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教师报告法对1254名城市儿童的对抗行为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探讨了对抗行为与同伴拒绝/接纳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童年中期,对抗行为呈中等程度稳定性,并表现出随年龄下降的趋势;(2)男生的对抗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3)交叉滞后分析发现,早期的同伴拒绝能显著正向预测后期的对抗行为,但早期同伴接纳不能预测后期的对抗行为;早期的对抗行为均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同伴拒绝以及同伴接纳.  相似文献   

2.
幼儿同伴关系与情绪理解能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某幼儿园大班58名幼儿为被试,采用四种情绪理解任务测查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并采用同伴提名法测查幼儿的被接纳和被关注程度.通过对五种同伴关系类型的幼儿在四种情绪理解任务上的差异研究,考察同伴关系与情绪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欢迎型幼儿在四种情绪理解任务上的表现显著高于被拒绝、被忽视和矛盾型幼儿;幼儿受同伴接纳程度与其情绪理解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被同伴关注程度相关不显著;同伴接纳程度对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行为取样的方法,对242名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为期10天的现场观察,共获得有效行为样本339件.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中班和大班幼儿攻击同性别同伴的次数显着多于攻击异性同伴;(2)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种起因的次数分布存在极显着的差异,但各种起因的次数在三个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上的分布不存在显着差异;(3)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多于工具性攻击.  相似文献   

4.
采用同伴提名法获得215名早期青少年(5年级、7年级)的同伴地位(同伴拒绝、同伴接纳)分数,采用关系网络问卷(NRI)获得友谊支持分数,以学生期中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的班内标准分的三科平均分作为个体学业成绩的指标,分析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及同伴接纳和友谊支持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及其年级和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女生的学业成绩高于男生,同伴拒绝、同伴接纳、友谊支持水平均不存在性别差异;(2)同伴拒绝均显著负向预测5、7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且这种预测作用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在7年级,学生的同伴接纳可以调节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尽管高同伴接纳并不能补偿高同伴拒绝给学业成绩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它也是个体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必要条件;在5年级和7年级,友谊支持都不能调节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同伴接纳、家庭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56名幼儿园大班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同伴接纳和家庭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结果发现:(1)6~7岁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家庭功能和其心理理论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同伴接纳程度高的儿童和家庭功能类型属于平衡型的儿童,心理理论能力较高。(2)家庭亲密度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存在显著相关;(3)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存在显著影响;(4)儿童性别、同伴接纳类型、家庭亲密度和母亲文化程度可以预测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采用个体中心的视角,通过班级戏剧和同伴提名法考查小学生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间的关系。结构频率分析发现:(1)具有高水平积极社会行为的儿童易受同伴欢迎,不易受同伴拒绝。具有高水平积极社会行为又伴有高退缩行为的儿童在低年级时也会受同伴欢迎。(2)高水平的攻击行为易受到同伴拒绝或争议。具有高水平攻击行为的儿童,当伴有高退缩行为时,在低年级时易受到同伴拒绝,在中高年级时易受到同伴争议。(3)社会行为倾向不显著者易获得一般而不易获得受争议的同伴关系,但在中低年级时不易受同伴欢迎。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4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业成绩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优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高,学习中等儿童居中,学习困难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低。(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纳、负向预测其同伴拒斥;但学业成绩只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同伴接纳,而对同伴拒斥无显著的预测作用。(3)亲社会行为对男、女生的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于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同伴关系与社交技能、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测量和心理测量的方法,以高中生为被试,对同伴关系、社交技能、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父亲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及社交回避与高中生的同伴拒绝显著相关,并对同伴拒绝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中生的社交接纳与其同伴接纳显著相关并对后者有显著预测作用。2.高中生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其社交回避呈显著负相关并对后者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中生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其社交接纳呈显著正相关并对后者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通过社交接纳和社交回避对高中生的同伴关系存在间接作用。4.就父母而言,父亲的教养态度与行为在高中生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Olweus欺负问卷和同伴提名测验,以1089名小学和初中学生为被试,考察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关系特点.研究发现:(1)小学生的欺负者/受欺负者显著高于初中生;(2)男生中的期负者显著多于女生;(3)欺负者的同伴拒绝水平高于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和未参与者,但同伴接纳水平与未参与者无显著差异;(4)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拒绝水平高于、同伴接纳水平低于未参与者.在男性受欺负者中被拒绝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非受欺负者,但女性受欺负者中被拒绝的比例与女性非受欺负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1967名青少年被试(平均年龄13.22±0.36岁,男生1018人)进行三年追踪,运用个体定向方法考察青少年早期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异质性共发模式及其稳定性、与同伴关系间联系。结果发现三时间点均存在5个身体—关系攻击共发模式组:高身体—关系攻击组、中等身体—关系攻击组、中下身体且低关系攻击组、低身体且中下关系攻击组、低身体—关系攻击组,表明两类攻击总体上表现出水平一致或类似的共发模式,且具跨年龄一致性。各共发模式身份表现出有差异的跨时间稳定性,低攻击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高攻击组、中等攻击组,低身体且中下关系攻击组转变概率最高。高攻击组同伴拒绝水平最高、同伴接纳最低,低攻击组反之,其他组同伴拒绝水平均显著高于低攻击组,为两类攻击亚组共发模式提供了效度证据。  相似文献   

11.
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纪林芹  陈亮  徐夫真  赵守盈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1,43(10):1151-1162
采用间隔两年的纵向设计, 通过对1767名儿童的同伴侵害以及孤独、抑郁、攻击、行为不良、同伴接纳、同伴拒绝等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调查, 综合运用变量定向的方法和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了童年中晚期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结果模式, 以及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 (1)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心理社会适应各指标存在显著的即时与纵向相关关系。(2)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结果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正常发展4种模式。(3)判别分析显示, 9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身体侵害)能预测同伴拒绝、外化问题适应结果模式, 11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关系侵害)能预测内化问题、同伴拒绝适应结果模式。这些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间的联系具有异质性, 并且先前和当前的侵害经历以及不同类型的侵害与心理社会适应间的联系因适应领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424名农村儿童为被试,基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比较,在同伴关系的背景下探讨了亲子亲合与个体逆境信念对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与孤独感的作用。结果表明:(1)同伴拒绝能显著增加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与孤独感,同伴接纳则显著降低儿童的学业违纪与孤独感,亲子亲合、积极的逆境信念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孤独感;(2)亲子亲合对同伴拒绝与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在双亲外出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差异:高亲合条件下,同伴拒绝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但是在双亲外出儿童中,这些关联不再显著;(3)亲子亲合能够调节同伴接纳与儿童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在低亲合条件下,同伴接纳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孤独感,但是二者在高亲合条件下不再存在关联。结果提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紧密情感联结对于促进其心理适应具有保护作用,同伴接纳对儿童的亲情缺失具有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2097名六年级儿童(平均年龄12.27岁, 男生1093名)的亲社会行为以及多种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测量, 主要运用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童年晚期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亲社会行为与孤独感、攻击等不良适应呈中等程度负相关, 与同伴接纳、社交自我概念等积极适应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童年晚期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与正常发展4种模式;(3)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越可能属于正常发展组, 越不可能属于不良适应组;在各种不良适应组中, 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更可能属于内化问题组, 而非外化问题和同伴拒绝组;(4)高亲社会组的儿童有6.8%存在内化问题;低亲社会组的儿童有50.2%适应良好;与普通儿童相比, 低亲社会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14.
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对276名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儿童的在园亲社会行为进行10天的自然观察,获得有效事件样本942件.统计分析表明:(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3)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4)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5)教师通常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中性反应;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对儿童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中性反应.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的强化.  相似文献   

15.
幼儿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83名4岁幼儿,探讨他们的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采用表情识别任务、情绪观点采择任务测查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采用教师评定问卷测查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照片社会评价法测查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结果表明:在总体上,情绪观点采择与情绪调节策略有关,情绪调节策略与同伴接纳有关,情绪观点采择能力与同伴接纳的边缘正相关在控制年龄后消失了;年长组儿童的攻击策略能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年幼组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都与同伴接纳有关,但只有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能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年幼组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分别通过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了同伴接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个体差异来源提供了情绪能力方面的数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儿童所属非正式同伴团体的选择和适应过程,选择469名小3、初1学生参加了为期2年的追踪研究.儿童同伴团体和学校适应(社会行为、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的资料取自包含同伴评定、教师评定和学校记录多种渠道.研究发现,(1)儿童选择与自己在学校适应方面相似的同伴组成同伴团体;(2)同伴团体不仅在成员构成还是在学校适应的团体特征上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3)儿童在初测时所属同伴团体的社会能力越强、社交性越高、学业成绩越优异,则其两年后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越好,如果所属同伴团体存在同伴拒绝或学业问题,则儿童在两年后被同伴拒绝和出现学业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  相似文献   

17.
潘玉进  曹立人 《应用心理学》2009,15(4):374-378,384
运用社交认知绘图(SCM)、班级戏剧量表与同伴提名等方法调查了处于同伴团体形成关键期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294人,以考察同伴团体诸变量对个体学业成就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拒绝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伴团体在小学四、五年级尚处于初步形成期,其密度和中心势均随年级升高而提高;(2)性别、学业成就和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团体形成的主要因素;(3)个体学业成就对同伴接纳与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同伴拒绝与退缩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4)团体密度和团体学业成就在同伴接纳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团体中心势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团体学业成就对亲社会行为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幼儿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访谈、家庭情绪表露问卷和幼儿社会行为评估问卷调查,考察了112名3~6岁幼儿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发展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大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具有更高的表情调节知识、更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2)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与情绪表达的人际支持、工具支持的结果期望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幼儿掩饰消极情绪是因为预期情绪表达不会得到他人理解和帮助;(3)幼儿报告面对父母同伴教师不同在场者时具有不同的情绪体验,且幼儿的人际支持结果预期存在年龄和在场者的交互作用;(4)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的人际支持的结果预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工具支持的结果预期存在显著负相关;(5)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认为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不良结果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害羞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19.
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测量表对453名小学生的社会行为、教师接纳、学业成绩、社交策略与儿童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行为、教师接纳、学业成绩、社交策略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各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除不适宜社交策略这一变量外)儿童同伴接纳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学业成绩、教师接纳、攻击性及提出适宜的社交策略数,对于儿童同伴接纳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纪林芹  魏星  陈亮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2,44(11):1479-1489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1806名小学儿童(平均年龄11.27±0.36岁)为被试,考察同伴拒绝、侵害两种同伴关系不利与儿童攻击行为间的关系、以及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同伴拒绝、侵害与儿童的身体攻击、关系攻击显著正相关,与儿童的自我概念、同伴信念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同伴信念与两类攻击显著相关.(2)同伴拒绝、关系侵害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身体侵害仅对身体攻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关系攻击无显著影响.(3)儿童的身体自我概念、社交自我概念及同伴信念在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与攻击的联系中具有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伴拒绝对儿童的身体攻击、关系攻击主要表现为直接效应,不同类型的侵害经历与儿童攻击间的联系存在类型特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