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整体-交互作用模型,选取北京市某高校所有大一学生2511名为被试开展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网络使用背景性渴求的特点及其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并就网络使用背景性渴求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态度对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1)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相比,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背景性渴求更高,所感知到的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更多,同伴对网络过度使用的态度更积极;(2)网络使用背景性渴求各维度、感知到的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可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3)背景性渴求中的积极结果预期与同伴对网络过度使用的态度对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在低积极结果预期条件下,同伴对网络过度使用的态度可以负向预测网络成瘾程度,而在高积极结果预期条件下,同伴态度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外因在内因比较微弱的条件下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在北京市九所中学共抽取3766名中学生,要求以匿名方式填写Buchnan等人的亲子亲密度量表、雷雳等人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Asher等人的儿童孤独量表,考察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1.2%,且男生的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生的成瘾率;重点中学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率显著低于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2)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与自身的孤独感、网络成瘾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中学生的孤独感与自身的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3)父子关系不仅可以直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进而间接地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母子关系只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间接地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总之,孤独感在中学生父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母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选取武汉市49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问卷方式测量了大学生中庸思维、同伴冲突以及网络成瘾。结果显示:(1)中庸思维与同伴冲突、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同伴冲突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冲突在中庸思维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之中起中介作用;(3)性别对中介路径“中庸思维→同伴冲突→网络成瘾”的前半段路径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对于男性,中庸思维可以负向预测同伴冲突;对于女性,中庸思维不能预测同伴冲突。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同伴冲突中介中庸思维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但是,中庸思维与同伴冲突的负向联系只存在于男性之中。  相似文献   

4.
以大二到大四4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及同伴提名法测量其网络成瘾情况及人际关系网络特征指标,考察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同伴影响。结果显示:(1)男生比女生更多居于同伴团体的中心位置,且与他人的“距离”更近;(2)标准化入接近中心度对个体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表明个体越处在人际网络中心,越不容易网络成瘾;(3)同伴团体网络成瘾对个体网络成瘾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个体人际关系网络特征对网络成瘾的同伴传染调节效应不显著,即不论个体社交地位如何,网络成瘾的同伴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推论,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个体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网络成瘾存在同伴传染效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法,以148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服务的偏好依次是:信息服务、娱乐服务、社交服务和交易服务;(2)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手机网络服务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对手机网络过度使用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4)神经质人格通过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手机网络过度使用,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在二者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积极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有效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6.
网络欺负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工具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感知匿名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武汉市70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同伴拒绝、网络欺负、愤怒和感知匿名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每天上网时间后,同伴拒绝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2)愤怒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同伴拒绝对网络欺负的直接作用和愤怒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感知匿名性的调节,相对于感知匿名性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在感知匿名性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研究结果支持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欺负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工具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感知匿名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武汉市70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同伴拒绝、网络欺负、愤怒和感知匿名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每天上网时间后,同伴拒绝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2)愤怒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同伴拒绝对网络欺负的直接作用和愤怒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感知匿名性的调节,相对于感知匿名性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在感知匿名性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研究结果支持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心理生活质量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业挫折感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青年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心理生活质量问卷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70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业挫折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心理生活质量与网络成瘾、学业挫折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2)大学生网络成瘾正向预测学业挫折感、负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心理生活质量负向预测学业挫折感;(3)心理生活质量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学业挫折感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网络特定自我效能对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影响,选取武汉五所大学的1121名学生为被试开展研究.测量问卷包括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根据CNNIC报告改编的网络使用问卷、经修订的Eastin和LaRose的网络使用自我效能问卷和自编的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问卷.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网络功能是在线娱乐,其次是信息收集,再次是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使用最少的是网上交易.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在受测群体中,有12.2%的大学生网络成瘾,成瘾比例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的网络特定自我效能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的每周上网天数、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和网上交易等行为对网络成瘾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不但会直接影响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间接影响网络成瘾.结果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864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负面评价恐惧与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以及社交焦虑和自我控制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和网络过度使用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存在显著负相关;(2)负面评价恐惧通过社交焦虑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网络过度使用产生影响,这一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社交焦虑和自我控制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交焦虑-自我控制的序列中介作用。这一结论有助于促进对大学生网络过度使用的干预与预防。  相似文献   

11.
叶宝娟  郑清 《心理科学》2016,39(3):621-627
为考察焦虑、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在压力与网络成瘾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压力量表、焦虑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网络成瘾量对随机抽取的341名大学生表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焦虑中介了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的关系;(2)消极应对方式中介了焦虑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而积极应对方式并未中介焦虑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所以,焦虑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锦涛  陈超  王玲娇  刘璐  刘凤娥 《心理学报》2014,46(10):1521-1533
通过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所高校2250名大一新生为测查对象, 采用问卷方式探讨了大学新生网络使用时间、网络社交使用占网络使用总时间的比重、网络使用的背景性渴求以及网络成瘾程度之间的关系。基于网络使用满足的相关理论以及渴求的条件反射理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即网络社交使用比重在网络使用时间与网络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 而且这一调节作用通过网络使用的背景性渴求这一中介变量得以实现。结果显示:(1)大学新生每周上网时间为13.58 ± 8.94小时, 网络社交使用占全部上网时间的比重为27.18 ± 18.15%; (2)网络使用时间、网络社交使用比重、网络使用背景性渴求与网络成瘾的五个维度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3)网络使用时间以及网络社交使用比重均能够直接正向预测网络成瘾, 同时网络社交比重在网络使用时间预测网络成瘾这一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即相比较少使用网络社交的被试, 较多使用网络社交的群体表现出更高的网络成瘾程度, 且网络使用时间对网络成瘾程度的预测作用相对较低; 而且网络社交比重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网络使用的背景性渴求这一中介变量实现。  相似文献   

13.
错失恐惧是社交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但其中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错失恐惧问卷、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量表、社交网络支持量表和中文社交网络成瘾量表,调查了重庆市三所高校的493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探讨错失恐惧影响社交网络成瘾的机制。结果发现:(1)错失恐惧显著预测社交网络成瘾,错失恐惧水平越高,个体社交网络成瘾水平越高。(2)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社交网络支持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和社交网络支持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满足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降低社交网络使用程度、提升现实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防社交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及其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及独处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729名初中生的同伴依恋、消极情绪、独处能力及手机成瘾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手机使用年限后,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消极情绪在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的直接作用及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独处能力的调节。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从依恋理论及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理解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内在机制,而且对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为其心理社会功能服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6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羞怯量表、SCL-90、同伴侵害量表的施测,以考察偏执、同伴侵害在羞怯与敌对的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羞怯程度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敌对倾向;(2)偏执、同伴侵害在羞怯与敌对的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3)羞怯也可以通过同伴侵害对偏执思维的影响预测敌对倾向。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省武汉市两所大学的56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问卷、网络自我效能感问卷和网络使用行为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在网络使用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及该中介作用是否受到性别的调节。结果发现:(1)男生在网络利他行为和网络使用自我效能上均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网络游戏、网络信息的使用上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在网络社交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网络使用(网络社交、网络信息、网络游戏)与网络使用自我效能、网络利他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网络使用自我效能与网络利他行为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在网络使用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性别在网络使用与网络使用自我效能之间具有调节作用,相对于女生,网络使用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在男生群体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从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间关系的分歧出发,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考察网络社交倾向的调节作用及强迫性网络使用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网络同一性实验量表、自我同一性实验问卷以及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对27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网络社交倾向对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对于线下社交倾向的大学生,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有消极预测作用;但对于线上社交倾向的大学生,中等程度的网络同一性实验会积极预测自我同一性的发展;(2)强迫性网络使用在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总之,网络同一性实验整体上不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但若把握好"度"也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父母网络监管对于减少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效果往往不尽相同,本研究对410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了不良同伴交往在父母网络监管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父母网络监管对青少年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路径是否受亲子关系的调节。结果发现:(1)直接效应显示父母网络监管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不良同伴交往在父母网络监管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中起“遮掩效应”;(2)亲子关系显著调节父母网络监管对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3)整体模型检验发现,父母网络监管、亲子关系、不良同伴交往和网络游戏成瘾形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0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情绪、认知需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消极情绪对网络成瘾有显著而直接的正向作用.消极情绪对网络成瘾具有最强的预测力;认知需要对网络成瘾有显著而直接的负向作用;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均可通过认知需要间接地影响网络成瘾;男女生的情绪、认知需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量表对44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时间管理倾向、网络自我控制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网络自我控制显著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网络自我控制与病理性网络使用显著负相关;(2)网络自我控制在时间监控观对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网络自我控制在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对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