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读一篇短文很受教育和启发,题目是《睫在眼前最难见》,文中这样说: “按说眼睛的视力应该对越近的事物看得越清,可是对长在眼皮下的睫毛却是从来就“视而不见”。或许有人以为是角度太斜,那么手掌上的纹理不也是伸开手掌看得清,拉到眼皮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久居繁华都市,每天面对钢筋水泥,使用着时代的科技产物,人类随之变得盲目,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加快的生活节奏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值得庆幸的是部分人类的觉悟,他们要求水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他们向往自然,渴望自然惬意的生活状态。而我们的树栖生活正是打造这种自然主义风格,让人们从机械紧凑的科技生活中解脱出来,释放自己,亭受自然惬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3.
非常喜欢一句歌词: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这句话平实、美丽而深刻!清清楚楚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最显而易见的关系和人生在世最自然最根本的需要。生活在生命与生命相互维系的氛围里,别人需要我们或我们需要别人,就象维持生命的水对整个人类是必不可少的一样至关重要。如果身边的人都弃我们而去,我们的生命将何以为继?有些人在生活不如意时,会轻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自以为他对自己的生命掌握着生杀大权,其实这是极端自私和残忍的表现。天主用爱救赎了人类,为了我们的重生,他把自己的独生子打发到世界上来,使我们藉着他的痛苦和死亡得到生命…  相似文献   

4.
戎容 《天风》1995,(10):20-25
4月,从春寒料峭的东海之滨来到烈日普照的西南边陲,我们编辑部同工欣然踏上了云南这片蕴育着25个少数民族的博大的土地。海拔数千米的崇山峻岭,是她的特征;自然景色的丰富多彩,更引人入胜。然而,牵挂着我们的,却是数十万少数民族的主内弟兄姊妹。他们的教会,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见证,他们的需求,无不是我们渴想探究和了解的。在热心的云南省两会同工的引导和陪同下,我们开始了两周的边疆之行。迂回穿行于滇东高原,又涉足滇西山谷之间,我们的所见所闻,愿与各位主内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5.
虹子历经两年,用中英文双语创作的童话《梦幻森林》,在《梦幻森林》中,所有动物都和睦地幸福地生活着,这是美妙的生态美,也是美妙的生命美,同样体现了生态美与生命美的交叉和共生,互补和融合。虹子的童话启示我们:让儿童的身心涵养生态—生命美,应该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再也不能掉以轻心了。在全社会倡导儿童生态—生命美育,能够在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生命之力与生命之美,激发他们对人和动物的爱心与同情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儿童生命得到净化、优化和美化,使儿童获得生态—生命美的感悟,从而呵护生态和善待生命,培养和激发儿童精神自由和诗意想象的创造性潜质,促使儿童对自然环境的生态美和人类的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的维系,内化为儿童掌控生态—生命美的审美素质——"内在的尺度"。  相似文献   

6.
论亚里士多德"自然"德性伦理学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氏德性伦理学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自然"是本体用意与现象用意的内在统一,统一于"人生"之中.在亚氏德性伦理学语境中,人的生命历程与呈明"自然"的德性之美是内在统一的过程.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本体论承诺,致使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统一的解释力度.这需要从亚氏"自然"德性伦理学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目的     
《法音》1992,(8)
本分是本分之因,行善是行善之缘,而人生既是为本分,也是为行善。本分和行善并不能以理智来了解。善良的道理本身就很完美而不需要推导。让我们尊重本分,敬仰善良,让我们高歌菩提,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生活的目的,因为群而存,孤则亡。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同自然相协调,并能对自然的呼唤作出正确的反应,他就能生存。也就是说一个人活着,并不是因为他自身具有生命,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存在着生命力,这就好象,如果空气中氧份太少,人们就会终止生命。饮用水和食物的缺乏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没有一个人可以向生活要求什么,因为,从广义上说,人离开了自然和环境就不能生存。所谓  相似文献   

8.
论坛荟萃     
高清海 :“人”的双重生命观 :种生命与类生命人的双重生命观就是认为人具有双重生命 ,即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而类生命则为人所独有。只有从双重生命的观点出发 ,才能把握人的真正本性 ,理解人之为人、人区别于他物 ,尤其是区别于动物的那种特殊的本质的奥秘。“种生命”为人与动物所共有 ,它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生命”。这种生命的根本特点是 :由自然给予、具有自在性质、非人所能自主 ;服从自然的法制 ,与肉身结为一体 ,有生也有死 ,作为种性同等存在于一切个体身上。“类生命”则是由人创生的自为生命 ,仅仅属于人…  相似文献   

9.
强烈的现代意识使西方现代派美术走向自我表现,它体现了主观表达上的真实,即作品中表现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感觉、体验,记录着他们的情感变化,它所表现出的情感是欣赏者解读它所代表的时代特征的通道。它以肯定主体的表现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的独特方式,肯定了人的自由,渗透着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建造一座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大桥。然而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说这个计划纯属天方夜谭,不如趁早放弃。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也确信这座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构思着建桥方案的同时,也说服了银行家们投资该项目。然而大桥开工仅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父亲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