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佳佳 《美与时代》2014,(11):104-104
艺术创新,一直以来都是艺术事业发展的内驱力。艺术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创新和积淀的过程。创新不是无源之水,任何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都需在前人的美术成就基础之上。靳尚谊作为中国“新古典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在借鉴西方古典大师的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学习和研究靳尚谊的创作技法,对于我们提高美术创作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解释学要求普遍适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解释学探讨一种我们获得的能够“掌握”某种自然语言的“能力”,即理解语言上可交往的意义,以及在交往被曲解的各种情况下使得这种意义可被他人理解的艺术。对意义的理解就是理解言语的语义内容,并且只要书写形式或者甚至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意义-内容在原则上能够用词汇来表达,对意义的理解也指书写形式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意义-内容。因为每一个语言使用者具备的释义能力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可以发展成为某种艺术技能,所以我们谈到理解和使自己被理解的艺术,就不无道理了。在对实际问题一定要作出结论的情境下,此种艺术和使他人信服、说服他人的艺术是对应的。修辞学也是建立在一种能力上,  相似文献   

3.
女人问男人:“你会爱我多久?”男人说:“永远。”什么是永远?已经愈来愈少人说永远了。我们能够爱一个人比他的生命更长久,却不可能比自己的生命更长久。我们爱的人死了,我们仍然能够永远爱他,但是也只能够爱到我们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向别人提问和被别人提问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如果有人要你在人和东西之间选择一个答案,你将不可避免地被他愚弄。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人”,自己打了自己一记耳光;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东西”,自己给自己找来难堪;如果你回答“我是东西”,那么对方将会反洁“请问你是什么东西呢?”你还没来得及作任何回答,却早已招致一阵哄笑;如果你回答“我是人”,对方又会微笑地对你说:“唤,我明白了,原来你不是东西”,其结果让你哭笑不得。由此可见,只要你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上述的问题,毫无疑问,你必将陷入窘迫的境地和尴尬的场面。问…  相似文献   

5.
伦布朗(1606—1669)17世纪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和铜版画。其中,他的油画肖像画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伦布朗风格”。伦布朗肖像艺术的魅力首先在于求“真”。布封说:“如果要说服人家,自己得先深入不疑,则这种不自欺的真诚,就构成对别人的正确态度,就构成风格的真实性。”(《论风格》)伦布朗的肖像画艺术真实地折射出他自己和那个时代的灵魂的光芒,他笔下的人物一点也没有过去那种遥远的理想化和神秘化的气息,他们都是凡人,是实实在在的人,哪怕是神圣的形象,他也把他们现实化了,这…  相似文献   

6.
有一首诗名为《替代》。诗中写道:“不是同你一起行走,我要与你一起爬行。不是同你进行交谈,我将寻找与你沟通的途径。不是让你与世隔绝,我将与你一起历险。不是只注意你不能做什么,我将用爱去奖励你能做的事。不是为你感到忧伤,我将永远尊重你。”这首诗传达的主要思想——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强烈地敲击着我的心灵。我是一个孤独症孩子的母亲。想想自己在更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与“我”同行,而不是站在他现有的起跑线上与他一同“爬行”;更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与我交流,而不是设法与他沟通;更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不要在公众场合“失态”,而不是放下我的自尊帮他适应这个社会;更多的时候,是在指责孩子的过失,而不是用爱激励他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更多的时候,是在将自己的委屈、焦虑、无奈、绝望、狂躁、自卑等不良情  相似文献   

7.
10年前,我和一个大学同班同学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写作,聊分配的一些想法。那时我们正面临毕业分配。我们都喜欢写作,都希望能分到一个与文学、艺术有关的单位。 如果说实力,我觉得自己至少在写作上比他强,因为无论从发表文章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他高过一截。凭着自己的作品,我分到了省文联,他呢,到了一家机关。按说我们的起点都不是相差太大,但时间到了今天,他却已经出版了五六本科幻小说集,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上文化交流的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文化交流是一种主体际的交流。主体际性表述“我”与“你”、“我”与“他”或“她”以及“我”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文化造就了一定形态的“我们”的群体,而文化交流发生于作为不同群体的“我们”与“我们”之间。于是乎,探讨自我和主体际性的问题就与文化交流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而“自我”便成了这一系列问题中首先要说明的概念。对于什么是“自我”,初看起来是最自明的,其实最深奥。谁不知道他自己的“我”呢?谁须臾能脱离他自己的“我”呢?谁说话和行动时没有这样的一个“我”在主持…  相似文献   

9.
鲁宾逊在最近哲学季刊上的一篇文章中认为,在休漠《人性论》一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两种定义并不是定义,而是一种根据经验的心理学论述即已经被确定的内容的定义。他的这个命题我不能接受,尽管他的那些次要的论题即(a)详细阐明了休漠所谓的“哲学关系”和“自然关系”,()与史密斯相反,休漠支持因果关系的“统一性”观点确实是合理的。因此我希望(I)能够解释为什么鲁宾逊的主要命题不能真正说明休漠的两个因果关系定义,(巨)并证明他的结论并不是来自他自己的论述(巨)试图解释体漠关于“因果关系”的两个定义,这可以较真实地…  相似文献   

10.
绘画艺术经过岁月的长河流淌到今天,进入21世纪,而此时的油画,甚至所有的架上绘画忽然处在一种“下岗”的争吵中。事实上,一切新的艺术样式的出现,并不是对原有艺术的取代,而应该是对原有艺术的拓展。在如此宽容的时代,没完没了地讨论这种话题是无聊的。自从黑格尔提出“艺术的终结”以来,无数的学者、文人一次次宣告某种艺术已经或者正在消亡。从更宏大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形态都不能是永恒的,我们能作到的仅仅是在自己生存的这段时光中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自己的热爱。我一直认为,绘画并没有完全过时,只是像装置、观念…  相似文献   

11.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绘画史上一位杰出的全才画家,在"四任"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的纲领性人物。其花鸟画甚为突出,形成了兼工带写,笔墨明快,赋色典雅的风格。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珍惜他所留下的艺术精品,加以消化和吸收。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以新文人画理论支持者或“精神领袖”来定义陈绶祥,却忽略了他作为一名中国画家的身份。他与其他新文人画家一样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对“中国绘画的现代性形态”展开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沿袭着海派的绘画风格,并有独特的自我表现方式,形成了“明艳磅礴”的风格面貌。陈绶祥新文人画表现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多次的探索。陈绶祥自少年时期在家乡学习花鸟画,而后在中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师承的影响下,绘画风格从“岭南”转向“民间”,最终走向了新文人画。结合陈绶祥的生平经历,阐述其新文人画绘画艺术中牡丹意象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并对牡丹意象的寓意加以分析,探索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3.
什切潘斯基(Jan Szczepański)博士,是波兰科学院副院长。在本文里,他试图总结一种所谓关于“他人”的通俗哲学,从而提出一些关于人、人性的新看法。他认为,他人是我存在的条件,离他则无我。反之亦然。在我与他之间有一种“中间”关系,即他称之为“奇怪的空间”。人之善恶并不是天然就在我或他之内,而是在于这个地处我与他当中的“奇怪的空间”之中。作者进而提出三个世界论:外在的物质世界、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在这二者之间的“中间”世界;后者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社会性的”,因此又称为社会世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都来源于此。三个世界——人类存在的三个方面涉及人的生活的全部范围。一个完人是善于处理这三方面关系的人。作者又认为,人需要全面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自己的人性。可是,人的内在世界(对他人)是密封着的,看不透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从来就不能够采取完全人性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什切潘斯基的“中间”世界论,使人想起马赫和詹姆士的非心非物的“中间东西”。两者似不无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与自己较量     
拳王阿里在自己还不是拳王的时候,经常击打一个重量和形状都和他自己差不多的沙袋。有人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做这么一个沙袋呢?”“为了与自己较量,”阿里如实相告,“我只有一次次地从技能、力量和心理上不断地战胜自己,才有可能战胜别人。”后来,当他的拳头终于可以叱咤风云时,他也没有忘记较量自己、战胜自己的信条。阿里在拳击生涯中一共输过两次。据说,在他第一次失利后,他一气击碎了自己的“肖像”沙袋;在他第二次失利后,竟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打出手,结果弄得满手是血,狠狠地给自己一次教训。与自己较量,一次次地战胜自己,也许就是阿…  相似文献   

15.
说“安”     
许慎《说文解字》对“安”的解释是:“安,静也。”《尔雅》曰:“安,定也。”《周书·谥法》中说:“好和不争日安。”按照古人的解释,“安”就是“静”,就是“定”,就是“好和不争”。一个人能够做到“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修炼,不是躲到深山古刹去修行,而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历练,“安”是需要磨练的,就像雏鹰需要在风雨中磨练自己的翅膀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在苦难中磨练,直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这样就自然达到了“安”的境界了。  相似文献   

16.
王富杰 《佛教文化》2011,(5):99-101
他是一位在佛教书法艺术上孜孜追求独特风格的“苦行僧”;是一位渐臻艺术佳境的探寻者;在他的佛教书法创作中,人们在真正领略到佛教艺术真谛的同时,心性更加温和、清澈和崇高。他就是朱毅居士。  相似文献   

17.
梁慧 《美与时代》2014,(3):158-158
徐累是一个走在时代背后的画家,他现在的作品,融汇了中西方的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的手法,并融入自己的观念,其中包罗了中国传统工笔画中宋画的端庄雅丽、超现实主义的奇思妙想以及庞贝壁画的冷寂,他将这几种绘画风格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徐氏”绘画。在当代艺术的阵营中,他的绘画既不属于传统,放在现代又不合时宜。他用中国最传统的语言、材料,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现代感很强的东西。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旧可以看出,他现在的作品所呈现出的虚无、记忆、梦幻的风格,与当时85新潮时期的作品也是脱离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在很多场合,我经常自嘲,说自己是一个有毛病的人。当然。这里的“毛病”不是指生理上有什么不适,而是说自己在心理上存在着某种不足和缺陷。“毛病”的表现形式是不听话,不能够规规矩矩服从领导,很多举动有悖常理,在人们眼中显得很“格涩。”(北京话,怪僻的意思) 拒绝钦定的培养我在1997年夏天离开杂志社之后,一直专事写作。现在,我是一个没有单位没有组织没有人管的大自由人。我离开的时候已经42岁,可以说离开是一种理性选择。我非常清楚那是自己人生轨迹中的必然。当然,如果我顺从地听命于人可能会是另外一种人生状态。毕竟,我们这个社会中主流的思维方式还是在单位有个位置好。位置能够带来种种有形和无形的实惠。起码,红  相似文献   

19.
《论确实性》一书由维特根斯坦晚年所作的四组笔记构成。其主题是命题的认识论意义(如“地球在我出生以前早已存在”和“这是一只手”),这些命题是由摩尔作为“捍卫常识”和“外在世界的证明”的例子而提出来的。根据N.马尔科姆在他的《回忆录》中的记载,这些笔记来自维特根斯坦与他的讨论,其中包含了维特根斯坦在自己去世之前的感受;“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智力达到了研究哲学的最佳状态,我曾经绝对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再回复到这种状态了。两年多来,幕帘第一次在我的头脑中掀起来”。我们可以通过马尔科姆的《回忆录》了解笔记中的有关材料,比如维特根斯坦关于证实论观点的讨论。以及他对梦幻问题的研究。虽然《论确实性》一书在形式上并不是按照对某些典型的怀疑论论点的回答而组织起来的,但是我在此文中还是要从中取得一些材料,同时也从传统论据中取得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20.
张轲菲作品     
正艺术感悟:受传统绘画以及学院派绘画风格的影响,油画作品多表现现实主义相关题材,相较于风格迥异的当代艺术形式,我认为传统绘画更能够较为真实的还原当代现状。艺术的魅力也源于此,艺术家通过自己对事物的观察,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其表现出来,在创作的过程中,慢慢将不断变化的情愫注入作品中,观者亦可通过这样的作品读出作者的内心,读出作者心中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