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丁和 《佛教文化》2011,(5):108-109
吴承恩的巨著《西游记》,是由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神化而来的,但玄奘与高昌国王鞠文泰结拜为兄弟的这段真事,吴承恩却只字没提。玄奘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里也没提及,实在是让人有点遗憾。  相似文献   

2.
藏传密教曾在西夏和蒙元时代于西域和中原地区广为传播,大量的藏传密教仪轨曾被翻译成西夏文、古回鹘文和汉文等多种文字,在不同民族的广大信众中流传。于敦煌、吐鲁番和黑水城出土的古回鹘文、西夏文和汉文佛教文献中,我们均见到了大量藏传密教仪轨文献,它们是我们今天研究西夏和蒙元时代藏传密教传播历史的最珍贵的一手文献资料。本文以对古回鹘文文献中出现的一部萨思迦派所传密法——《四次第道引定》的研究为出发点,同定了与其相应的藏文原本,确定了它于西夏和蒙元时代的传承途径和文本源流,并寻得了与其同时代出现的汉译残本,再通过对相应段落进行多语种文本的比较研究,厘定其文本及其所传修法的内容,由此勾勒出了藏传密教于西夏和蒙元时代传播历史的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工布查布是我国清代一位才华横溢的蒙古族学者,在佛学、史学、语言学、译经等领域成绩斐然.他以精通多种民族语言和文字的优势,对促进国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其宝贵的贡献.特别是对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贡献尤为卓著.他用藏文著成《汉区佛教源流》,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译成藏文,还将藏文《佛说造像度量经》译成汉文.  相似文献   

4.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僧人,近20年来,对玄奘的考古学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视野,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玄奘取经路线及沿路遗址和文物;2.与玄奘相关的寺院;3.与玄奘有关的图像;4.玄奘遗骨及舍利的流转;5.与玄奘有关的出土及石刻文献。那些更加能够说明玄奘日常生活的文物还没有完全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对于《大唐西域记》的史料分析也需要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5.
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弥勒信仰发挥着弥足重要的作用。9世纪中叶,回鹘迁居西域转而尊奉佛教,接受了弥勒信仰,并一直维持到15世纪。本文通过梳理已刊布的回鹘文文献,认为弥勒造像及经变画集中出现于北庭回鹘佛寺中,回鹘文本的弥勒经典以《弥勒会见记》残卷数量最为庞大,文学作品主要有《弥勒颂》《弥勒赞诗》《圣尊弥勒赞》以及佛经题记、发愿文等。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并非仅来自汉传佛教,而有可能也受龟兹以及中亚地区弥勒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灼炽的求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法显、玄奘等僧至印度巡礼佛迹、取经学法的艰难历程与他们带回的梵文经典和所译汉文藏经。他们分别把自己去印度巡礼求法的旅行见闻记录下来,撰成《法显传》、《大唐西域记》。这两部著作对我们研究当时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地理和风情民俗、中印文化交流,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石春让  赵亚茹 《法音》2021,(11):23-27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以下简称《观经》)是一部重要的汉译大乘佛教经典,经中叙述了佛陀为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佛子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进而成就佛道之言教。这部佛经一般被认为是"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但从现有的一些文献记载中可知,该经的译者并非一人,而是由多名译者合作译出,其中还包括一位日本僧人灵仙法师。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2,(1)
据199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在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巫白慧、黄心川、石峻等人的倡议下,位于河南省偃师县缑氏乡的唐代高僧玄奘故居开始修复,一期工程将于明年元月完工。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唐僧玄奘踏上万里孤游之途,经四年历百余国到达印度。他游历印度各寺,佛学造诣声隆当世,于公元645早携佛经657部返国,先后译经75部,并将《老子》一书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至今仍是中亚、  相似文献   

9.
法显法师不仅是我国古代"创辟荒途"、"忘身求法"的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史地学家,而且是驰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学者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对中国佛教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佛国记》堪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媲美,是闻名的世界四大旅行记。  相似文献   

10.
靖居丛录     
《法音》1989,(3)
宋书袁粲传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许彦于绥安山行,遇鹅笼书生故事。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考其来自释氏《譬喻经》“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之事演绎而成。佛教之影响于文艺,当不止此,唐牛僧孺《玄怪录》杜子春故事渊源于玄状《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痆斯国烈士池传说,即其类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