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寺观既是实践佛教、道教生态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示佛教、道教生态建设的重要窗口。今年,国家宗教局将支持佛教、道教界建设生态寺观列为全年重点工作。佛教和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理教义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我国佛教、道教界历来就有尊重自然、善待生命、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2.
道教与我国当前伦理道德的建设问题──论道教研究的现实意义卿希泰要解说道教与我国当前伦理道德建设的关系,首先还得简单地从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个前提说起。因为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而伦理道德又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义理之学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的内涵特质与表现特色。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吸吮中华民族的人文乳汁而产生发展。其义理之学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的内涵特质与表现特色。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道教以道为根基,具有很强融摄性。它凝聚了我国古代诸  相似文献   

4.
<正>在唐代,种植中药花木已经成为道教宫观园林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道教园林的特色所在,如何继承这一优秀传统,是我们弘扬道教文化过程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自古以来,道教建筑艺术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观建筑园林中的中药园林更是具有鲜明道教特色,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它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复杂,其来源也是多方面的。从道教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6.
正全国道教界的朋友们:在老子诞辰258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教崇尚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7.
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道教是一个重要载体,应推动道教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道教是我国本土固有的传统宗教,历史源远流长,影响广泛深远。道教以《道德经》为立教之本,以道为最高信仰,主张尊道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教》2013,(2):4
<正>全国道教界的朋友们:在老子诞辰2584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道教崇尚道法自然、齐同慈爱、贵生乐生、抱朴守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  相似文献   

9.
道教与妇女     
道教与妇女王宜娥道教,在对待妇女问题上是比较开明的,这与其历史传统及宗旨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首先,道教继承了我国原始母系社会中女神崇拜的遗风,形成了道教中有众多的女性神仙,例如西王母、九天玄女、骊山老姆等等。第二,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陈撄宁毕生从事道教学术研究,发展道教事业,为我国传统道教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深入研究陈撄宁道教文化思想,有益于弘扬道教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有利于促进道教医学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华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陈撄宁,这位中国近现代道教的杰出人物,一生致力于研究仙学丹道,宏扬道家学说,为复兴道教事业、重构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突出贡献。安徽省怀宁县作为陈撄  相似文献   

11.
正道教历史表明,古老的道教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业绩。道教文化根植于中国民众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天文、地理、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族习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六月、七月,中国道协主办的道教知识专修班坤道班、陕西省道协主办的道教知识专修班、成都市道协主办的道教知识进修班相继开学,这是道教界前所少见的盛况,值得祝贺。我们道教保存有丰富的经籍和文献资料,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份。它的优良传统对社会、对人类是有贡献的。至今仍有相当多信徒,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中,有相当多的人以道教为我国的传统宗教,怀有由衷的敬仰之情。近几年来,国外学术界对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说的道教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在文化的视野下来认识道教及其活动。在新世纪,道教文化的前景如何?宗教事务管理部门、道教界、学术界在新世纪中应重视哪些问题?这是关心道教文化事业的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21世纪将是道教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我国在20世纪前50年中,由于战乱频繁等诸多原因,我国道教文化基本处于衰微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道教界人士积极参与党和国家倡导的诸多爱国活动,道教文化亦呈现出新的景象。但是,从50年代后期起,“左”的思潮日趋严重,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享誉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历史…  相似文献   

14.
正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道教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道教典籍集中反映着道教的价值理念,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等方面有着充满智慧的论述,其中许多内容都可以与当今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不同场合多次借用道教典籍中的语句,表达他对国家治理、国际交往、个人修养中一些现实问题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七、道教义理之学的特征与亮点道教是自汉代以来一直盛行于我国的一大宗教。在我国历史上,与儒学、佛教鼎足而立,并称“三教”。现在我国流传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其中唯道教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他都是外来宗教。正因为它是在神州的大环境中吸吮中华民族的人文乳汁土生土长的宗教,故而它具有着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的内涵特质与外层表现特色。比如:(一)道教义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以“道”为根基,具有很强融摄性的道教,凝聚了我国古代诸子百家文化中的神秘主义思想因素,营构成了它五大部类的多元义理体系,鲜明…  相似文献   

16.
文摘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现代价值卿希泰在2006年第4期《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这一论题。一、道教的思想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些古代文化思想,汇集在道教之中,并借道教的经典存留下来。二、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了深刻影响,其中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提起我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仅是指儒家文化,其实我国的传统文化乃是诸子百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特别是指儒释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其涵容十分广泛,包括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道德观念、民间风俗、古代科技等等。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社会、哲学、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这里仅就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古代科技三方面,来略陈道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光辉灿烂。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前者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后者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主干。当佛教传入我国之后 ,儒、道、佛便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局面。道家思想和道教 ,对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学术、宗教、医学、文艺、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鲁迅先生曾给予恰切的评价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在初创时 ,奉老子为教祖 ,以道家思想为重要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程轶 《中国宗教》2022,(11):80-81
对道教服饰的制度规定开始于南朝宋,此后不同朝代道服的规格略有不同。总体而言,道教服饰延续了中国古代汉族服饰的传统,汲取了儒家礼制文化,反映了道教自然、朴素的美学思想,是道教伦理思想最直观的体现,是对道教哲学“服饰化的表达”。一、道教服饰的发展过程道教服饰是指道教徒的衣着穿戴,又称“法服”“道服”“道装”等,属于汉族传统服饰系统。道教服饰保留、延续了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传统,同时又结合道教思想元素,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20.
当代道教要坚定地听中国共产党的话,高扬"爱国爱教"的旗帜,坚定不移地紧跟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老人对道教的正确指引,是道教界的共识和正确选择,是道教界坚定不移奉行的原则和方向。道教界要真正做到知党、爱党,与党同心同德;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道教教义思想建设,正确履行好道教的社会责任,坚定地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