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通冥路科仪,是南台湾灵宝道派演行拔度济幽法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田野调查中所掌握的科仪文本及影像材料,并结合明代《道藏》中相关内容,对本场科仪的文本、科介、文检、法器等内容加以介绍和考证。首先,收集和整理了台南地区较为知名的多家灵宝道坛所使用的科仪底本,并斟酌异同、权衡优劣,厘定出一份较权威的《无上拔度开通冥路科仪》文本,进而援引历代道书文献,考镜源流,指出台南道士圈中世代传承的科仪文本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次,通过分析科介表演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诠释。台南灵宝派道士敷演开通冥路科仪时穿插了不少的肢体动作,它们分散于唱曲念白之间,是对科仪文本的补充、深化和完善,也是全场科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为主,以发奏科仪为中心,指出民间的"瑜伽教"科仪,融合了佛、道教的仪式传统。发奏科仪,体现出了民间仪式的融合性,以及民间道派独特的祖师信仰。在民众的民俗生活中,正统佛、道教在转化之后,得到了延续。  相似文献   

3.
打城科仪,是南台湾灵宝道派拔度斋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当地民众的朴素理解,“打城”就是打破地狱城、将囚禁在阴府冥界中的亡魂拯救出来.今台南灵宝道派演行的打城科仪共计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符合道门传统的、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打城科仪,其以唱念为主,有十分完整和规范的节次流程;第二部分是闾山法派色彩浓重的打城戏,其以真人与鬼将的对话为主,穿插以唱曲和念白,最后以真人手持三清宝戟刺破象征地狱的纸城而结束.我们对这两部分的仪式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打城戏表演中使用的道具(纸城)、法器(三清宝戟、七星剑、锡杖)、打五方送煞的物品(鞭炮、扫帚、草龙、盐米)及文检(救苦天尊之竖疏献状)等也予以介绍和梳理.  相似文献   

4.
在位于福建西部的龙岩,宋代以来即已流行道教闾山派。该教派道坛于民间春秋社祭及寺庙打醮仪式中,不但科演本教派的科仪,同时还于科仪中穿插演出一种似仪似戏、仪戏混合的戏乐性表演形态,民间称之为“师公戏”。 师公戏产生的历史十分悠久,元明间已很盛行,清乾隆三年(1739)版《龙岩州志》即载该地区民俗“信鬼神,好戏剧”,其中应包含这种师公戏。该戏名称,因民间称闾山派道师为师公,故含师公演的戏之意思。所谓师公戏,从教法形态上分析,它依然是一种法事科仪,以第一人称妆扮演出,其功能依然是道教祈福禳灾、驱邪逐煞。…  相似文献   

5.
引魂度桥是宋元以降道教度亡仪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台湾地区南部盛行的民间丧葬拔度法事中,引魂过桥亦是必设的科仪项目之一。本场科仪的表演旨在通过外在、直观的坛场陈设以及戏剧化的表现形式,形象地展示出亡魂在执法道士的引领下,在金童、玉女的佑护下,平安度过法桥的情景。我们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科仪文献,对当地各家道坛敷演引魂过桥科仪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详细阐释了其节次流程及象征意义,并着重讨论了台南与高屏两地科介表演、坛场陈设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有关材料进行考察和分析,认为清代南昌青云谱道院住持朱道朗实际上就是明皇室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其所开创的"青云派"乃是净明道的一个支派,而该派的活动中心--青云谱道院的兴建和发展乃是依赖道教自己的财力、通过买卖的经济手段来实现,这一方面说明了清代以后的道教已失去封建统治者的扶持,另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道教在民间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试论清微派的"会道"与"归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微派在历史上是一个新兴的道派,该道派与民间社会渊源甚深,而其“会道”主张更具特色。历史上,清微派虽然没有完成“归元”的历史性使命,但其在“会道”名义之下,将弥散于社会各阶层的宗教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并将之纳入自身的系统之中,这种自我提升的努力,不仅是民间道派拓展生存空间的智慧表现,民间宗教文化的价值的彰显,更是道派会归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李志鸿 《中国道教》2006,(6):28-31,60
道教法术是道教文化中最为神秘的部分,可以说是道教的“内秘世界”,是中国神秘主义的代表,它不仅是一种信仰体系、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符篆、咒术是道教法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符篆与咒术的研究是理解道教的法术、科仪系统的关键所在,也是进而理解道教的宗教本质的关键所在。作为新出的符篆派,天心派的三光之说是法力的来源,而正法三符是其整个法术体系的基础。同时天心派三光之说、正法三符的出现也对  相似文献   

9.
“授箓”是正一派授予道士经箓法职的科仪,视功德行持的情况,初授、升授、加升通过相应的程序进行;“传戒”是全真派向道士传授戒规律法的科仪,亦须初真、中极、天仙循序渐进地获得三坛大戒的成果,其目的都是为了让道士通过这种方式以学知识、学科仪、学戒律,从而得窥道法之门径,获取相应的神权,修道养德、达通神仙、功德社会。相比较而言,正一派授箓意在打开人神沟通的渠道,全真派传戒则重在启发教徒自律和清修规范其修持的方式方法。道教徒通过授箓或者传戒,亲于坛场用虔诚的信仰方式,与神圣订立盟约,许下诺言,以便自己事后自律自守,此为这项活动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道教事业要传承延续、薪火相传、健康发展,仍然需要传戒和授箓这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语言、风俗以及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鲜明地域特色的筝乐风格和流派.在我国黄河流域,历史上广泛流行着古筝音乐.在这一地区较为集中地分布着河南筝派、山东筝派和陕西筝派三个古筝流派.三派筝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就如同血和肉、鱼和水的关系,正是丰富、浓厚的民间音乐的土壤,才培育出了筝乐这朵中国民乐的奇葩.  相似文献   

11.
天心正法派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 ,对道教“天心正法派”及其支派作了考证 ,在许多问题上都有作者自己的独立见解。如 :提出该派的创派时间是在两宋之交 ;该派与灵宝派、上清派皆有一定的关系 ;混元教派似不属于天心正法派 ,等等。文章还对“天心正法派”的教理教义作了考察和介绍 ,尤其是对其以“三符”“两印”为主要内容的天心正法 ,介绍颇详。相信本文对治道教史的读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新近由林鋆先生主导的霞浦明教遗迹田野调查,发现当地民间法师所保存的某些科仪本,间杂摩尼教词章,若干《下部赞》诗文更是赫然可见。是次调查成果,为揭示摩尼教在华的归宿,追踪佚失的摩尼教、明教经典做出重大贡献。本文拟就该等抄本中所采录《下部赞》诗文,与敦煌发见的写本作比较,辨其异同,释其差异产生之原因,冀有助于解开该等科仪本形成之谜。  相似文献   

13.
在学术著作中对“西方派”一词没有统一的解释。在我们看来,波兰社会思想史家A.瓦利茨基的观点最符合真实情况,第一,他认为西方派一词属于1840年那股十分确定的思想潮流,从而反对扩展对该词的解释;第二,他认为不仅必须把T.H.格拉诺夫斯基、K.д.卡维林、B.п.包特金和其他“不大不小的”人物列入西方派,而且也应算上别林斯基和赫尔岑,即必须包括从黑格尔哲学和乌托邦信仰中找到共同语言的各种见解不同的人。而且这位研究家还强调指出,离西方派理想模式最切近的是别林斯基,尽管在他和他的战友的世界观中,不仅仅只有西方主义一个方面。与斯拉夫派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西方派队伍的团结。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邀请来访的黎巴嫩德鲁兹派统一相知机构主席阿里.宰因丁长老一行四人于2001年4月4日访问了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柏年教友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秘书长马英林神父与他们进行了交谈。 黎巴嫩德鲁兹派统一相知机构成立于1973年,系经黎巴嫩政府批准的民间宗教慈善性组织,在黎欠鲁特市、山区省、南部地区和西欠卡地区设有5所学校,一所综合性医院和药房等慈善机构,为130多万黎巴嫩人民提供服务,资助了大量贫困儿童入学,由于该机构救助对象涵盖范围广泛,因此在黎巴嫩具有一…  相似文献   

15.
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笔记、小说、方志的有关资料,对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的考察,侧重探讨了民间岁时节令中的斋醮习俗,道教神仙节日的斋醮活动。认为道教在民间频繁的斋醮活动,是道教与民俗信仰结合的重要途径。道教斋醮与民俗信仰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6.
车溪派是明末清初临济宗的重要支派,属于虎丘派断桥系,实际创始人是住浙江嘉兴府车溪庵的无幻性冲.该派最初是以浙江地区为主要弘法地,后来逐步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其鼎盛期是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与同时期的临济宗天童系、磐山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车溪派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颇受曹洞宗人湛然圆澄、石雨明方、远门净柱等人的推重,但其传承问题成为远门净柱与费隐通容相互争论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屏南县新近发现三本(两种)民间摩尼教文书及三尊摩尼教神像,揭橥摩尼教沉潜民间,混融巫、道、佛教,产生以民间道教科仪为框架,以摩尼教教义为内容的民间道坛仪式。同时,屏南文书也呈现承传唐写本《下部赞》《摩尼教残经》《摩尼光华教法仪略》的特质及与霞浦摩尼教文书的渊源。福建东部各地托身民间道坛的摩尼教孓遗,不是孤立存在,其科仪、文书有一定关联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18.
何绵山 《中国道教》2002,17(5):20-22
道教是传入台湾最早的宗教。据有关文献记载 ,早在唐代中叶就有道士进入台湾。传入台湾的道教以正一道为多。由于正一道主要以符科仪为主 ,所以台湾道士重醮仪 ,以持戒清修的全真道士罕见。台湾正一道士又分红头师公和乌头师公两种。红头师公着红道冠用红布包头 ,以掌加持祈祷为主 ,主要度生 ,下有三奶派、金天派等。乌头师公着黑道袍用黑布包头 ,以掌握葬祭为主 ,度生也度死 ,下有瑜珈派、灵宝派、老君派、天师派等。乌头师公与红头师公相比较 ,“乌头师公较重视整套的仪式 ,不论科仪、唱腔、动作、服饰、音乐等极为注重与讲究 ,而红头师…  相似文献   

19.
元明时期的清微派不仅构建了完整的宗师谱系,而且在道法科仪中法师还通过焚信香符,呈送琼书、家书、笺状等通师文书与居于仙境的师真进行交流,请求师真将斋法的意图转达给天帝,从而请天帝颁布敕旨给相关主司神祇以实现法师的诉求。从元明时期清微派师道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秉承了道炁,所以能够彼此感通,而感通的关键则在于法师修行正心诚意之功。  相似文献   

20.
唐五代时期道教在朝鲜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道教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形成朝鲜道教的科仪、修炼、民间信仰三大流派,在朝鲜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入唐留学的新罗宾贡进士金可记、崔致远为中心,通过其修道事迹和涉道诗、科仪文书的分析,说明新罗赴唐求学者对道教的研习和兴趣,是道教在朝鲜半岛传播的途径之一.唐代曾一度形成高句丽国人争奉五斗米教的盛况,这是道教在朝鲜社会传播的结果.作者认为唐五代时期道教在朝鲜的影响,是东亚文化圈文化传播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