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传佛教的判教是判别佛教显密教法次第和高下的理论.多罗那他大师作为明代藏地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中兴大师,他通过宗义阐释和密宗经典梳理的方式,对佛教显密教法进行了判释,立“大中观”为自派的“了义”见.这既是多罗那他大师修证体悟的结果,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回击藏传佛教其它教派诋毁、维护觉囊派独立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先生基于宗密的禅教一致论,提出了以慧能禅与天台相匹配为最高的新禅教一致论,其基础在于以存有论为核心的哲学立场。但牟先生此理论有三点可质疑之处:判教标准转移、教内之教外别传与牟式禅教一致论之不足。经过质疑之反思,牟先生仅关注佛教义理的判教标准被拓展为兼顾佛教义理与修行证悟的新标准,并依此判教,得出禅宗较之天台宗更为圆融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各种佛教判教学说。判教亦称教相判释 ,萌芽于大乘经典中对大小二乘的分判 ,由来华梵僧译介经论时将其传入 ,为中土高僧所继承和发展。在南朝 ,自慧观分二教五时始 ,经刘虬、成论师的发挥 ,形成了三教五时等判教。北朝的判教学说以地论师为主 ,出现了四宗、五宗、六宗等异说。南北朝判教是自印度传入的佛教获得创造性发展、实现自身形态中国化的非常关键的一步 ,是中国佛教创宗立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之差异主要在于教义和宗教形态两个层面,前者关键在于对本体系空或有之歧见,并由此导致人之平等是否合理的不同认识;后者要点在于宗教骨干是一个松散的种姓,还是有严明戒律的僧团.由于在同一个文化地域的长期共存,两教有了相互吸收和融合,并致使佛教在印度的婆罗门教化和中国佛教包含着不少婆罗门教因子.  相似文献   

5.
谭世宝 《佛学研究》2004,(1):134-139
慧能开创的南禅宗成为后来中国佛教的主流,影响了后来的中国佛教。但是净土教也在中国佛教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明清以来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剖析,认为所谓“禅净兼修”是南禅宗的唯一出路,净土教则借此兴起也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特别是如果没有净土教的兴起,则整个中国佛教都会随着禅宗的衰亡而衰亡。净土教既复兴了中国禅宗,也为中国佛教提供了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印度密宗怛特罗对于藏传佛教有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印度密宗的一些类型和宗派,并阐述这些怛特罗同印度佛教以及藏传佛教的关系,主张藏传佛教密宗除了全盘吸收印度佛教金刚乘密教以外,还对于非佛教的印度教密宗以及瑜伽实践亦有学习。藏传佛教是为融合多种宗教思想体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一、藏传佛教的宗派称谓藏传佛教,又名藏语系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藏族居住地区。与汉传佛教一样同属北传大乘佛教。它既有丰富系统的佛教经典与理论,又有严密深奥的实践修证次第,故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仅就藏传佛教的称谓而言,也极其繁多,除教内的喇...  相似文献   

8.
松潘地区苯教中"大鹏鸟"形象大量出现在神像背屏正上方、苯教寺庙屋檐正脊中部和庙宇内的柱头上,表明其在苯、佛融合中强化的护法神身份。该形象在上古时期的汉文化、苯教和印度教记载中相似度较高,后进入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不同的传播背景中又发生了变化,且演变轨迹及成因,随着民族的迁徙而复杂难辨。本文试从现存岷江上游松潘地区苯教寺庙的踏查资料中,考述大鹏鸟形像特征的多元化生成背景,并探寻变化的根源,认为大鹏鸟在多元信仰中具有重要的调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涌现了大量的民间教派,康雍年间,先天教1脱颖而出。光绪年间,先天教从福州传入莆田地区,民国时期是先天教在莆田发展的鼎盛之期。经过建国初期的"极左"冲击,莆田地区的先天教依然顽强蛰伏,并延续至今。现在,莆田地区的先天教有30多佛堂,基本上以女性的斋姑为主,仅个别佛堂还保留一些先天教的经典文献。面对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女性就业和生存平台的多样化,弃婴渐少,先天教人才凋零后继乏人,关门的斋堂在在有之,其式微没落之势不言而喻。加上正统佛教的竞争,年轻的斋姑进入佛学院后纷纷皈依三宝,空门化是自称"佛堂"的先天教不可抗拒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传统佛教而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对民国时期的密宗热潮进行抉择,并着力于汉藏显密佛教的融通。在戒律与判教方面,他批评日本密宗,赞扬重视戒律与次第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针对藏传佛教的缺陷,太虚强调树立人间佛教大旗的重要性。他从教理、行持、果证等方面说明显密佛教圆融不二,提倡汉藏佛教互相修学,坚持汉传佛教立足自身以求振兴。  相似文献   

11.
金幢教自创教之初就杂糅了儒、佛、道三教的思想,教义教理上外佛内道的特征显著;在信仰体系上,金幢教迎合了中国传统的多神崇拜观念,既崇拜本教的神明和创教祖师,又崇拜佛教和道教的某些神明;在组织结构上,与其他民间宗教有很大不同,祖堂和分堂的关系错综复杂,分堂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宗教仪式方面,金幢教的仪式种类十分丰富,外佛内儒的仪式过程相对繁复.目前莆田金幢教约有近180座佛堂,主要分布在沿海乡镇.在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今天,金幢教也面临着教内分派传教、各自为政,佛堂首领及信徒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吸收信徒越来越困难的问题.可以预见金幢教的传教脚步将日趋缓慢,但是还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其将与民间信仰结合越来越紧密.  相似文献   

12.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  相似文献   

13.
苏磊 《法音》2010,(8):3-7
<正>一、判教的传统文化渊源判教,是佛教祖师们通过对印度佛教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学说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按照佛陀说法的先后顺序或教义深浅进行判释,使之在教理体系中各安其位,并获得相应价值的一种理论模式。判教的意义在  相似文献   

14.
慧远以二藏、四宗、顿渐局来判释佛陀所说经教.吉藏则以二藏三法轮来判释佛教经教.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皆以二藏判教思想为旨归.慧远、吉藏的二藏判教思想,是对整个南北朝判教思想的总结,标志着南北朝佛教判教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太虚的佛教教制改革思想通过僧数、宗依、整理制度和筹备进行等4个方面表现出来。太虚的佛教教制改革思想是要把佛教引入理性的发展轨道,虽没有得到完全实现,但依然对民国时期政教关系的法律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民国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均颁布了一系列寺院规条,对寺庙财产、僧人登记等作出规定,形成了以政教分离为基础的关于政教关系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中,梅山教是巫术色彩浓郁的教派,其神灵和法术深受道教影响。本文考察梅山教的神灵和圣地崇拜,并分析梅山教、茅山教与西南各族群的关系,认为梅山教、茅山教的不同法术风格,是历史上道教传播影响的结果。梅山教在西南傩祭傩文化中的浸润影响,更反映其多元宗教文化的特征。对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多维度的解析,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比较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永明延寿强调万法唯心,力图“一心为宗”,进而提倡祖佛同诠。但是,他受到宗密思想影响,针对当时佛教,特别是禅宗片面强调自修自证,有些禅师乱讲佛法,所以,提倡禅教一致思想。其实禅和教表现的方法不同,但本质上也没有不同,禅教一致的立场,仍然是禅宗的角度。《宗镜录》的核心内容是“一心”,以“一心”统一了中国佛教中禅教与诸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女性伦理观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处。作为印度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发扬传系,这两者都秉承了大乘佛教的男女终极平等思想,提出女性成佛论;同时,为了迎合世俗社会,它们都持女性卑污论。然而,由于对女性的歧视程度不一,在女性成佛途径上,汉传佛教要求女性转身成佛,藏传佛教允许女性即身成佛;在两性关系上,汉传佛教主张阳尊阴卑,藏传佛教倡导阴阳双合。  相似文献   

19.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并称为佛教的三大体系,其中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为佛教中重要的两大派系,但是由于时间、地点以及传入方式的不同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教义上讲,汉传佛教为大乘显教,而藏传佛教为显教和密教合而为一的教派。明代瞿昙寺壁画将藏传佛教绘画与汉传佛教绘画艺术巧妙融合,是汉藏文化交流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十分有利于我们对于同时间、同地域的汉、藏两种佛教寺院壁画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中国的儒家学说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延续既有文明、创造符号体系的建构功能 ;与此相对立 ,印度的佛家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则以反向解构的姿态分别对婆罗门教和儒家学说在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所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建构与解构的关系体现了追求文明与反抗异化、积极进取与消极无为、崇尚秩序与回归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历史性发展 ,印度宗教文化从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与中国世俗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彼此更迭 ,都形成着“否定之否定”式的阶段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