开门的时候开了一条门缝,“猫咪”就不会直窜而出,走上不归路…… 如果我当时紧跟着走出一步,“猫咪”也就不会落入歹人所设的圈套,而落入歹人之手…… 如果我听到它最后的一声哀叫,马上寻迹追踪而出,也可能及时挽回“猫咪”的无辜性命……  相似文献   

17.
陈立胜 《哲学动态》2022,(10):30-34+127
<正>一作为原初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开启、转折与发展,是在“天下”的视域中展开的,而“中国”作为“天下之中”的信念,让中国哲学家始终有一种“大道在兹”意识。与今人对“不可通约”的问题意识之敏感不同,在古典中国思想世界之中,旁通纵横、气吞六合始终是哲人的基本精神抱负。用《中庸》的话说:“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陆象山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相似文献   

18.
漫谈守斋     
一、前言 在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传统思想中,我国很早就提出了“民以食为天”及“食色性也”等自然规律。虽谈论吃,难免有不雅之嫌,但它的确是与人类生命相始终的。 本来,吃的目的在于维持生命,在于享受、在于满足。《圣经》中就有诸多关于吃的话语:“我愿赐给你们埃及地最好的出产,使你们享受本地的美物”(创45:18);  相似文献   

19.
我们所信、所传的生命之道,其重要的内容有主的降生(道成肉身)、受死(十架赎罪)、复活升天,再来,耶稣不是“教主”,而是救主。他死而复活,并且升天了。因为他是神的儿子,他是人类的救主。 耶稣基督的名是奇妙的:“耶稣”意思是“耶和华拯救”。他是救世主,“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基督”在旧约希伯来文称“弥赛亚”,意思是“受膏者”。圣经里有三种人受膏:一是君  相似文献   

20.
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释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人们时下经常提及“人的尊严”、“生命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等,但“尊严”一词始终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模糊概念。在哲学价值论的层面阐明“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生命的尊严的基本特征,或许可以开拓出一个与其他文化共同体就重大问题进行相互对话、增进共识的思想平台。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的干部群众对人的尊严、生命的尊严都达到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趋向于认同它们在现代价值体系中的崇高地位的时候,各种漠视生命、侵犯尊严的现象(如矿难频发、食品安全问题、执法侵权、医疗事故等)才能在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