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学研究断想胡晓光一当代著名佛学研究专家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吕先生所指的中国佛学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大宗都有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佛学...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7,(1)
<正>一般认为,玄奘及其所开创的法相唯识宗只是将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传入中国,由于没有体系性的中国化而难以为中土社会所接受。对此,胡适之先生的话可为代表:"玄奘带回来的印度最新思想,乃是唯识的心理学与因明的论理学。这种心理学把心的官能和心的对象等分析作六百六十法,可算是繁琐的极致了。中国人的思  相似文献   

3.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贵华 《法音》2002,(9):10-19
心性问题在印度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学中,更成为了核心问题。中国佛学相对于印度佛学的转折性发展,正是围绕一种新的心性说展开的。吕贗先生曾经对印度佛学和中国佛学心性说的特质予以总结。他认为,印度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寂”,即“性寂说”;而中国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觉”,即“性觉说”犤1犦。在这样的区分下,吕先生本着印度佛学唯识学的立场,认为“性觉说”是对佛教的背离,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犤2犦。吕先生的观点,作为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进行反省的努力之一,对现代中国佛教界乃至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真常唯心佛学思想刍议胡晓光中国佛学的基本原理就是真常唯心论。太虚大师判别大乘佛教为三宗,一法性空慧宗,二法相唯识宗,三法界圆觉宗。在太虚大师的判教前提下,印顺法师又提出大乘佛学有三论,一性空唯名论,二虚妄唯识论,三真常唯心论。两位大师的判别划分是...  相似文献   

5.
这本书是吕澂先生1961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佛学班的讲演稿。那时吕先生已经准备写一本印度佛学史。从讲稿的内容来看,吕先生对佛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熟悉中文的经典,对日本及西方学者在佛学方面的研究也不陌生,看完这本书,觉得它简直是一本简明的印度古代思想史,它可以和印度出版的同类书相媲美。作者在书中谈到,日本学者“受到资料限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印度思想史的问题,“西洋人的研究就更差了”(参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83页。下引此书,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五台山地区净土宗的特色,指出了中国佛教的净土宗当是形成于唐代,而五台山高僧昙鸾实际上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祖师。同时,本文还指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家、唯识宗初祖玄奘大师也曾去过五台山,瞻谒文殊圣地,传播唯识思想和弥勒净土教旨。  相似文献   

7.
这本书是吕澂先生1961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佛学班的讲演稿。那时吕先生已经准备写一本印度佛学史。从讲稿的内容来看,吕先生对佛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熟悉中文的经典,对日本及西方学者在佛学方面的研究也不陌生,看完这本书,觉得它简直是一本简明的印度古代思想史,它可以和印度出版的同类书相媲美。作者在  相似文献   

8.
灵仙三藏,又称灵船(《关于日本译经沙门灵仙三藏的新史料》),是日本南京兴福寺法相宗的僧人。法相宗是研究万法性相的宗派。它认为万法的存在、变化是识的作用,故又名唯识宗。唯识宗源于印度。它是依据《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唯  相似文献   

9.
空宗和有宗的侧重点和言教的安立都有不同,实际上,缘生法幻有非真、真胜义离言绝相,对于两派来说都是共通的。"印度佛教自部派佛教以来,尤其是大乘佛教,重视对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众生的本原和成佛的根据等问题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本体论学说。"(方立天《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而对于关注人生的佛教来说,本体论的旨归就在于说明净化人心的可能性。以下举空宗、有宗(唯识宗)的观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印度原始佛学在两汉时传入中国,自唐以后,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乘学说纷纷自立门户。在繁多的宗派中,禅宗与净土宗最逮民心,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其中,与中国能咏善吟的士大夫们结下不解之缘的当属禅宗。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中国大陆的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考证与思想史两方面。90年代以来,随着敦煌遗书的整理与研究的深入,佛学的文献学方法亦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哲学方法的佛学研究,利用存在论、认识论、语言哲学、现象学等西方哲学思想对佛法进行现代化诠释或比较,亦有较大的长进。但是,佛学研究仍然主要集中于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乃至周边国家的佛教仍显不足,尤其对印度佛学研究的缺乏,将限制中国佛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方法论上来说,佛学研究者大都出身于历史系或哲学系的背景,尤其是中国历史与中国哲学的专业,娴熟于历…  相似文献   

12.
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是传承印度大乘中观学派思想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在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佛教真理学说的核心内容"二谛"说为中心,从吉藏的思想渊源、吉藏对三论教学的阐发以及吉藏对方法论的创新等三个方面,对吉藏的佛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讨,揭示吉藏在发展大乘空宗而开创的独特佛学理论上的内在脉络,指出二谛是教与中道之理、是吉藏二谛思想的根本所在,而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在吉藏的方法论以及整个三论宗的教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慧仁 《法音》2003,(12):9-19
印度唯识学是一个庞大而周密的佛学理论体系,其精奥之义理至今仍极具价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定要经过漫长而艰巨的理论发展与递进过程,其间往往会出现各种理论分歧。唯识学的发展过程亦是如此,从浅到深,由粗至精,其内部亦有着许多思想分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传统认为的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之辩。汉地历来认为安慧论师为无相派的代表人物,陈那、护法论师属于有相唯识派,而玄奘法师所创唯识宗继承的是护法的有相理论。两家矛盾的核心是关于二分(见相分)的有无问题,无相派认为二分为遍计所执,故主无,而有相派…  相似文献   

14.
《楞伽经》是唯识宗的重要经典,它产生于古印度的后期大乘佛教时期,大致形成于笈多王朝时期。从形成过程来看,它首先结合了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思想,形成核心内容,而后在游方传播时吸收了印度各地流传的龙宫传说,在这一过程中内容增益,最终写成是在笈多王朝全盛时期的中印度,用经典梵文在文化繁盛的都邑地区写下。此后便向外传播。在向中国传播时,一条途径是向东向北,经过陆上丝绸之路,最终到北魏;另一途径是向南方,经海路到达刘宋。《楞伽经》在古印度的写定和流传,是此后流入中国后产生版本差异的前声。  相似文献   

15.
狂便谈禅,悲还说梦--龚自珍佛教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自珍堪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精神先驱.当激进的改革要求遭受挫折后,龚自珍便将沉沉心事投向了佛学.佛学赋予的智慧和普渡众生的济世观念使龚自珍受益颇深,一方面既找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同样也可以借此学说以申张自己励志改革的决心.在龚自珍那里,佛学兼具理性与信仰的双重情感,它具有宗教性,但更是龚自珍批判礼教、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的理论渊源之一.而这一自佛学中吸取营养的学术风气后来渐至发扬光大,终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改良思潮,也开启了近代佛学的思辨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本人有幸拜读了方立天教授的洋洋百万言的近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感到莫大的欣慰。这本书总结了我国解放后乃至近现代我国研究佛教义理的经验,从中国文化宏观的角度阐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老一辈佛学研究家汤用彤、吕澂、陈垣、蒋维乔、任继愈等人的优良传统,从历史比较和实证的方法和角度对中国佛教哲学作了全新的解释,堪称我国佛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方教授的大作,落脚点在中国佛教哲学,因为印度虽然是佛教的创生地,但是它后来集大成还是在中国。中国的佛教与印度佛教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佛学     
佛学在中国内地逐步发展起来,并在政治上、伦理上、思辩上逐渐显示出与印度佛教不同的特色。随着佛学在隋唐时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种特色更得到加强。 隋唐时期(589—907年)经历了300多年,译经事业势头大减,尽管仍有唐僧取经的壮举,但所译600卷《大般若经》并未引起预期的反响,人们更感兴趣的是这壮举本身而不是壮举的结果。摆在中国人面前的经典已经是汗牛充栋,当务之急是如何消化它。南北朝末年的学派各执一端,  相似文献   

18.
袁宏禹 《法音》2020,(1):8-14
法相唯识学,源于4世纪左右印度无著、世亲开创的大乘瑜伽行派。南北朝时期,唯识学传入中土并形成了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唐代玄奘以护法系唯识学为中心开创了唯识宗。然而传承不久,因为印度纯粹唯识学高度的思辨性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等诸多因素,唯识宗很快就衰微了。会昌法难中,唯识学典籍多有散佚:因论疏失传、法脉中断,宋以后提倡法相唯识渐少。  相似文献   

19.
肖永明 《法音》2009,(10):27-32
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可谓是命运多舛。玄奘创宗后,法相唯识宗几乎是三传而绝。  相似文献   

20.
天台宗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它是在中国历史行将结束南北分裂,走向全国统一的隋唐之际,顺应南北佛学统一的潮流,北方禅学与南方般若义学结合的产物。这种统一,在天台宗教学上的表现,就是倡导止观并重,定慧双开的止观学说。宋代元照在《小止观序》中指出止观学说是天台教学的核心所在,“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悟,悟止观也;三昧所修,修止观也;纵辨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已心中所行法门。则知台宗教部虽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