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洪书永 《天风》2003,(11):8-9
启2:7 箴4:23 彼得书信说:“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冗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我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我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我们若殷勤作工,努力进  相似文献   

2.
香山杂咏     
杨德云 《佛教文化》2009,(5):121-121
游卧佛寺 一佛非闲卧,人间悟群生。 奇花朝古刹,异树伴僧行。 邻殿柏亦老,山前泉愈清。  相似文献   

3.
姿势教育     
我家女儿像个“假小子”。从生下来就好哭爱动,即使喂饱了,小嘴也会不停地左右嘬嘬,长大了更是脚不闲手不住,没有个好姿势。吃饭爱把脚抬到凳上,看电视常躺卧  相似文献   

4.
修闲     
有一天,某位朋友捉到了报纸上一个别字:你看,把“休闲”写成“修闲”了!他说得没错。事后查检辞书,真的还没有找到“修闲”这个词;我在电脑上敲出“修闲”两个字,下面立即出现一道红色浪线!但我琢磨,“修闲”虽然不是一个固有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词,却是一个很好的词组,它与“休闲”只是读音相同,  相似文献   

5.
欧阳竟无的“空有无争”说,为了贯通大乘法相与小乘法相,扩充“法相”的内涵,把遍计所执性纳入“法相”的系统,造成唯识宗所要遣除的绝无的实体法,与幻有的缘起法、实有的无为法同时并存,从而产生不可调和的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为了贯通大乘法相与法性,以实相、体相、总相等概念,把实相、真如等同于法相,重新造成唯识宗正智证真如的理论中,真如成为相分而无法被亲证的矛盾。贯通大小乘法相、贯通法相与法性的思想依据,是“体用简别”思想,这一思想中的无为法之体与有为法之用之间,构成了绝对静止的本体与绝对运动的现象同时并存的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总之,“空有无争”说在无体法与有体法、无相与有相、无为法与有为法之间,造成了三重无法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微仆 《天风》2004,(1):16-17
·圣经中不单强调“信”,更注重彰显“爱”。 ·保罗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 ·“信”是基督徒对上帝的关系,“爱”则是上帝赋予基督徒的生命属性,“爱”是基督徒生命的见证。  相似文献   

7.
云南“陇川”,傣语称为“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位于德宏州西南部,与缅甸毗邻。图片反映了陇川县陇把镇弄闲村举行的“圣诞节”活动。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和儒家之“爱”略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和基督教都提倡“爱”,但“爱”在二者中性质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仁爱”,力求君民互爱,这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追求充满“仁爱”的社会秩序。这种仁爱和爱神的关系不大。基督教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具有“圣爱”性质。因上帝爱我,我也要像上帝爱我那样去爱邻人,人们彼此相爱是为了爱神。儒家的“仁爱”要运用一定的善恶标准进行选择,是将“小人”排斥在外的;基督教的爱具有极大的超越性,主张爱一切人。  相似文献   

9.
“爱”满教育,是教育的一大幸事。因为爱,我们懂得了素质教育;因为爱,我们寻得了生命教育;因为爱,我们邂逅了智慧教育;因为爱,我们认识了享受教育……爱让教育的百花园里群芳争艳,万紫千红;爱让教育的对象沐浴着“阳光”,享受着“雨露”;爱让教育工作者寻着了“教育的美”,找着了“回家的路”。爱的过程彰显了教师的个性,爱的方式收获了教师的创新,爱的结果丰富了教师的追求。爱者即师者,师者即爱者,师爱流淌在教育的每一个空间。但是,当爱让我们收获、品尝着它的甜美的同时,也时不时地让我们咀嚼出些许苦涩的味道,使我们在一种“爱着并痛着…  相似文献   

10.
《论语》书名之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论语》一书几乎尽人皆知,但有趣的是,它为什么叫“论语”?书名由何而来?千百年来却一直是个谜。历代许多研究者都想解开这一谜团,说法不一。迄今为止,以下四种解释影响最大: 一、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1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相似文献   

12.
亲情 爱情     
我们的天主是爱的天主;因着圣子,我们生活在天主的爱中(若9:10);爱的喜乐常存于我们内(若11);我们应彼此相爱(若12-15)关于“天主之爱”和“我们该以爱还爱并且彼此相爱”这些爱都体现在整部圣经里。爱是从天主出发的,人只是回应他的大爱;天主爱我们是无穷尽的,竟赐下了他的独生子,所以我们必须把爱天主放在首位,应超出爱世上的任何人,“爱人如己”是第二位。总之,人类应以“爱的行动”来见证天国的喜讯,以至纯的博爱之精神来接纳耶稣所派遣我们所有的人,当然包括自己的亲人和儿女。不可否认,人世间的亲情,最挚着的爱情莫过于父母爱自己的儿…  相似文献   

13.
爱的真谛     
沈承恩 《天风》2007,(13):12-14
这章圣经被称为“爱的诗篇”,或“爱的颂歌”。有首赞美诗叫“爱的真谛”,唱的就是这章圣经。这章圣经是专题讲爱的,分三大段:第一段1-3节,爱的价值;第二段4-7节,爱的定义;第三段8-13节,爱的永存。第一段讲爱的价值爱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他的价值在于能使其他事物变得有价值。保罗在这里举三样事情为  相似文献   

14.
干一行象一行─—关于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周志良常听到这样一种号召:要求职业者们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与此同时,又听到另一种心情同样急切的呼声:要求社会能提供职业者们“爱一行干一行”的理想选择。记得中央电视台也曾以“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为题举...  相似文献   

15.
在早期儒家伦理学的诸品德之中 ,“孝”德占据着核心地位 ,但在现当代伦理学追求“普遍爱”的背景下 ,古老的儒家“孝”德的意义似乎显得过时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儒家的“孝”德 ?本文从了解“孝”的原初意义入手 ,通过分析当代儒学评论家对儒家“仁”的解释 ,试图揭示儒家“爱”的本质特征及其与“普遍爱”之间的关系 ,并探索理解儒家的“孝”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17.
三国吴康僧会编译的《六度集经》是汉文佛典本缘部的重要经典,语言生动,有大量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考释经中词语“卧出”、“首过”、“伯叔”,可为汉语词汇史及汉语大型工具书的编修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十诫的总纲“上爱天主,下爱世人;并为天主而爱人如己。”爱德诵中曾告诉我们:“我为此爱尔在万有之上,及为你爱人如己。”同样,耶稣基督也曾给我们亲自说明过。在他答复何者为最重要的诫命问  相似文献   

19.
今年斋月,沈阳伊斯兰教经学院派七名学员到齐齐哈尔清真寺来实习。他们和全市穆斯林一起完成了斋拜功课,并在斋月的每天晚上和主麻日,轮流讲“卧尔足”,念“呼图白”、“班克”、领“台尔威孩”拜。在讲  相似文献   

20.
《爱的教育》是一本意大利作家写的少儿读物,书中洋溢浓浓的爱: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一切需要爱护的人。上海一位中学副校长受到《爱的教育》的启发,多年来执着“爱”的信念,在一些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创立了“爱的教育研究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他们组织多种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