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周易》经传接受现象中,作为接受本文的《易经》应该被看作一个典型的"言—象—意"的层级化生命存在,而不是一部"客观"的史书或卜筮之书。它联系着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却又不局限于形而下的实体性的存在,这些内容被物化为实在的文字符号与卦爻符号后,并不代表《易经》本文的完成。只有在接受者的解释过程中,由言及象,由象达意,实现一种生命体验的超越,才能实现《易经》本文的生命存在。它也不是一部封闭的、客观的本文,而是一部面向接受者开放性的、极富召唤性的本文。  相似文献   

2.
陶源 《美与时代》2014,(7):30-30
接受美学虽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在礼服中也存在着接受问题,并且同文学文本一样,离开了接受,毫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内既有的"马克思学"研究包括两种类型,西方"马克思学"批判和宽泛意义上的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研究."马克思学"这个概念在思想史语境中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内涵,而对于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研究是学界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其中的一项工作.因此,尽管"中国马克思学"的理论努力令人尊重,但却包含理论上的困扰.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不是"马克思学"的专利.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学研究内在要求解读者在学术和现实两个方面的理论自觉,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研究应最终指向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志丹  侯惠勤 《学海》2007,1(4):67-72
文本研究是马克思著作研究的根本性、决定性的基础方法.高度的方法论自觉是推进马克思文本研究,把握马克思本真精神的前提.当前马克思文本研究存在三大方法,分别是考据学方法、解释学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前两种方法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和应用空间,但最根本的是我们要创造性地把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引入马克思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5.
翟萍 《学海》2008,(3):185-188
庞德的第一部译著<华夏>于1915年问世.自此,其在诠释中国古诗词时所产生的误译不断地招致了翻译评论家的非议.该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究造成宠德误译的原因,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和翻译的跨语言特性,将对庞德翻译文本的接受方式划分为垂直一水平式接受.通过例证,认为,正是与这一接受过程有关的变因,如审美主体(翻译者)、接受主体(接受语读者)和接受环境(接受语的民族心理)等综合因素诱发了庞德的误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西方文论研究中心,主要将视角集中在作家、作品等文学要素,或重视作家的权威性,或重视作品的语言形式,关于读者阅读的研究则往往排除在文学理论之外。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文论逐渐将读者及文本阅读引入文学理论研究中,解构主义与接受理论的阅读观逐渐成为传统阅读理论变革的重要催化剂。文学四要素中的读者自此超越作者、作品等要素成为文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本文将从读者阅读论的角度对解构主义与接受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并从文本阅读特征比较;对作者与读者关系态度的比较;阅读视野意识形态性分析三个方面,重点分析读者阅读理论体系中:接受理论与解构主义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拟文本"是指第一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原文本或其摘录式资料上的种种符号性批注及其空间布局,甚至还包括批注空白或摘录空白.张一兵的<回到列宁>以"拟文本"为主要解读对象,取决于解读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迁;"拟文本"进一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中的文本眼界;通过对"哲学笔记"中"拟文本"的解读实验及其基础上的"思想构境",揭示出阅读实践中存在的主客体向度并展示了其互动关系,特别是其中起主导性作用之主体的思想再生产."拟文本"是对人为的外在文本分类法的一次学术"反冲".  相似文献   

8.
王瑞明  莫雷 《应用心理学》2006,12(3):272-279
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是当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虽然当前研究已经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仍然存在着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这三种理论争议。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三种理论争议的主要观点和实验证据,特别是重点分析了三种理论争议的最新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定窗口技术探讨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时间信息的变化对事件边界知觉的影响以及这种事件边界对记忆提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读者能够将记叙文中的时间变化知觉为有意义的活动单元之间的事件边界,并且时间变化影响读者对先前信息的提取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文本阅读过程中跨文本背景信息激活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雷  曾庆 《心理科学》2005,28(1):2-5
研究文本阅读过程中跨文本背景信息激活与整合模式。实验1探讨被试在阅读分为两个故事的每篇材料时,后面故事的信息能否通过共振激活前面故事的信息;实验2进一步验证读者是否将分为两个故事的材料作为一个文本来阅读。结果表明,被试是将分为两个故事的材料作为两个文本来阅读,并且阅读后一个故事时可以跨文本激活前一个故事的信息。本研究证实了跨文本的共振激活,深化了O’brien等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文本的诠释中,什么属于“合法的诠释”和“有效的诠释”?什么又属于“过度的诠释”?文本的诠释需要设立一定的限度吗?这样的限度能否允许突破和超越呢?讨论这些问题,无论是对诠释学的发展还是对我们的理解实践而言,都是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它不仅涉及对当代西方诠释学思潮的评价,而且更关乎对诠释学研究未来走向的抉择。本文试图结合对当代诠释学发展的反思,阐述对上述问题的见解,同时也对马克思文本诠释的方法论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意见。一、文本诠释中的“文本语义关联性原则”读者对文本的诠释首先面对的是文本,而诠释学意义上的狭义…  相似文献   

12.
《周易参同契》是炼丹术理论的奠基性著作,由于资料的缺乏,对于这本书的文本组成与著者,历代学者有很多争议.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应当以文本自身的内证为主.《参同契》的文本经历了各自独立、混编至重编三个时期.其主要组成部分即四言经文和五言经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四言经文是对五言经文的进一步发挥和补充.对于《周易参同契》的经文主旨,简单地概括为外丹或内丹均不太合理,文本自身已经表明了内养性情和外用炉火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达模式.如文革过后出现的“伤痕”绘画、“寻根”绘画,其情感展开遵循的是情感文本写作中的线性意指关系;“85新潮美术”,其情感展开遵循的是空间意指功能模态;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文化时期,绘画作品则显示出语态文本写作中的显现自律功能模态.其从绘画语言模式的变革来看,绘画艺术存在的意义除了给人一种视觉或是精神上的享受或震撼外,还在于它对社会的监督、肯定、反思以及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文本诠释学(textual hermeneutics)的研究,旨在提出一个解读早期文本的新策略.文本意义一概念可鉴别两层不同的涵义:原先意义和历时意义.我主张原先意义和历时意义的区别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限制任性解读和无限度符号演绎(unlimited semiosis)的有用策略.从而进一步说明这类区别是一个诠释权宜之计(hemeneutical expedient),纵使文本的原先意义得以恢复,我们亦无法使这个复原的原先意义区别于文本的历时意义.这项研究虽然是以<论语>的解读为实例而展开,但所论述的原理可以推而广之应用于一系列类似的文本.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是未完成的图式结构,他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独立的意义。只有读者介入,将作者的"第一文本"转变成"第二文本",作品才能焕发出自身的生命力。《神木》作为刘庆邦的中篇小说,通过金钱与人性的四次较量,在读者的"顺向期待"和"期待受挫"中表达了人性的泯灭与复苏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及如何在中国特殊文化语境下建立一种有意义的解读圣经之方法。笔者提出"文本/共处"这一新的释经概念,以及圣经经文形成过程中的"四个书写策略",分析圣经群体如何面对处境中的文本。圣经是一个移动的文本,游走于不同的文化之间,在翻译与诠释过程中吸收了不同的文化与文本,才被带到亚洲及中国。读者文化语境中的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依据"文本/共处"的诠释方法探讨两个层面的问题:1.圣经作者如何运用希伯来智慧文学的文本资源书写耶稣;2.作为读者,我们如何从中国宗教之传统文本的跨越中了解耶稣的形象与角色。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发展离不开传播。在思想传播的过程中,接受者和接受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一种哲学思想,只有能为别人所理解时,它才取得了存在的现实形式,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从意义的理解看,根本不存在独立的、绝对的思想“本文”,哲学思想是本文与接受者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历史上的任何哲学思想都是在与接受者的相互作用中生成和发展的。可见,哲学思想既是哲学家的功能,也是接受者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  相似文献   

18.
陈茗静  王永胜  赵冰洁  李馨  白学军 《心理学报》2022,54(10):1151-1166
基于E-Z读者模型和中文阅读的整合模型, 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是否属于交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存在争议。通过转换阅读方向来操纵文本熟悉性, 研究其在词切分和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实验1考察中文文本熟悉性和词间空格促进作用之间的权衡。使用Eyelink 1000记录40名大学生在中文阅读中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词间空格对中文阅读的促进作用在阅读训练后消失, 表明中文阅读中文本熟悉性和词间空格的促进作用之间存在权衡。实验2操纵文本熟悉性和词频来探究文本熟悉性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文本熟悉性和词频在早期指标上的交互作用; 阅读训练和词频不存在交互作用, 表明文本熟悉性影响词汇识别的早期加工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中文阅读的词切分和词汇识别可能是顺序加工, 支持E-Z读者模型。  相似文献   

19.
古琴打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又费时费力的工作,如何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对古琴谱中的谱字进行自动识别解读,哪怕是辅助性的,对于古琴打谱事业的发展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可以间接地为保护与弘扬古琴文化作贡献。本文通过研究古琴减字谱这种特殊文本的特点,提出了不同于普通OCR光学识别软件的文本切分方法,内容涉及纸质古琴谱原始扫描图的图像预处理,古琴混合谱中简字谱的行切分与提取,单行简字谱中的谱字切分与提取等算法及其实现。这样就为实现古琴谱进一步的释读提供一种前期处理方法。由于古琴谱字的特殊性,以及所提出方法的通用性,该方法对于丰富汉字文本的切分方法也有着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本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表征的意识性是文本阅读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多年以前研究者就提出的再认双加工模型,该问题研究的主要范式有记得-知道范式、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很多研究中经常结合使用。当前,研究者使用最新的研究范式对文本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已经初步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当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研究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