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客观精神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黑格尔毕生关注的焦点。奥伊则尔曼指出:“黑格尔注意的中心始终是人类历史的辩证法。”R·S·哈特曼甚至说:“历史哲学是黑格尔体系的顶点。”R·J·兹伯特认为:“黑格尔是文明社会所造就的最伟大的历史哲学家,现代所有关于社会变化的哲学和社会学都打上  相似文献   

2.
韩安贵 《现代哲学》2001,30(1):17-23
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命运女神,到基督教神学关于上帝决定历史,再到维科、康德和黑格尔等关于“天神旨意”、“自然的意图”和“理性的狡黠”,尽管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在规律,但都以不同形式承认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可以说,在19世纪下半叶之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思想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但是,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历史规律是绝对必然性,人在这种必然性面前是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相似文献   

3.
理性和热情是黑格尔建构其思辨的辩证的历史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黑格尔一生从事理论创造、观察人类社会历史、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精神动力。以理性一自由和热情一活动为主线研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选择。近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哲学博士王连喜教授所著的《黑格尔历史哲学》,“本着写出点‘东西’的宗旨”,对黑格尔的辩证的社会历史观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在实现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方面迈出了自己的关键的可喜的重要一步”。细嚼全书,印象颇深。笔者感到,《黑格尔历史哲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陈滔娜 《学海》2006,(5):65-68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等主张,通过确立教育的民主价值取向来为建构民主社会作准备。我们应当从杜威生活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出发来评价他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陈浩 《哲学动态》2023,(5):95-104
在黑格尔的体系建筑术中,“世界历史”最初是作为《法哲学原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扬弃“国际法”环节的国家冲突难题而设计的。之前的研究之所以会对黑格尔的这一设计抱有诸多质疑,是因为他们误将“世界历史”的理论原型定位为“抽象法”,误认为黑格尔的理论目标是将特殊国家上升为普遍国家。但是如果将黑格尔“世界历史”环节的理论原型重新定位为“市民社会”而非“抽象法”,则会发现,黑格尔引入“世界历史”的理论初衷不是要将特殊国家普遍化,而是想借助“理性的狡计”,在保有单个国家特殊性和主权优先的前提之下,促成其与普遍世界精神之间的和解。这一思路与借助“看不见的手”俾使个体恶带来整体善的市民社会辩证法高度类似。所以单就理论初衷而言,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体系性构建是用意深远且极为成功的。不过可惜的是,“理性的狡计”与“看不见的手”之间只有表面的相似性,“世界历史”并未能真正吸收市民社会辩证法的深层运转机理,因而无法在特殊与普遍之间成功构建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似又不得不说,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构想最终失败了。  相似文献   

6.
尽管陈鹤琴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区别,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化";陈鹤琴的"活教育"是让教育在生活中"活"起来,但他们对艺术教育应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艺术教育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生活、让艺术教育回归日常生活、通过艺术教育开展学校教育等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7.
作者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是说明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的重要著作。它所谈的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思想,而是族类的劳动生活。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的劳动,同时也使人对自己的生产和产品有了依赖性;人的产物变成了统治人的无名力量。人通过自己固有的活动创造了异化。异化是一件经济事实,它起源于人的“占有”和“占有欲望”这两个特性。这两个特性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作用,而且在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也发挥作用。马克思以自我异化给理解我们时代的人的历史命运揭示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方面。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从黑格尔来的。黑格尔给理解人与世界奠定了新的基础。黑格尔认为,与精神对峙的、使人异化自己的实证性是主体固有的表现和外化,主体将实证性理解为自己的他在,通过这个他在的对峙而回复到自身。因此,以客观化为出发点的主客矛盾是人的生成的创造环节,人的生存的真理惟有通过历史的对立才能实现自己。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这个中心思想,但在批判黑格尔时走了错误道路,把人道愿望变成了革命动力因素。马克思批评黑格尔仅仅在思想上扬弃异化,这实际上是误解了黑格尔。在黑格尔看来,完成异化的扬弃的意识过程,并不是与现实隔绝的,而是自在存在变为自为存在的过程,是在与现实进行的斗争中实现的。在黑格尔那里以种种矛盾辩证法建立连续性的历史联系,被马克思放弃了。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过去社会中的异化状态的克服,而且应该消灭一切对立。因而历史辩证法中断了,过去的东西被消灭殆尽,没有任何复兴。一个崭新的世界被建立起来,在这个世界里,迄今全部历史结束以后,具体的人的轮廓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马克思对自己的革命思想的考虑是十分非历史的。  相似文献   

8.
对“社会心理”作哲学思考的尝试由来已久。在中国哲学史上,曾有着许多关于社会心理作用的精辟见解。如儒家哲学中的“仁政”思想中,就已经有人认识到“水(民)可载舟(官),也可覆舟”。在黑格尔哲学和泰恩的艺术哲学中,社会心理也已受到了重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未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青年黑格尔思想的三个方面:一、黑格尔早年的启蒙思想,即反对传统基督教的彼岸性和权威性,向往古希腊城邦伦理社会的政治生活,注重人和人的现世生活;二、黑格尔的历史观,他分析了中世纪特殊时代对权威宗教的制约,指出了权威宗教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三、黑格尔的经济思想,他把劳动看作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动力,从劳动的技术改进和劳动的社会分工去说明劳动的社会性,看到了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所带来的“非人化”的“人的异化”问题,对此企图采取通过国家机构进行政治调节的改良办法。  相似文献   

10.
启蒙运动构成了黑格尔思想发生和形成的一个主要思想背景和语境。按照黑格尔的第一个传记作者罗森克朗茨的说法,黑格尔的教育结合了启蒙的原则和古典研究。(Rosenkranz,S.19-21)黑格尔著作的编纂者霍夫麦斯特也指出,启蒙运动的整个传统构成了黑格尔教育的背景。启蒙对黑格尔成熟的思想有更微妙的影响:“18世纪的思想不仅是他体系的原材料、主题———它是他继承的思想财产。”(Hoffmeister,S.ⅷ)这些说法当然不是想当然,而是有着坚实的历史证据。启蒙运动还应区分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启蒙运动,它们彼此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但黑格尔却是对这…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讨论一直由一种“反叛黑格尔”的观念所支配①。无论是英语世界盛行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大陆传统中占据重大影响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坚持这一点。我的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重新评估这些理论态度。无疑,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并且在许多观点上都批判了黑格尔,尤其是马克思拒斥了黑格尔对历史的唯心主义和目的论的说明。但是,看到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重大和根本性的影响,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而且贯穿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之中。在我…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Die Dialektik bei Hegel und Marx》,Bremen 1961年)是海斯于1960年在西德不来梅的“思想会晤”中所作的报告。内容极其反动。作者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决不可能仅仅接受了辩证方法”,而且还“接受了黑格尔关于世界的阴暗描绘”,即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异化世界”的描绘。马克思虽然“颠倒”了黑格尔辩证法,但并未去掉其“神秘外衣”。马克思只是把“构造体系”、“描述历史”的方法变成了“虚构预言的工具”、作者污蔑马克思主义,说马克思的“预言”没有实现:“资本主义并没有象马克思所想象的那样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也走了另一条道路”,“阶级斗争并没有向尖锐化的方向发展”,“在西方世界存在着资木和劳动之问的契约关系,甚至简直是合伙关系”;业已完成的“一种共产主义革命”“既不是马克思所说的意义上的世界革命,也不是在马克思预言的地方发生的”;“马克思所看到的许多矛盾业已消失,并失去了他所赋予它们的意义”。作者说当代世界只有贫富之间的矛盾,攻击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加剧这些矛盾,驾驭这些矛盾,使它们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作者最后还向反动统治阶级献策献计,说什么用暴力“不可能永远遏制”马克恩主义革命理论,只有批评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使用武器的肩膊弄得瘫痪无力”。  相似文献   

13.
本栏译载了下列四篇关于实用主义的文章:杜威的“美国实用主义的发展”叙述了实用主义创始人皮耳士的思想及詹姆士对实用主义的发展,最后则叙述了杜威自己所建立的工具主义,并谈到他自己和与他共同提出工具主义的人是从作为新康德派开始的。胡适的“杜威在中国”,竭力掩盖在中国传播实用主义的时代背景,为杜威捧场,为自己表“功”并对我国知识界批判实用主义进行恶毒的反扑,为其反动哲学思想狡辩,向其主子——美国帝国主义继续献媚。胡克的“什么是唯物主义”,歪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混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哲学路线的根本对立,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冲突就是自然主义和超自然主义之间的冲突”。胡克的“《精神分析、科学方法与哲学》引言”说“核能的释放”和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世界的社会提出了最可怕的挑战”,“使人生和社会的存在成为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则由弗洛伊德学说提供了“最重要的线索”;“一旦我们找到了在世界之内和平地在一起生活的方法,人类的其他选择和其他决定终将确定全人类的社会将是自由的还是集权的。”  相似文献   

14.
“美德即知识”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伦理命题。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对这一命题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评价。由于黑格尔对哲学史的研究更多地采用“六经注我”的方法,即通过研究哲学史或历史上某些哲学家的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因此,对苏格拉底“美  相似文献   

15.
如何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思想遗产,对于当代中国哲学,尤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在此问题上,我们必须相对区分"实然"与"应然"两种不同的向度,前者侧重于"学术的对象",后者则侧重于"思想的事情"。从"应然"向度理解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意味着我们要自觉地反省黑格尔哲学中"死的东西"与"活的东西",尤其要对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历史理性主义"与"总体主义"思维定势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具备与之告别的敏锐和勇气,而黑格尔哲学对现代社会本性、困境的深刻反省,对一切把知性规定终极化和绝对化的知性形而上学的深刻反省以及由此所蕴含的批判力量,则是我们应吸取的、具有深刻当代意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侧重点是围绕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哲学发展史线索,探讨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作者认为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德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是宗教哲学问题。从这个基本论点出发,论文第一部分阐明了黑格尔、老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理论活动的思想史本质特点,讨论了对其解释的基本方法。论文的第二部分阐述了研究黑格尔学派运动的一般方法论,对哲学史研究中学派研究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论述,并特别从学派研究的视角论述了青年马克恩早期思想发生的基本机制,作者还从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的高度,解释了黑格尔学派的演变问题,提出了对哲学史研究有普遍意义的分析方法。论文的第三部分揭示了黑格尔学派历史发展的世俗化特点的深层次的(即社会生活现实层面的)必然性,并对思想的世俗化过程进行了社会史过程的转换描述,指出了思想世俗化(无神论)过程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对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哲学史发展作了社会本体论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中所实现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仅应该从它所展现出来的理论形态、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来把握,而且也应该从马克思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论的高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是与他对社会历史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解分不开的,而这种对社会历史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解是在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中形成的。青年黑格尔分子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万物的本原,社会历史就是自我意识的历史。历史学只不过是研究自我意识的变化形式,社会历史的研究对象是与自然毫无关系的自我意识及其发展过程。在他那里,自然和历史好像是“两种互不…  相似文献   

18.
洛维特认为,在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之间存在一种概念的历史谱系,那就是他们在各自的思想中都探讨了人,对人做出了定义,所不同的是,人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和对人的探讨的科学性是不一致的.人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体系中没有独立的地位和客观性;费尔巴哈将人定义为抽象的"我-你"关系,从而使人失去了他的社会历史基础;马克思则通过对人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分析,实现了对人的真实的阐释.同时,马克思试图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所产生的人的自我异化现象,并以共产主义社会中"真正的人道主义"来标识人的解放,来打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目的和手段、对象和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主体和客体间相互关系的颠倒.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近几年来,資本主义各国的新黑格尔主义日益活跃起来,与其他反动哲学流派一道,猖狂地反对馬克思主义。1962年在西德成立了“国际促进黑格尔硏究联合会”。在1956年設立的“黑格尔协会”(在奧地利)中,也有一部分新黑格尔主义者参加。本刊去年譯載的克罗納的《今日的黑格尔》,反映了現今的新黑格尔主义槪况。一般說来,现今的新黑格尔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新黑格尔主义所有区別,因此这里称它为当代的新黑格尔主义。本刊现在又选擇了下列五篇有关新黑格尔主义的論文:(一)費薩的《黑格尔对历史的騎墙态度》,叙述了黑格尔从青年时期“面向未来”到老年时期“面向过去”的轉变过程,胡說馬克思主义沒有解决黑格尔的历史发展方向問題,认为存在主义也沒有解决这个問題;費薩最后披着黑色的袈裟出現,提出一个“综合”黑格尔、馬克思与克尔凱郭尔的神秘的“意象”——“現代十字架上的理性的蔷薇花”。(二)繆勒的《辯证法与敎育》,一方面从神秘主义的立場出发断言全部物质世界归于“神”,另一方面从存在主义的立場出发主張“人的存在”是全部物质世界的中心,說“人的生存的一切可能性都是在活动的、互为补充的敎育整体中受到培育的”。(三)繆勒的《黑格尔的“正反合”奇談》,不顾客观事实,說黑格尔用“正反合”三段式构造自己的体系这个提法,是馬克思从一个資产阶級哲学家手里“摭拾”来幷加以傳播的一个“最有害的奇談”。(四)西伯格的《精神的发展和自由》,从壟断資产阶级的立場出发,反对劳动人民爭取自由的斗爭,擯棄資产阶級的自由主义,主張个人在資本主义社会中服务于反动的国家。(五)阿万(氵曰工)賴的《黑格尔思想中的战爭問題》,否认黑格尔的反动的战爭理論是法西斯主义的一个思想来源,說黑格尔虽然“贊揚战爭槪念”,但幷“不願意把任何具体战爭现象神圣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原载美国《科学与社会》今年春季号。这里译出的是该文全文(原文有许多脚注,有的略去未译,有的则作了删节或合并)。作者在本文中对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和东欧新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解释作了批评,但他自己的观点也同样是荒谬的。他认为人道主义思想有其久远的历史传统,他从古希腊的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直讲到当代的人道主义思想,着重介绍了从亚里斯多德、经过托马斯·阿奎那和约翰·穆勒到杜威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作者说,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的最高幸福在于纯瞑想的生活”,而奴隶、工匠和劳动者生来就是“从事于力役”的。他说,托马斯·阿奎那修改了亚里斯多德的伦理标准,认为“混合的生活”比亚里斯多德的纯瞑想的生活更为完善。作者认为,由于阿奎那“修正了圣·奥古斯丁主义”,“重新肯定了自然的价值”,而成为西方中世纪封建时期人道主义的主要使徒之一。作者认为穆勒发展了人道主义传统中的博爱主义思想,而杜威的人道主义则“发展了穆勒哲学中的社会含义”。他说,杜威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十分接近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可是,用作者的话来说,杜威认为,“成长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就是自我和社会的改建的过程,就是有秩序的改变而不是暴力,是积累而不是破坏,…最终的目的既不是理想的完人,也不是理想的无阶级的人,而成长本身才是唯一的道德目的”。作者在本文中还用了不少篇幅谈到马克恩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些著作下仅有意歪曲,而且加以恶毒的攻击和污蔑。接着作者谈到并表示不同意弗劳姆在《马克思的人的概念》一书中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一些看法。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谈到萨特尔和沙夫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最后,作者列举了他所理解的、马克思对传统人道主义的五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