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道德在小说叙事中的历史演化:就叙事文本的道德内涵看,呈现出一种从“崇善”到“泛恶”的趋向;就叙述者的道德追求看,表现为从“理性化的道德说教”到“对人生的情感体验”;就小说人物的道德行为看,既展示了从外在道德规范到内在道德欲求的过程,又体现了从政治取向到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和新感觉派的小说以都市上海为背景,表现了“特异”的都市生活场景以及都市的人生百态。二者的都市文本不仅反映了深层的都市文化,而且他们的叙事和表述方式也渗透了都市文化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叙事主体和叙事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疏离和对抗。  相似文献   

3.
李明洁 《学海》2011,(6):156-160
目前,以流行语为代表的民间语文的兴起拉开了一场新的语言转向的序幕。基于群众性非虚构叙事行为的现实性和行动性,大众的言说行为突显了主体性,演变为具有民主意义的话语实践。我们把这类兼具"现实性"与"行动性"特征的言语实践称之为"非虚构言语实践",其特征是:文本编码行为、话语言说行为和社会实践行为三位一体。"非虚构言语实践"在当代极具社会实践价值:作为饱含当下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事实,它以民间包围学院的方式解构了虚构的宏大叙事,以新的话语形式开启了新的文化启蒙的路径;它也促发了言语实践重回本体论地位的认知反思,导致"语言转向"运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再次整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启蒙运动与"五四"小说文本的分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东 《学海》2004,(2):176-179
“五四”小说文本的分裂现象与启蒙运动的影响有关。启蒙运动造成五四小说文本的分裂是多方面的 ,本文将就民族话语的强行参与、理性的抽象干预和叙述者的分裂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医话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所包含的"真理性",认为不能通过寻求词与物或科学论证的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发现语言的意义,而是要思考这种语言所构建的特定生活方式.采用诠释性社会调查和批判话语分析手段,对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的实际活动文本进行分析,发现中医现代化表现为技术话语通过合理性论证,对中医语言进行中性化处理,使之脱离生活世界并逐渐被西化乃至沉默.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主题性绘画创作至今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而且在当代语境下,也逐渐形成了多种叙事形态的共存态势。这种多元的格局表明,它是通过跨媒介和跨文化的方式实现的。立足于“跨界”的理论视角,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现象,并解析语言叙事和图像叙事的本质和特征,从图像的流变和叙事形式的分化,对叙事取向、话语策略和风格意蕴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女作家张洁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言引起文坛注目。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开放的社会、美好的生活、纯洁的爱情的一种理想化追求。其叙事语言也同样充满了浪漫诗意。然而,从80年代中期以后,张洁的很多作品叙事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意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本文以张洁小说创作中叙事语言风格的转变为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其语言转变的社会、生活及作家本人价值观念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伤痕”、“反思”、“改革”文学为代表的新时期小说借助于现实主义美学原则,通过宏大叙事行为模式完成了“现代化/人”的双重话语建构,从文学角度给予历史、现实以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本质性的存在意义,从而确立了宏大叙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善华 《学海》2003,1(4):169-172
“新潮”小说创作以“先锋”、“实验”的姿态进入文学领域时 ,一个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便是创作的“文本”意识和“文体”观念。“文本”意味着以文为本 ,以人与故事为结构基础 ;“文体”构成的基本层面和实存状态是一种话语方式。在作家的具体写作行为中“文本”和“文体”应该水乳交融 ,因为“文本”的意味只有在“文体”的抖露中才能有效地呈现  相似文献   

10.
王赛 《哲学动态》2022,(6):100-109
《逻辑与生存》一书代表着伊波利特在思想上的成熟。在战后法国哲学的特殊语境下,《逻辑与生存》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反对科耶夫主导的对黑格尔的人类学解读,但其深层理论旨趣是借助黑格尔重新整合战后法国哲学。“语言学转向”构成了这一文本的理论中轴。在海德格尔的启发下,伊波利特在语言中探索存在的意义,但他并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选择一种诗意的话语,而是回到了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即回到一种概念的话语。概念的话语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一种原则上不能被概念所把握的不可言说之物,但要彻底清除不可言说之物就必须像黑格尔那样从经验的话语上升到思辨的话语。通过把黑格尔的逻辑学建构为存在的话语,伊波利特认为,在黑格尔那里,存在就是意义,思辨的逻辑是一种意义的逻辑。存在与意义的同一开启了通向“差异”这一主题的道路,而这一主题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支配着20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思想。  相似文献   

11.
该文概述西方学术主流从“心灵”到“语言”的范式转换;清理以语言为批评范式的思想家们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学术立场;凸显语用学对人文学术之重构的巨大影响;指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以及与之似乎针锋相对的“认知语言学”,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索绪尔之前的本质主义语言观对语言决定论的抵制。  相似文献   

12.
李莉 《美与时代》2006,(7):29-30
在文坛流感般的平面语言的泛滥和庸俗化的今天,贾平凹的小说语言以其独有的风格在中国当代文坛广受称赞。他将古文语言和古文风格巧妙融入现代文本,其古色古香的文本特色成就了贾平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现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周帅 《美与时代》2023,(1):107-109
黎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名片,是海南地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促进黎锦的展示和传播,打造海南文化和旅游的“会客厅”,尤为重要。黎锦展示的空间场所目前主要有综合博物馆、非遗专题馆、传习场所等地,不能广泛深入社区、学校、乡村等公共空间。“胶囊”展示空间既具有灵活可变、高效便捷、可移动拆装、低碳可持续等叙事语言,又具有活态性、智识性、传承性、文化性的叙事特征,因而可以采取“小空间、多布点”的叙事方式深入公共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黎锦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重焕活力,更好地促进黎锦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4.
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一部复调式的小说。该小说中存在着超越时空、超越民族文化的大型对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小说的艺术构造方面,作为作者最根本的态度和视角的原始神话思维与现代叙述话语之间,形成了显在的艺术对话;在现代叙述话语的内部,又隐含了现代无时序叙述时间与原始时间观之间的对话;文本中采用的多文化视角又引发了各种潜文本之间的广义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一、引论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各有其性质不同的文化。这些异质文化互相渗透、互相融汇、互相吸收的现象,颇似生物界的杂交与嫁接的情况。本文将这一现象称为“文化嫁接”。 其嫁接过程,必然伴随着相应的不同语言的融合过程。与其说语言融合是文化嫁接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宁说不同语言的融合通常是异质文化嫁接的前提与动因。至少可以肯定地说,不同语言的融合与异质文化嫁接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不同语言融合的情况,通常是异质文化嫁接的反映。本文试图探讨日语与汉语分别在吸收外来语言方面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情况,用以说明日本的语言融合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徐克谦 《现代哲学》2006,(1):103-107
庄子的怀疑论其实是对语言本身的怀疑。庄子并不怀疑客观世界的“真”,他只是怀疑语言表达“真”、表达“道”的有效性。《齐物论》的主旨就是对人们语言中的“是非”、“彼此”、“然否”的意义表示怀疑和否定。庄子的语言怀疑论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既有话语体系的盲从与迷信,启发人们怀疑既有思想体系与常规,大胆进行创新和探索。但他根本否定语言之说的客观性和普遍意义,则又难免导致彻底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李伯聪语言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语音知觉阶段;语义理解阶段;句子和语篇的理解阶段;理解说话人实际意图的阶段。关于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的头一个哲学问题是: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何以是可能的?一个人为何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极简单地说,一个人之所以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不同的“自我”的个体——这时主要指“心灵”——具有同一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社会约定,而语言正是一种约定了的通讯工具。与语言理解有关的哲学问题还有哲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元关系中研究语言感知和理解过程。以往,许多人习惯于从两极对立、二元关系中思考问题,这往往使得思维简单化。现在,我们看到我们至少需要从四元关系(听话人或读者、说话人或作者、话语或作品、外部世界)中研究理解过程,这样才能使有关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语言理解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定性的关系问题是另一个哲学问题,由于语言理解过程是一个选择与建构统一过程,是一个主动性与带有主观性的过程,绝对的、完全的确定性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决不应把选择与建构机制看成“制造”不定性乃至专门进行“曲解”的机制。语言感知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杨经建 《学海》2003,(1):191-196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侠崇拜心理或崇侠意识是侠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 ,英雄传奇类小说是崇侠意识乃至侠文化寄寓和升华的审美载体。 2 0世纪的英雄传奇小说一方面以“复仇母题”为创作资源 ,一方面以“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为叙事范本 ,并分别从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观念上对崇侠文化心理乃至侠文化予以价值确认  相似文献   

19.
晚清知识分子梁启超在探索“新”的社会制度、启蒙“新民”方面,展现了无比的热情.梁启超力求以“新”的形式,来呈现他对晚清社会走向“宏大叙事”的理解和定位.《新中国未来记》就是按照他的政治理想所想象和展开的,是他的“中国梦”.从该小说对未来国家的构想、小说叙事时间的表现和小说叙事的多重声音中,我们看到该小说集个人的政治诉求、国家政法制度与社会集体想象于一体,显示了政治小说的特有文体特征.因此,它是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例.同时,它也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梦”打开了一扇幻想的大门.  相似文献   

20.
安全和谐医患关系中的语言与形体语言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医患关系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供求关系,其中,“语境与语码”、“对路”和“新鲜”、“话语的提炼”,是融洽医患关系的语言要素与沟通的基本途径。同时,医护人员正确地运用身势情态语、仪表标志语与副语言等形体语言,对医患关系的和谐也有非同小可的作用。而患者的治疗安全感与信任感,无疑也是对医护人员工作安全的一道人际保障线,它必然有助于药理疗效的优化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