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近代犹太哈西德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状况进行历史性的考察,认为该运动之产生是东欧犹太社区对其生存境况恶化而做出的反应,其发展一方面与整个东欧犹太社区所面临问题的共性有关,亦与该运动独特的内部结构与发展方式有关;本文还分析了该运动独特的宗教主张,分析其在犹太教神秘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及宗教价值和社会意义.在现代性日益发展的今天,哈西德运动的存在本身具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应当得到主流社会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2.
哈西德运动是近代犹太教历史上最突出最持久的宗教运动。它兴起于18世纪中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席卷东欧大地,将半数以上的东欧犹太人囊括到自己的阵营里。该运动之所以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不仅因为它空前绝后的传播速度,还因为它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本文主要从传播方式、领袖魅力和人文关怀等几个方面探讨这一运动在东欧兴盛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佛教思想内部寻找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的智慧,以便为当前文明对话提供思想资源。首先,佛教将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称为外道,最后以真理观打破自他宗教的界限,充分表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倾向;其次,二谛的思想模式具有终极实在与多元宗教的意义,而且二谛的相即、不二的关系,体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真理观;最后,瑜伽行派的种姓各别与种子熏习思想,表达了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哲学转向现代形态。“知识形而上学”是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逻辑主线。近代知识论企图为“知识”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现代分析哲学、诠释学虽然否定了知识论的这种妄想,但他们仍企图通过语言和诠释为知识找寻一种深层的根据;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则在知识异化形态下引发了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追问,其实质是追问知识的价值问题。这一逻辑转换召示了哲学对科学知识更全面、更合理地把握和理解,召示了哲学向时代敞开。 相似文献
5.
宗教哲学这个极其古老而应受到敬重的哲学领域,尽管一系列毋庸置疑的信号使人相信它方兴未艾,趋于鼎盛,却被归人俄罗斯哲学最遭忽视的“处女地”之列,其原因何在?最重要的原因看来在于意识形态因素。如果说在沙俄时代,是为了保护宗教免受哲学的觊觎,那么在苏联时代则相反,旨在防止哲学受到宗教的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6.
康德曾经把人类的文化探索划分为三大问题 :1 我可以认识什么 ?2 我应该做什么 ?3 我能够希望什么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属于科学的认识问题 ,第二个问题属于伦理的道德问题的话 ,那么第三个问题则属于作为人类最高企盼的宗教信仰问题。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样也反映在宗教信仰领 相似文献
7.
中国儒学非常重视人与人的伦理道德关系,同时也不乏超越性的宗教感情。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它曾经被赋予了神学形式,而且不断吸收佛、道等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政治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面都显示出鲜明的宗教特征,发挥了相当的宗教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国儒学的宗教性特征表现出具有不同于西方宗教文化的特点,西方宗教注重人与神之间的宗教信仰关系,追求灵魂不朽的外在超越;中国儒学则以其特有的内在道德的超越形式,以宇宙本体为本原,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反映了一种力求在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意义上超越现世的宗教品格。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8月16日—18日,由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策划、并与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联合主办的全球化与宗教多元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为充分体现全球性和多元化特色,尤其是为了使通常被边缘化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不致处于失语状态,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来自阿根廷、乌拉圭、美国、埃及、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德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香港及中 相似文献
9.
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与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最具普遍性的观念形态,都具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性质,同属精神性的文化。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试图解决的往往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人生中的根本性问题,如:生与死,祸与福,善与恶,今生与来世,现世与彼岸,世界上各种事物以至世界本身究竟如何形成,个人以至社会历史的命运为何种力量所支配和主宰等等,宗教和哲学都曾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答案。正是由于关注的问题有着这种一致和重合的关系,宗教和哲学便在人类历史上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里有哲学,哲学里也有宗教。宗教常使用哲学思维的方式和哲学的语言来论证其教义、确立其信仰;哲学则常把宗教视为神圣的教义信仰和哲学思考的对象,把它们放在理性审视台前进行考察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
11.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 - 相似文献
12.
13.
Sebastian Sunday Grèv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18,96(1):168-182
This essay discusses Wittgenstein's conception of logic, early and late, and some of the types of logical system that he constructed. The essay shows that the common view according to which Wittgenstein had stopped engaging in logic as a philosophical discipline by the time of writing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is mistaken. It is argued that, on the contrary, logic continued to figure at the very heart of later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and that Wittgenstein's mature philosophy of logic contains many interesting thoughts that have gone widely unnoticed. 相似文献
14.
Robert Bird 《Studies in East European Thought》1999,51(2):85-108
In this paper Russian Symbolist philosophy is represented primarily by Viacheslav Ivanov (1866--1949), but its conclusions are intended to be valid for other philosophers we classify as Symbolist, including Nikolai Berdiaev and S. L. Frank. It is posited that, by comparing Ivanov's cosmology, aesthetics, and anthropology to those of Martin Heidegger, one can reconceive of Symbolist philosophy as an existential hermeneutic. This, it is claimed, can help to identify a common basis among the Symbolist philosophers, and also to place Russian thought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European philosophy and vice versa. 相似文献
15.
马丁·布伯在当代语境中开创了一套对话哲学,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和隆重纪念的。对话哲学强调人之作为实践存在优先于人之作为认知主体,强调第二人称的优先性,即我-你关系优先于我-它关系。这是富于洞察力和感召力的哲学遗产,尽管布伯仍未能将这种对话哲学发展为具有当代意义的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16.
1901年4月13日,拉康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有着天主教传统的商人家庭.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Stanislas)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识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少年拉康也是一众同学当中杰出的鬼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拉康的思之起步是文学,其后来的所有理论始终处于一种无从摆脱的浓重的诗学语境之中,缘由大约也在于此.15岁上,拉康便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尝试向杂志投稿;17岁时,他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著名的现代文学大师.所以,拉康思想的真正基底并非肯定性的实证科学,而恰恰是洋溢着人文价值的诗性批判.此外,拉康很早就对哲学滋生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斯宾诺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18.
Pyung-Joong Yoon 《Human Studies》2001,24(1-2):57-68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competing and compliment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subjectivity and discursive logic. It contends that the ultimate failure of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is a testament to the dilemma of subjectivist philosophy. Indeed, political philosophy requires a paradigm-shift from subjectivity to intersubjectivity. With this in min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lassical encounter between morality and ethical life in connection with discursive ethics. While it argues that Habermas still retains a strong residue of subjectivist philosophy, it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discursive analysis of Foucault and probes into its applicability to practic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