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琴歌,是文人学士衬以琴乐曼声长吟诗歌的产物,琴歌旋律的形式与诗歌语言的吟诵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琴歌节奏直接受诗歌节律的制约。古琴的器乐性特征影响了琴歌的声乐特色,限定了琴歌演唱的行腔风格和润色特征。  相似文献   

2.
刘勇 《中国宗教》2022,(3):80-81
吴派琴禅的特征体现在将禅宗超越二元分别的思想融入古琴技艺中,琴禅者或用琴修身理性,或以禅喻琴,从而禅宗“无住”“无相”“无念”的智慧融入抚琴弹奏的过程,使得人琴一如、自在无碍,听者聆之便能生起道心。在中国的古典艺术中,古琴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位居“四艺之首”。  相似文献   

3.
明初正一道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他自幼嗜琴,喜与琴士交,凡遇操缦者必登门叩访。出于对琴的喜爱,张宇初积极思索其哲学意义与文化内涵,形成颇具特色的琴学思想,即弹琴要在"得性情之正",琴有修身立德、怡情养性的乐教功用。基于此,他将弹琴作为道教徒修身、悟道的应修技艺之一,在《道门十规》中要求门人弟子在闲暇时抚琴自娱。这一规定促使能琴的道士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家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朱鹂 《天风》2010,(5):44-46
<正>"司琴"这个名称经常出现在我们崇拜的程序单里。从字面上看,"司琴"是指操作琴的人。几乎所有的教会都有这样的圣乐服侍者。合格的司琴不仅能够演奏乐器,还应不断提升教会音乐的服侍观念以及音乐技巧,成为  相似文献   

5.
瓦琴     
正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种琴声,必须是在乡下,在雨天,瓦房里,而且瓦必须是青瓦——琴键就是房上一片片的瓦,而雨,是弹奏者。雨在瓦上奏出的声音,我称之为瓦琴。小时住在乡下,春夏秋三季,是常常能听到瓦琴的。这三季中,我最喜欢夏季。夏季的雨有时细腻、委婉,有时奔放、热烈,弹奏的琴声,高低起伏,音律变化多端,好听极了。那时父亲与大爷叔叔们还未分家,六个家庭挤在一个院子里。院子像北京的四合院,我家住在  相似文献   

6.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的琴诗文化。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重要的修身养性之器的吟诵,抒发内心的情怀,感悟人生的道理,获得心灵上的解放与对道的形而上之体悟。诗与琴是中国古人言志缘情的最佳途径,通过优美感人的琴诗,古人将诗乐文化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在其中寄托了其审美理想与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研究中,人们往往把能弹奏古琴者称为琴人。据考,在我国的一些道教名山宫观,曾有过一些道士琴人弹奏古琴的事迹,如南北朝时期隐居庐山修道的陆修静、隐居茅山的陶弘景,唐代隐居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宋代隐居终南山的种放、隐居浙江余杭大涤山的邓牧等。到了明清时期,一些道教名山的道士琴人更多,活动也更频繁,并自成系统。其中,最为有影响的是在山东崂山有一个道士琴人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在道教琴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四川青城山道士琴人对川派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崂山宫观中的道教琴人系…  相似文献   

8.
张三丰在大邑县鹤鸣山天谷洞修炼考余至琴张三丰入蜀上大邑鹤鸣山的年代及年龄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是汉天师道发源地。鹤鸣山以山形像鹤而得名。山之天谷洞(一名天师洞)位于鹤尾冠子中峰(今称大坪山)悬崖之上。从大坪山麓之迎仙客起步,须翻过八九华里的奇险峻岭,方能...  相似文献   

9.
琴文化漫议     
中国琴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说和中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同步。琴的制造不单是古代音乐、古代科技方面的成果,而且和古代中国人的哲学理论、宇宙意识、社会观念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琴文化的精要在于“和谐”。联系今天现实,我们可以从琴文化反映出的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引发思考,获取借鉴。  相似文献   

10.
《溪山琴况》是明人徐上瀛的一部琴学专著,在中国琴学史甚至音乐史中都有极高的地位,但由于"音义精微而笔墨冗长",读者往往难得其中真意。实际上,《溪山琴况》作为徐上瀛的大成之作,不仅是其古琴演奏经验的全面总结,更是其人生观的集中反映。从其中"雅"况入手,分析"雅"况与其他诸况之联系,试图找出本书的内在联络和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1.
《钢的琴》讲的是父女之间的情感:东北工人陈桂林下岗,和妻子离婚,正在学琴的幼女梦想要一架钢琴。再婚嫁给有钱人的妻子生活富足,于是"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这场抚养权争夺战中重要的砝码。陈桂林窘迫无奈,绝境中突发奇想,要用钢,为女儿手工制作一架"钢的琴"。这是一个看似悲情的故事,不得志的父亲搏尽全力,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它本身可以充满泪点,但《钢的琴》始终没让观众掉泪,在那些本该能迸发泪点的  相似文献   

12.
琴曲     
琴无尊卑,曲有俗雅。 生命如琴,内在的心灵才是她的演奏者。  相似文献   

13.
琴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乐器,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无弦琴。《晋书·隐逸传》记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就是无弦琴的来历。  相似文献   

14.
雍树墅 《周易研究》2020,(1):98-104
朱熹的琴律理论主要包括运用三分损益法的生律思路计算五音十二律与古琴徽位、琴上三准的掐断率并对其进行划分等。朱熹琴律理论中的儒家乐教思想主要体现在通过琴律以维护君臣关系,即论五音十二律以维护君臣关系、论琴上三准以区分君子与小人、论调弦之法以求五声伦序顺置等。他的乐教思想是以“理”为核心所生发出的一种音乐哲学思想:以“天理”作为乐教思想的理论依据,以“中和”作为乐教思想的心性基础,以“致知”作为乐教思想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5.
琴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乐器,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无弦琴.<晋书·隐逸传>记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就是无弦琴的来历.按理无弦则不成为琴,所以陶渊明的无弦琴让人感到很奇怪,也促使人们不断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奥妙.  相似文献   

16.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道士,在琴学方面有很深造诣,不仅善弹琴、能作曲,还精通斫琴,著有《坐忘论》一文,由此作琴曲《坐忘引》,另有《蓬莱操》《白云引》等道家琴曲。本文通过分析他的名著《坐忘论》《素琴传》,说明他的道家思想对于他的琴学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其在琴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他整个人生在道家审美境界上的延伸。他在《坐忘论》中提出的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修道的关键阶段,与他在《素琴传》中所主张的禁邪僻之情、存雅正之志、修身理性、返其天真的思想是相互印证的。  相似文献   

17.
北京原有管风琴七台,其中天主教堂有5台,基督教堂有2台。 1、北堂(天主教西什库教堂)于1888年由蚕池口迁至现在的西什库。建堂时安装管风琴一台。此琴是法国Cavaillecoll牌,出厂号。607号。最低音管长3丈2尺,等于16.6米左右,是当时在北京最大的一台。随琴还附有管风琴正面图和侧面图,画得非常精致。 1958年北堂“上交”国家后,此琴因无人保养,逐渐损坏。1965年由中央音乐学  相似文献   

18.
<正>历来仙真高道擅古琴,因而古琴也被赋予了不同于其他乐器的琴德。古琴不仅是逍遥形象的表征,更与道教的隐逸精神完美契合。羽士们在携琴隐逸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将弹琴运用到心息相依的修炼法门之中,利用古琴修身理性,以达到与道合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琴,又称为七弦琴,因其乃尚古之物遗存,所以又被称为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族乐器。相传最早为尧、舜创制。古籍中多有记载。如《乐记》中说:昔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太平御览》中有尧使无勾作琴五弦,《事林广记》中说:古之琴止五弦,以应五音,周之世添二弦,曰文弦、曰武弦。琴者,情也,传情以达志,借情以言性。古琴强调中正平和,适宜修身养性,抚琴听琴能  相似文献   

20.
故事二则     
失去与拥有有位企业家在商场上有着惊人的成就。当他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有一天陪同他的父亲,到一家高贵的餐厅用餐,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这位企业家在聆赏之余,想起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而且几乎为之疯狂,便对他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