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昌神在安多藏区传播的过程中,以本土化的方式融合到藏文化中,形成了阿尼尤拉→藏区地方神→藏传佛教→黑文殊菩萨的结构体系,与文昌神→梓潼地方神→道教→文神相对应,并与藏传佛教、苯教、民间信仰进行了互动和调适,具有多元文化整合的特征。这是藏族接受外来文化的一种方式和路径,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公———一个象征政治实体、皇权的符号,在藏传佛教文化占据主导的安多藏区演化为个人的保护神、村落甚至寺院护法神灵。伴随时代变迁,个体行为和信仰理念实践将一个全国性意义的符号地方化为跨区域的崇拜对象。安多藏区关公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冲破了藏文化区域的园囿,通过藏汉民众的想象、理解建构起来,神和人之间产生深层链接,直至今日并未中断。本文呈现了安多藏区关公信仰的历史过程,描述了安多藏区关公祭祀仪式,探讨了安多藏区关公信仰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二郎神,系道教及汉地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灵之一,安多藏区的贵德、同仁、尖扎等地也广泛流行着该种信仰,深受当地藏、汉、土等多民族的崇奉。本文通过对二郎神信仰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安多藏区的传播模式进行论述分析,得出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信仰很可能最早源自氐人的原始宗教信仰习俗,由于历史进程中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等因素,融合巴蜀氐人早期的"三目"信仰与傩舞、血祭等祭祀模式,同时吸收汉地二郎神传说与藏传佛教、道教等仪轨,从而产生了崭新的"安多二郎神"。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在近代安多藏区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在宗教生活领域中为信众提供人生的目标与意义,还成为安多藏区道德规范与部落习惯法的哲学基础,影响并重建了安多藏区的社会结构.这对于安多藏区传统的部落社会而言,无疑打破了以部落本位主义为基础的道德规范、法律习惯、身份认同,在更大的宗教信仰“超社区”范围内,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但藏传佛教在近代安多藏区对社会的整合并非总是宗教教化,也存在以寺院为核心的对立与冲突.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汉、藏两大文化板块的交界地带,也是20世纪中叶以前安多藏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信仰及其寺院经济现状进行了考察。可以看出,当前藏传佛教依然主导甘南藏区的宗教文化,而建立在佛教功德观之上的部落及家庭供养则是藏传佛教寺院得以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6.
藏族是安多藏区的主体民族,其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然而,汉民族广泛信仰的二郎神在该区域内也有较为普遍的崇拜和信仰。二郎神传入热贡地区后既在神像特征,又在供奉体系、模式,祭祀仪式等方面完成本地化,建构起较为成熟的信仰体系。在热贡二郎神信仰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通过与苯教和藏传佛教的长期互动和调适,而发展演变为具有跨族际、多元文化整合的神灵。  相似文献   

7.
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藏区的社会基础和知识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安多高僧的权威性逐渐式微,藏区国家权威不断强化,各种地方权威此消彼长。在国家宗教政策引导下,爱国爱教的高僧们不断进行自身调整,主动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事裁决等方面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藏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为构建和谐藏区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云南各地的文昌宫观作为云南文昌信仰的物化载体,是云南文昌信仰的有力佐证,成为多民族交流、融合、认同的文化符号。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文昌神被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成为全国信仰的文化大神。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十六《祠祀志第九·祀典》载临安府治(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文昌宫:"在府治西,元宣慰同知普化建。"1由此推断,至迟在元代中叶,文昌宫观就出现在三迤大地。明清两代是文昌信仰在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5,(1)
<正>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是专门为拉卜楞寺主嘉木样大师起居和举行盛大典礼时的奏乐。与一般的音乐项目不同,"道得尔"音乐根植于深厚的宗教文化生态中,它的产生、发展变迁、传承与保护都不能脱离宗教文化土壤而独行,藏传佛教文化生态和安多藏区社会的客观环境决定了拉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7,(2)
<正>华锐为藏语音译,意为"英雄部落"。8世纪中叶,吐蕃人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在内的甘、青广大地区。华锐藏族的先祖为吐蕃军旅之一部,即"下英雄部落"。以吐蕃军旅和部落后裔为主体,"噶玛洛"部族以及凉州吐蕃六谷部、西夏木雅人等形成华锐藏族。华锐藏区属于卫藏、康、安多三大藏区中的安多之一部。按现在行政区划,即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中心,包括甘肃省肃南县,青海省门源  相似文献   

11.
曼巴扎仓作为藏传佛教寺院的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它在教育过程中贯穿着公益价值和医学人文教育思想,在医学实践中把藏传佛教的身、语、意概念用之于医疗叙事,从而使安多藏区的曼巴扎仓成为雪域高原的医疗中心。病痛叙事和共情是通过藏传佛教、民族医学教育和文化传统而习得的一种能力和技巧。恢复藏族传统文化,并在医学教育中增加礼仪训练,有助于病痛叙事的展开和医患共情的产生。曼巴扎仓的医学叙事及其实践虽然不适于在藏区以外的地方复制或推广,但其医学共情的实践为消解当下的医患紧张关系提供某种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近代安多藏区形成的宗教型城镇成因与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寺院与近代北方的商业市场具有密切联系,是这一类型城镇形成的关键因素,这类城镇的特征是:寺院经济占主导地位、城镇的消费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13.
杨健吾 《宗教学研究》2004,2(3):109-116
本文扼要地论述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四川藏区传播的概况,总结其传播的手段和特点主要是:广泛收集各种情报,以尽快熟悉中国社会;广设教堂,兴办学校、医院、育婴堂、救济院等慈善事业,帮助传教活动的进行;广占土地和房屋,以地租、房租进行剥削,作为教会重要的经济来源;基督教在四川藏区的传播始终是在与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特别是藏传佛教信仰的冲突中进行的.与传教士们长期付出的艰苦努力相比较,基督教在四川藏区的传播是不成功的.此中原因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4.
一、十八罗汉信仰在藏地的传播十八罗汉信仰何时传播到西藏?在藏传佛教史上一直有不同的争论,藏族学者们大多赞成藏传佛教后弘期,大约10世纪前后,十八罗汉信仰就开始在藏区流传。但一些汉族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传播的时间晚到明朝。其次,对十八罗汉信仰是直接从汉地传入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教》2011,(6):63-63
赵永翔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明清时期,作为地方教化体系核心的州县庙学是由文庙与儒学结合而成的。到元代延佑三年,元廷诏令全国州县庙学兴建文昌阁,从而使文昌神在国家制度层面上进入了庙学体系。然而,到了明清,文昌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再次被国家祀典接纳。但是,在地方庙学却依然大量存留了祭祀文昌神的祠阁,成为这一时期地方教化体系中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16.
梓潼神,又称“文昌神”、“文昌帝君”。是道教中主管仕禄的尊神。也是宋以后宫观庙宇中香火最盛、影响最大的一位神祇。清人赵翼说:文昌神“显灵于科目,盖自宋始,亦自宋之蜀地始”。那么,为什么会始自宋?有何变化?本文拟就此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7.
川西藏区的民间宗教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川西藏区 ,在藏传佛教信仰之外 ,还普遍存在另一种民间宗教形式 ;即以一些民间个体宗教职业者在一定范围内走村串户为人禳灾驱鬼、请神祈神福而进行的宗教活动。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 ,对川西藏区这种以个体宗教职业者为载体的民间宗教形式的特点、内涵及其与寺院宗教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藏文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 ,对其历史源流及其性质等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温金玉 《法音》2003,(2):22-27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文殊菩萨智慧第一,在佛经中被称为诸佛之母,在佛教信仰体系中地位极尊。五台山因此缘由,也就备受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名公宰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土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兴起,始于元代。13世纪中叶,藏传佛教的各大宗派次第形成,在广大的蒙藏地区已成为普遍的信仰,并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稳定、人心向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1244年,为了安抚藏区民众,当时驻军凉州的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汗致书召请藏区最具威望的萨迦班智达北上凉州会谈。…  相似文献   

19.
西藏阿里托林寺的建筑与壁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吉扎西 《法音》2009,(2):45-52
一、郎达玛灭法后的历史回顾与反思自吐蕃朗达玛灭佛后,佛教在藏区沉寂了近二个世纪。这时期,苯教在传统的信仰基础上又吸收了佛教的诸多内容并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藏族历史的发展看,这一时期被史学家们看成是一个没有佛法的、黑暗的文化倒退时代。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却也是藏族历史文化再次走向复兴前的文化反思时代。什么样的宗教信仰才能更加适应雪域吐蕃民众的需要?什么样的上师大德才能给信众带来身心上的抚慰和引导?使吐蕃时期带有贵族特权色彩信仰的佛教,真正走向民间并与广大的民众发生关系,使得佛教真正的扎根于民间土壤之中,让信众真正得获佛法的智慧与喜悦。  相似文献   

20.
在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群众中,出家为尼的妇女数量不少,尼姑寺比比皆是,西藏如此,其他藏区也一样。在安多藏区,颇具影响且建筑规模较大的有信奉宁玛派教义的旦麻尼姑寺、尖扎县的南宗寺、拉卜楞的尼姑寺等。 佛教中有很多菩萨是女性,还有不少修行得道的大成就者——空行母。空行佛母化身在人间,那就是女活佛。藏传佛教中有一定数量的女活佛,一些女活佛主持着由男僧组成的寺院,男僧对她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因为她们德行极高,受到信徒们普遍的虔诚尊奉。在这一点上,藏传佛教打破了世俗的男尊女卑陈旧观念,倡导了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 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