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摩尼教研究的新收获─—评《从摩尼教到明教》韩秉芳读毕台湾学者王见川君所撰《从摩尼教到明教》,“后来者居上”之感油然而生。该书不仅继承了前辈学者在摩尼教研究方面的成果,而且在大量占有中外新资料的基础上,又有若干新的发现和创见,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2.
自唐末初入福建以来,摩尼教在福建一直有所流传,不仅史不绝载,而且相继发现了不少摩尼教遗物,尤其是近期于霞浦发现的摩尼教文献,更是引人注目。百余年来,学界对福建摩尼教研究不辍,涌现出大量成果,揭橥了许多模糊不清的问题,推动了国际摩尼教研究的不断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霞浦摩尼教文献发现不久,有待公布,相信会对中国摩尼教的研究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2008年10月以来,福建省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发现了大量摩尼教遗物,接着,在福州、屏南等地相继发现摩尼教遗存,既有文献、文物,也有摩尼教庙宇,尤其是屏南降龙村,家家户户供摩尼光佛和林瞪。2013年7月、2016年3月,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调研组两度赴福建考察摩尼教遗迹,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出,摩尼教是一种活态宗教,在福建省霞浦、福安、屏南、福州、晋江乃至浙江省南部都有存在,均可归入霞浦摩尼教系统。与原始摩尼教不同,霞浦摩尼教在流播过程中,因应形势的不同而逐步佛道化甚至民间化,这大概是霞浦摩尼教能够在福建、浙江一带绵延不绝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正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0年11月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由摩尼在波斯创立的世界性宗教。摩尼死后,摩尼教传入中国,并在公元8—9世纪因受回鹘崇奉而得到广泛传播。唐武宗会昌灭法后,摩尼教在国内受到沉重打击,在呼禄法师带领下逃往福建,此后逐渐吸收中国的本土宗教,在民间继续存在,因其后续缺乏清晰的记载而使人们对其的理解受限,并认为摩尼教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相似文献   

5.
2008年10月以来,福建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发现了大批摩尼教文献,计有经典《摩尼光佛》和多种科仪书,此外还有不少其他历史文物与遗迹。从中不难看出,摩尼教流播霞浦,千年不绝,其间因应形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拘泥于原始经典的窠臼,而是朝着人生化、现实化和世俗化的方向转变。霞浦新发现的摩尼教文献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非常重要,是研究宋元以后中国摩尼教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特别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吐鲁番地区在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新疆地区中西佛教艺术的最早交汇就在此处,而现在已湮灭的摩尼教,其珍贵史料与艺术遗址亦多发现于此。摩尼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源起在波斯,由教主摩尼(MANI)创于3世纪中叶。3—15世纪曾在亚非欧三大洲很多地区流行,吸收了不少东西方宗教思想,形成二宗三际的独特教义后,又影响了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一些教派,甚至与佛教也有交互影响,但是摩尼教(东方教区)佛教化的程度远过于佛教中吸纳摩尼教的成份。新疆的古代遗迹与文书中有不少摩尼教的踪迹。考古工作成果可分为两次大的发现,即20世纪初德国人的发现及80…  相似文献   

7.
《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3期发表了祁顺华先生《莆田市涵江新发现摩尼教文物古迹初考》一文,其间所报导的莆田市涵江新发现的摩尼教文物古迹,计有瑶岛祠、摩尼教神台、摩尼教古墓等三项。。这对于摩尼教研究的学者来说,无疑是值得注意的信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屏南县新近发现三本(两种)民间摩尼教文书及三尊摩尼教神像,揭橥摩尼教沉潜民间,混融巫、道、佛教,产生以民间道教科仪为框架,以摩尼教教义为内容的民间道坛仪式。同时,屏南文书也呈现承传唐写本《下部赞》《摩尼教残经》《摩尼光华教法仪略》的特质及与霞浦摩尼教文书的渊源。福建东部各地托身民间道坛的摩尼教孓遗,不是孤立存在,其科仪、文书有一定关联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9.
摩尼教自会昌灭法遭到禁止以后,南潜闽浙,逐渐演变为民间宗教,并与农民起义相结合,成为宋元时代影响东南沿海局势的一股重要势力,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既深且巨的影响.百余年来,学术界对宋元时代东南沿海摩尼教与农民起义的关系问题研究不辍,成果颇丰.新资料不断得到挖掘整理,学术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并展开深入的讨论,见仁见智,使宋元摩尼教的研究逐步得到深化.但囿于资料的支离破碎甚至自相矛盾,宋元时代摩尼教的走向和与农民起义的关系问题依然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有幸的是,自2008年10月以来,福建霞浦一带发现了大批的摩尼教文献,可极大填补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及当今摩尼教研究史料的不足,或可为这一研究提供关键锁钥.  相似文献   

10.
摩尼教与回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鹘 (古代维吾尔族的直系先民 )在唐代宗宝应年间开始信奉摩尼教 ,这之前 ,信奉萨满教。自牟羽可汗时期 ,摩尼教即成为回鹘国教。摩尼教师在汗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主要表现在在议政、出使唐朝、入贡、和亲、经商等重大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由于回鹘在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中的重要作用 ,摩尼在中原内地也广为传播。 840年 ,回鹘衰败后西迁 ,摩尼教也随着回鹘的衰落而在中原内地衰落。作为宗教 ,摩尼教对回鹘政权的巩固发展 ,在回鹘与唐朝的交往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在内地 ,摩尼教一直延续到五代、北宋 ;在西域 ,伊斯兰教传入之前一直在回鹘社会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摩尼教作为世界十大宗教之一,盛极一时.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衰败与回鹘的兴衰密切相关.值得关注的是,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极其巧妙地运用了当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宗教--道教和佛教的外在文化,后以极短的时间广为传播,展示了其独特的生存演进特征.  相似文献   

12.
福建霞浦摩尼教科仪典籍重大发现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20世纪初我国敦煌和吐鲁番出土摩尼教汉文经典唐写本之后,而今又在福建霞浦再次发现数量可观的摩尼教斋醮科仪典籍,引起国内外摩尼学界的普遍关注。霞浦新发现的科仪文书中包含不少佛、道教的术语、概念和佛神名号,不免令人产生其是否为摩尼教文献的疑惑。今将已现世的唐写本《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摩尼教残经》和《下部赞》,与新发现的科仪典籍《摩尼光佛》、《兴福祖庆诞科》等,进行全面的系统比较研究,发现无论从形式上对帕拉维语"音译文字"和偈颂赞呗的运用,还是在内容上对佛、法、僧"三宝"的推崇以及对"五佛颂"、"天王赞"的宣扬,两者皆一脉相承,具有完全相同的宗教属性。换言之,即两者在摩尼教固有的传统神灵信仰、基本教义、教法和教理等方面,虽因产生年代不同,受佛、道两教的影响有别,而显出某些差异,但本质上合若符契,别无二致。  相似文献   

13.
福州福寿宫,原名明教文佛祖殿,为祭祀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而建,初建于宋。寺院主祀摩尼光佛和林瞪,左右配祀张真君、真武大帝,另有三十六护法神将;临水夫人殿、华光殿、大王殿三座偏殿,分别供奉临水夫人、华光大帝马天君和黄、赵二大王,另有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通过对福寿宫所供诸神之考察发现,福寿宫护法神祇来源于摩尼教、佛教、道教和当地民间信仰,四种神祇交互杂处。可见,福建摩尼教之民间宗教色彩极为浓厚,福寿宫无疑是一座受道教影响甚深的摩尼教寺院,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幸存的配置完善的摩尼教寺院,堪称"摩尼教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4.
摩尼教作为一种已湮灭的古代宗教,今天已难见其面貌。但摩尼教在古代曾广泛传播,是影响很大的世界性宗教,所以在现存的文化与艺术遗迹中仍有踪影可寻。这种源于波斯的二元论宗教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达于欧、亚、非三洲,虽屡遭禁断,在中国与欧洲中世纪都久有流传。摩尼教在中国的流行与回鹘即维吾尔族先民有很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据信史记载,此教唐高宗时已流行中国,延载元年(649)时,因其教使拂多诞的杰出表现更得武则天的赏识。但摩尼教的真正发展是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因平定叛乱之需,唐军请回鹘铁骑入助,因而收复东都洛阳。…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在福建霞浦发现的摩尼教科仪书中有许多关于"济度亡灵"的内容,昭示着霞浦摩尼教中有极为成熟的幽冥世界。然而,摩尼教在波斯诞生之初,并无冥界的相关设置,霞浦摩尼教中的冥界是在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摩尼教的宗教内涵,又融合了大量佛教、道教、儒学以及本土民间信仰中的冥界观念,最终形成了霞浦摩尼教所独有的冥府世界。  相似文献   

16.
琐罗亚斯德与摩尼教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琐罗亚斯德与摩尼教之比较研究元文琪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是前伊斯兰时期伊朗的两大二元神教。两者有密切的联系,都是以善恶二元(或明暗二宗)论来阐释世界的本原、形成和结局,对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提出总的看法,从而创立了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和相应的清规戒律;但...  相似文献   

17.
福州福寿官,原名明教文佛祖殿,为祭祀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而建,初建于宋.寺院主祀摩尼光佛和林瞪,左右配祀张真君、真武大帝,另有三十六护法神将;临水夫人殿、华光殿、大王殿三座偏殿,分别供奉临水夫人、华光大帝马天君和黄、赵二大王,另有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通过对福寿宫所供诸神之考察发现,福寿宫护法神祗来源于摩尼教、佛教、道教和当地民间信仰,四种神祗交互杂处.可见,福建摩尼教之民间宗教色彩极为浓厚,福寿宫无疑是一座受道教影响甚深的摩尼教寺院,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幸存的配置完善的摩尼教寺院,堪称“摩尼教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试论摩尼教消亡的时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塔里木盆地周缘的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阿克苏等地区是摩尼教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摩尼教消亡的时间约为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此前,有关维吾尔族15世纪末便已实现了全民伊斯兰化的观点应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9.
摩尼教兴衰因缘及其罗山草庵遗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尼教在公元 3世纪由南巴比伦人摩尼创立 ,后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公元 6、7世纪传入中国 ,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摩尼教的教义在古代曾经对下层人民起到了鼓舞作用 ,但因遭到上层统治者的诋毁 ,在世界上已经湮没。在我国尚存的福建罗山草庵摩尼教遗迹 ,引起了世界宗教史研究者的浓烈兴趣。笔者多次造访罗山草庵 ,研讨有关资料 ,认为其所存文物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摩尼教创世造人神话入手,结合《残经一》的释义,阐述摩尼教有关人类自身兼有明暗二性的理论,认为人类自身明暗二性的并存,源自于中际时期明暗二宗的大战;而明暗二宗之战的继续和深化,则集中表现为人类自身明暗二性的对立和斗争。《残经一》关于“光明大力与无明暗力”、“五体化五施”、“故人与新人交战”、“五毒死树与五明活树”,以及“光明惠日与无明暗夜”说,最后归结为人类心灵的善恶及其道德修养的优劣是决定自身明暗二性强弱变化的要素,从而把大世界明暗二宗的角逐与小世界明暗二性的争斗紧密联系起来,构成完整的人类自身明暗二性论——摩尼教“二宗三际”要义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