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现代世界,天主教的“梵二”公会议堪比教会初期的使基督信仰走向希腊罗马社会的“耶路撒冷会议”.“梵二”前的天主教尚不能摆脱中世纪形成的教权模式和政教心态,对现代世界的思潮多采取怀疑和拒绝的态度,然而,一种“对话”的精神也同时出现在教会的不同领域.“梵二”通过与现代世界的真实对话重塑了教会的认同及它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面对“梵二”的精神和原则,需要一种正确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2.
救恩的普世性(L‘universalitadellagrazia,或称“普世性救恩”──Lagraziauniver-sale)作为一种新的神学观念,是罗马天主教会在梵二会议上制订的新的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重新解释天主教神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天主的救赎计划,着重于把天主与全人类联系在一起,从而密切了教会与俗世的联系,为梵蒂冈实行政策的重大转折提供了基础理论之一,在罗马教会近三十年来的革新与对话运动中发挥了作用。本文剖析了罗马天主教普世救恩神学的圣经依据、历史沿革、论证逻辑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指出它的核心与实质以及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是世界宗教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天主教会议,标志着现代天主教世界自我革新运动的开始.会议无疑为天主教会“本地化”提供了最坚实的精神和思想基础.“梵二会议”的这些思想和成果,使我们对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传统给予重新的认识,并将通过这个传统来认识梵二会议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梵二会议是天主教在上世纪60年代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天主教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这次会议后,教会自上而下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当中积极回应现代社会挑战。梵二提倡的改革,并  相似文献   

5.
在纳粹行将就木前夕被盖世太保秘密处决的潘霍华是没有殉道者时代的殉道者。神学家潘霍华对于今天的教会来说,不仅仅是一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神学遗产仍然对于现今的神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生平与他的思想是一致的——他所活出来的正是与他所领受、所坚持的信仰与神学是完全一致的。本文以潘霍华的《追随基督》中的神学要点作为研究的内容,概略性阐述了潘霍华写作该书的历史背景与写作目的。文中分析了潘霍华驳斥当时在德国基督教中广为流行的"廉价的恩典",提倡"重价的恩典"的神学理念,理清其背后重要的神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基础——基督论的教会论。展开分析潘霍华在《追随基督》中有关"基督作为教会团契存在"、"基督界定基督徒与基督徒团契的生活"、"十架神学"、"基督徒的生活",以及"重价的恩典",这几方面重要的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中国天主教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自立革新运动";几乎在这同一时期,普世天主教会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应是"梵二"会议的召开。中国天主教"自立革新运动"与梵二会议的目标,具有不少异曲同工之  相似文献   

7.
天主教是由耶稣基督所建立,基督是宇宙性的基督,他的奥身──教会,根据圣保禄宗徒在厄弗所书中的教会观,教会也是宇宙性的,且包罗万象。教会历经两千年的漫长旅程,在历史中默默地起着光和盐的作用。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在圣神的领导下,对教会自身作了彻底的反省,寻求教会的根,教会的真精神,教会的真本质。因此梵二在圣神内给我们指出了教会的真面貌,正如教会宪章第一节所说:“教会在基督内好象一件圣事,就是说教会是与天主亲密结合,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与工具。” 梵二称教会为圣事,一般称之为基本圣事,因为…  相似文献   

8.
前言对于中国教会神学建设的探讨,结合梵二会议文献精神,我将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根据当今中国教会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在梵二会议前后的不同变化,特别是在教会架构与管理模式方面的变化。这其实也是全球教会神学的一个课题。虽然自梵二会议以来,全球各地区、各民族的教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但  相似文献   

9.
梵二大公会议前的20世纪天主教神学 我们应当避免对“梵二会议以前的神学”的说法抱一种纯粹贬视的理解,并不存在一种宗教会议前期的统一神学。在二十世纪的早期和中期,我们不仅能从手册或教材上找到不同观点的神学也可以从那些个人的作品尚未被教廷官方认可,但事实上为梵二大公会议的文件打下了基础的个别神学家那儿得到。这些神学家有卡尔·拉纳(Karl Rahner)、伊夫·贡茄(Yves Congar)、亨利·特·吕拜克(Henri de Lubac)、爱德华·希勒倍  相似文献   

10.
(2015年4月14日)2015年4月14日,中国天主教平信徒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会议听取了马英林主教所作的《充分发挥平信徒作用,努力推进牧灵福传事业》的报告,会议就平信徒在教会中的使命、角色、职务、在福传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在民主办教中的担当等内容进行了学习、交流和研讨。会议认为,根据梵二会议精神,教会中虽有神  相似文献   

11.
正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梵二会议讨论的有关问题中,伙伴关系(集体领导)把我们带入了第二个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核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里主要指教宗首席与地方主教们的权威之间的关系。地方主教的权利并非来自梵蒂冈。但是,在讨论这一主题的时候,不得不同时讨论"溯源"一词。而且,讨论伙伴关系,会明确地提到梵二所讨论问题中的第三个问题,即教会的运作方式:专制模式,还是民主模式。伙伴关系在梵二会议上如同一支荧光棒,体现了这三个问  相似文献   

12.
“梵二”会议是当代天主教神学从新 托马斯主义为一统转向多元神学的分水 岭,“梵二”会议前后的天主教神学运动表 现为一种在纷杂多变的社会中为信仰寻根 的向度。天主教神学家爱瑞克·普茨瓦纳 (Erich Przywara)的十字架神学就是这 种神学理论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天主教是由耶稣基督所建立,基督是宇宙性的基督,他的奥身——教会,根据圣保禄宗徒在厄弗所书中的教会观,教会也是宇宙性的,且包罗万象。教会历经两千年的漫长旅程,在历史中默默地起着光和盐的作用。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在圣神的领导下,对教会自身作了彻底的反省,寻求教会的根,教会的真精神,教会的真本质。因此梵二在圣神内给我们指出了教会的真面貌,正如教会宪章第一节所说:“教会在基督内好象一件圣事,就是说教会是与天主亲密结合,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与工具。”  相似文献   

14.
作为对于教会神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通过解读"圣事是一种标记"和"圣事要借助于可感事物和话语",将圣事源自于天主的"奥秘性"与开放给人的"标记性"结合起来,强调了圣事指向人、适合于人并最终圣化人的属性。以这一圣事学说为基础,天主教的圣事神学指导天主教信众构建起了以圣事为中心的宗教信仰生活,发展出了丰富的圣事礼仪文化,从而显示了托马斯·阿奎那这一圣事神学深刻的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正8月10日,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推动福建天主教神学理论研究开好头、起好步,第八届福建省天主教"两会"神学研究工作委员会首次工作会在武夷山市举行。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颁发的《推进我国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2018-2022)》,讨论了筹办福建天主教中国化神学思想研讨会的有关情况。会议认为,天主教中国化是福建教会未来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坚持中国化意义重大。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天主教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牧灵福传  相似文献   

16.
1、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是教会历史上最大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大公会议。这也许是教会的一次真正的全球性的大公会议,因为主教们都选自每个重要的大陆和不同的文化。通过这次大公会议,教会开始从一定文化局限性的教会走向一个真正的世界性教会。 2、梵二大公会议以前的二十世纪教会学可分两类:教科书式的教会学,它强调教会体制的、法律的、圣统制的一面(萨拉凡里),和  相似文献   

17.
弥撒(Mass),又称“圣餐”(Eucharist),拉丁语missa的音译,为基督宗教纪念耶稣基督牺牲的宗教仪式。其形式虽从简朴到精致繁复不尽相同,但弥撒的核心内容却都是领受面包和葡萄酒(在新教教堂,则为未发酵的葡萄酒)。一般而言,历史上东西派教会的弥撒皆有其鲜明的特点。西派教会(包括后来的天主教)用拉丁语,圣餐用无酵饼,神父领圣体和圣血,信徒只领圣体;东派教会(包括后来的东正教会)则因地而异,圣餐用语为希腊语、古斯拉夫语或其他民族语言,圣餐用有酵饼,信徒则可同领圣血。“梵二”会议之后,天主教内部推行礼仪改革…  相似文献   

18.
经过历史的演变,今日中国教会承继宗教改革运动的果实,使整个教会呈现出较为开放的面貌。宗教改革运动作为教会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顺应着文艺复兴的浪潮,成为近代社会思想的开端。同样作为启蒙运动及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宗教改革成功地以"民族解放运动"的身份呈现出来。它切实地将基督徒从罗马天主教——作为传统教皇集权偏执的象征——的控制下解救了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运动的负面作用也在不断地加强,以致于在新教教会内部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纪念宗教改革运动的同时,也同样应该为我们今天的教会警醒:如何维系信仰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成为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天主教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70年来,中国天主教在充分享有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与全面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借助伟大的历史机遇"脱去旧我,穿上新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为天主教中国化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今天我们对过去70年来天主教"中国化"历程进行回顾,重新疏理和认识基督徒共同努力探索出的适应国情开展牧灵福传的经验,对进一步推进天主教中  相似文献   

20.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为普世教会注入了新的精神,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教会又迎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藉着圣神的德能与启迪,她重新扬起了传教的风帆,破浪前行。梵二的《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特别使我们明确了司铎的身份,也同时指明了司铎使命与责任。正如每位基督徒的身份建基于天主圣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