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永涛 《天风》2018,(9):30-30
无论在历史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如何纠结,二者的相遇为何无法完成,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优秀的一面,可以作为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土壤,也有益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但是,中国文化也有其不足甚至腐朽的因素,有其需要补足成全抑或更新的地方。中国文化可以成为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沃土,而基督教也正可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尽管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是异质的,但却并不必然是冲突的。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真善美部分,与基督教的真善美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基督教史上,中国教会一直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两者曾有碰撞和对话,如清代中国的"礼仪之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创办等。随着本色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努力探讨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寻求一位可被中国文化接受的基督。通过对话、交流、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在华传教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是中国学术界在思想认知上分歧较大的问题。人们通常较为强调在政治领域的社会及文明冲突,以及基督教由此而有的负面影响。但从人类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也必须注意基督教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推动和在中西文化对话中的积极参与。本文以《马礼逊文集》的出版为契机,从马礼逊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中的作用及意义来思考基督教在华存在和在中国文化中如何定位等问题,以便能为正确处理今天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提供思路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的在华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适应与融合,以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都是中国宗教在探究中又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在今天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东西文化的相遇及交流中,基督教具有典型意义。基督教的本源在亚洲,其文化元素本来属于东方文化范围,但因其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生存与扩展,  相似文献   

5.
卓新平 《天风》2014,(9):13-14
基督教的在华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适应与融合,以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是中国宗教探究中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在今天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东西方文化的相遇及交流中,基督教具有典型意义。基督教的本源在亚洲,其文化元素本来属于东方文化范围,但因其在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生存与扩展,使之得以沟通东西方文化元素,结合古希腊思想精神和古罗马社会处境而铸就了西方自中古以来的文化模式及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6.
陈永涛 《天风》2016,(7):23-24
对中国基督徒来说,当我们讨论神学与传统的关系时,至少有三点需要关注.第一是基督教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第二是在传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断绝的问题;第三是如何对待中国基督教自己的传统. 关于前两点,这里以早期基督教传统为例.  相似文献   

7.
陈跃鑫 《天风》2013,(12):35-37
历经两千多年的基督教神学,集几个时代、许多国家地区的神学思想精华于一体,交融辉映,从而产生了今日基督教神学之丰富性。当然,基督教传到了中国,作为一种强势的基督教文化,与有着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浑厚中国文化相遇时,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预见的是基督教神学与中国文化的接触、碰撞,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2,(5):5-5
<正>编者按:信仰是文化之核,文化是信仰之表。信仰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基督教信仰传入中国数百年,如何扎根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结出硕果,是中国基督教必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6,(7)
正对中国基督徒来说,当我们讨论神学与传统的关系时,至少有三点需要关注。第一是基督教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第二是在传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断绝的问题;第三是如何对待中国基督教自己的传统。关于前两点,这里以早期基督教传统为例。早期基督教传统的形成有内外两种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涉及反对异端、教会的礼仪实践、教会的教理教导,以  相似文献   

10.
陈永涛 《天风》2018,(10):33-33
如前所述,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基督教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以使在中国的基督教于形式与内容上都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这是基督教中国化努力的核心和根本。另一方面,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教可以像中国的佛教那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能更新中国文化,使其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因此,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既不是单纯的求同,也不是单纯的求异。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宗教,基督教本土化的过程必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冲突进而融合的过程。中国文化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多样的,多样的文化势必造成基督教在地域性方面的差别。本文通过对豫北地区乡村基督教发展状况的实证调查,从现实中基督徒的宗教实践层面,来探讨基督教本土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邵立良 《天风》2017,(1):40-41
新的一年来临了,有基督徒认为传统春节有很多活动带有迷信色彩,基督徒应当注重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和元旦新年,而非传统春节。的确,基督徒当怀着虔诚、敬拜和感恩的心对待这些基督教传统节日,感恩上帝的恩典和拯救。但春节作为中国最重大的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之一,基督徒不应该排斥,而应当融入和吸收。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沃土,但传统节日中确实有一些不合基督教信仰传统的迷信活动,对此我们应当破除迷信,融入文化。  相似文献   

13.
肖安平 《天风》2021,(2):33-34
纵观历史,基督教在中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中国化探索过程,至今仍没有完全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当时中国教会发生的本色化运动,虽然该运动当时没有实现中国教会真正本色化的任务,但产生了使基督教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各种主张和实践,为我们今天探讨基督教中国化问题提供了经验教训,以更好地透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更全...  相似文献   

14.
傅先伟 《天风》2017,(11):4-5
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就是它不断适应新处境而本土化的过程。唯有如此,基督教才能在特定的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获得"生根建造"的空间。故此,基督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是当今基督教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陈永涛 《天风》2018,(8):25-25
从唐贞观(公元635年)以降,基督教先后四度入华。先是景教在唐朝传入,接着是天主教在元代的传播,到明末清初天主教再次入华,然后基督教新教于19世纪初来到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不同时期均面对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挑战。但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成为自景教以来,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阚保平 《天风》2014,(7):10-13
基督教要在中国扎根,并且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就必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扎根,与中国文化结合,而教堂建筑风格是文化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7.
阚保平 《天风》2014,(7):10-13
基督教要在中国扎根,并且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就必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扎根,与中国文化结合,而教堂建筑风格是文化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8.
许丽珠 《天风》2012,(8):36-37
基督教发展至今能够经久不衰,原因之一就是基督教伦理对社会的贡献。从伦理的角度,我们可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从若即若离的纠结状态导向婚媾的阶段,盼望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切磋能够显示教会的"真我的风采",向人们展示基督教的信念符合中国大众文化,以及面向中国大众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许伦胜 《天风》2012,(5):5-7
自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探寻基督教如何在中国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知道基督教大规模传入中国有4次,历史记录着中国基督教的沉浮兴衰,走到今天的中国教会仍需回答这一问题。历史总是在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基督教概况及所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对解放以来中国基督教会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作了简要回顾,重点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督教的变化:包括组织建制,与社会相适应以及神学思想建设几个方面。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督教事工在我国历史上得到了空前发展的几个主要原因。接着对当前中国基督教会所存在问题作了分析,如信徒文化素质较低,容易接受异端邪说,教会对知识分子缺乏吸引力,推行神学思想建设举步维艰,教内存在的不民主和派性问题,如何对待财富及教会自养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