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9):987-993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经典类比任务,考察了3~5岁幼儿在主题-规则冲突条件下类比推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结果表明:(1)在无主题联想条件下,幼儿的单维类比推理在3~4岁迅速发展,4~5岁发展较为平缓,而双维类比推理在3~5岁仍处于较低水平.(2)在主题—规则冲突条件下,幼儿在单维类比推理中表现出一定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幼儿在双维类比推理中表现出较强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年龄特点为:3岁幼儿有较强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4岁幼儿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明显下降,而5岁幼儿又表现出较强的主题联想优势反应.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随机抽取180名3~11岁儿童,采用几何图形、关系图形、词语、数字、故事五种材料,考察儿童类比推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规律。结果发现:(1)4~5岁儿童开始能够进行类比推理,类比推理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呈上升趋势;(2)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3)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不受材料影响,具有一定稳定性;(4)小学高年级儿童类比推理发展水平较高,学前儿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4.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4,17(4):27-36
本研究为探讨3—6岁儿童类比推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差异。研究是以图形和实物图片为实验材料,受试采取四择一的选择反应,在每项反应完成后,都要了解他们选择的依据。受试为650人。 研究结果表明,3—6岁儿童已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能力,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提高;绝大多数超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成绩既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均值两个标准差以上,又高于比他们大两岁以上的常态儿童的平均成绩;他们类比推理发展的水平也高于常态儿童1—2级水平;而且他们还表现有优于同年龄常态儿童的一些思惟特点。  相似文献   

5.
3~5岁儿童表面与结构相似性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苏缇  龙长权 《心理科学》2006,29(5):1091-1095
采用经典类比推理问题对3~5岁儿童表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类比推理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1)表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对儿童解决类比问题的影响不同。一般来说,前者更有利于3~5岁儿童类比问题的解决;(2)儿童解决表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类比问题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但发展趋势不同。在表面相似性问题方面,4岁以前发展较慢,而4岁以后的发展较快;在结构相似性问题方面,4岁以前发展较快,而4岁以后的发展较慢。4岁是儿童解决类比推理问题能力的转折点;(3)在本实验条件下,工作记忆负荷对儿童解决表面相似性类比问题与结构相似性类比问题的影响不显著;(4)类比映射关系提示能促进儿童解决两类类比问题,但对不同年龄儿童的作用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分心抑制和关系整合对学前儿童类比推理的影响,实验一先初步探究分心抑制和关系整合对25名3~4岁和26名5~6岁儿童完成含有知觉分心的类比情景任务的影响。其次,揭示知觉分心与关系整合在类比推理中的具体作用模式。实验二先初步探究分心抑制和关系整合对30名3~4岁和28名5~6岁儿童完成含有语义分心的类比情景任务的影响。其次,揭示语义分心与关系整合在类比推理中的具体作用模式。结果表明,抑制控制能显著预测儿童完成各种类型类比推理成绩,工作记忆能显著预测儿童完成含有语义分心的类比推理成绩而不能显著预测含有知觉分心的类比推理成绩。儿童完成类比情景中的分心抑制是在关系整合中完成的,当类比情景中的关系整合没有超过儿童的工作记忆容量时,知觉或语义分心才能造成对儿童类比推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儿童掌握能力概念的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美芳 《心理学报》2003,35(1):69-75
选取4岁组、5岁组、7岁组、10岁组和12岁组儿童共160名(各年龄组32名,男女各半)为被试,采用个别测验法,从能力的跨情境稳定性、能力的效力和能力的不可控性3个维度探讨学前和小学儿童的能力概念的发展。结果表明,(1)儿童对能力的跨情境稳定性、对能力的效力和对能力的不可控性的认识代表着儿童不同的能力概念。(2)儿童对能力的跨情境稳定性的认识和对能力的效力的认识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它们都反映了儿童能力概念的发展性差异,两者在4~12岁期间都随年龄而不断发展,但发展的时间与速度不同,前者的发展早且快。(3)儿童对能力不可控性的认识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它反映了儿童能力概念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8.
3.5~5.5岁学前儿童年龄认知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实验采用三个问题作业(“年龄比较”、“出生年龄”、“年龄变化”)及一个“图示作业”,调查了60名3.5~5.5岁儿童年龄认知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表明:3.5岁儿童处于年龄认知萌芽状态,4.5岁儿童年龄认知开始发生,5.5岁儿童的年龄认知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儿童年龄认知变化可用变化分割模型(简称CS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9.
关于物体重量认知的研究是探讨儿童整个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美国和中国儿童利用语言标签基于重量进行归纳推理的发展特点及跨文化一致性。实验人员利用语言标签提示三个外部知觉特征完全相似物体中的一个物体,随后要求儿童从剩余两个物体中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和目标物体共享语言标签的物体。研究考察儿童是否能够基于物体的内在属性重量进行类别判断。结果显示:(1) 4岁和5岁儿童以重量进行归纳推理显著高于3岁儿童, 4岁和5岁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美国和中国4岁和5岁儿童的表现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 3岁儿童与随机水平没有显著差异;(3)美国2岁儿童的表现边缘低于随机水平, 6岁儿童显著高于随机水平。总之,儿童利用语言标签进行基于重量的归纳推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美国和中国儿童在发展特点及年龄转折上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4岁儿童具备了利用语言标签进行基于物体内在属性归纳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四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4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实验1与实验2分别采用3(4岁、5岁与7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与2(3岁与4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的混合设计。120名被试对物品进行所有权(ownership)识别并报告"这是我的××"或"这是李明的××",然后将图片放入相应的纸盒并再次报告,两分钟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显示:(1)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5岁组与7岁组儿童自由回忆率有显著差异,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2)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儿童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3岁组,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这说明,4岁儿童已经具有自我参照效应,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率呈现递增趋势,表明儿童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主题关系在儿童归纳推理中的作用,采用经典的三角归纳范式,设计了主题关系和知觉相似冲突、主题关系和分类学关系冲突两种情形,来考察4~5岁儿童在内在属性和情境性属性任务中的归纳推理。结果显示:当主题关系和知觉相似冲突时,从4.5岁开始儿童主要基于主题关系对情境性属性进行归纳推理,而对于内在属性的推论,4~5岁儿童在基于主题关系和基于知觉相似上没有显著差异。当主题关系和分类学关系冲突时,从4.5岁开始儿童主要基于主题关系对情境性属性进行归纳推理,从5岁开始儿童主要基于分类学关系对内在属性进行归纳推理。两个实验结果均发现5岁和5.5岁儿童能够依据不同的属性使用不同的关系推理,表现出归纳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Development of reasoning is often depicted as involving increasing use of relational similarities and decreasing use of perceptual similarities (‘the perceptual‐to‐relational shift’). We argue that this shift is a special case of a broader developmental trend: increasing sensitivity to the predictive accuracy of different similarity types.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we asked participants (3‐, 4‐, 5‐year‐olds and adults) to generalize novel information on two types of problems – offspring problems, where relational matches yield accurate generalizations, and prey problems, where perceptual matches yield accurate generalizations. On offspring problems, we replicated prior findings of increasing relational matches with age. However, we observed decreasing relational matches on prey problems. Provided feedback on their responses, 3‐year‐olds showed the same trend.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elational shift commonly observed in categorization and analogical reasoning may reflect a general increase in children's sensitivity to cue validity rather than an overall preference to generalize over perceptual similarity.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幼儿数感测评量表》对26名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幼儿、20名智力障碍幼儿及32名正常幼儿进行数感能力测评,并比较三组幼儿的数感特点。结果发现:(1)ASD幼儿的数感整体和各维度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幼儿,但与智力障碍幼儿相当;(2)三组幼儿数感各维度水平在5~7岁之间无明显变化;(3)三组幼儿在数量比较、数量估算和大小比较的能力水平均领先于其他维度,而类比推理和大小推理均相对落后。另外,ASD幼儿和智力障碍幼儿的体积比较与大小推理、类比推理的能力较为接近,而正常幼儿的体积比较能力显著优于大小推理和类比推理。研究表明5~7岁ASD幼儿的数感能力整体落后于同龄正常幼儿,且数感各维度的能力发展不均衡、不同步。本研究揭示了5~7岁ASD幼儿数感能力发展的特点及需求,可为制定相应数感干预方案、促进其数学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经典的A:B:C:D范式,设计两类难度不同的图片任务,依据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从等级复杂性和水平复杂性角度分析任务难度.在此基础上,选取5~9岁115名儿童探讨两类任务上类比推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表明:(1)儿童类比推理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有:充分意义上掌握了类比推理、部分完成了类比推理、位置关系类比推理、不能类比推理和不确定情况类比推理,其中部分完成了类比推理是复杂任务上所特有的.(2)简单、复杂两类任务上,随着年龄增长,5-9岁儿童充分意义上掌握类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断上升,不能类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断下降.此外,复杂任务上,随年龄增长,部分完成类比任务的人次比例降低.结果表明,在简单任务上,前运算阶段儿童已具备了类比推理能力;但在复杂任务上,儿童到了具体运算阶段才具备类比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小学儿童对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推理能力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格  田学红 《心理学报》2002,34(6):52-58
探查小学儿童对含有“在什么之前”“同时”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的推理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被试为7岁、9岁、11岁3个年龄组共54名小学儿童,每个年龄组18人。4种问题模式分别为带有传递关系的单模型问题、带有无关前提的单模型问题、含两个前提的单模型问题、有肯定答案的多模型问题。每种问题模式含3种具体探察任务。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1)儿童对事件时间顺序关系的推理从7岁到9岁有快速发展的趋势;(2)单模型和多模型任务无显著差异,模型数量似乎不是影响儿童推理成绩的关键因素;(3)儿童能够主动采用5种策略解决问题。逆向关系传递策略是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诊断是一种新的测量范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加工机制,实现对个体认知强项和弱项的诊断评估,该研究采用HO-DINA对4~8年级学生的几何类比推理能力进行诊断评估。结果表明:1)4~8年级的学生对几何类比推理问题的掌握情况比较良好,其中对属性A1和A4掌握的比较理想,对属性A2掌握的比较差。同时七个认知属性存在年级差异,六年级是学生几何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最快时期;2)学生所犯的认知错误主要以"0000000"、"1111011"、"0001000"、"1011111"和"1001110"五种认知错误为主,占总认知错误的44.55%,而这些错误与属性A2和A5有关。  相似文献   

17.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and response inhibition from ages 5 to 7. Forty children (20 5‐year‐olds and 20 7‐year‐olds) completed four counterbalanced phases of a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ask. Phase 1 was designed to measure attention without distraction, Phase 2 was designed to measure attention with distraction, Phase 3 was designed to measure attention and response inhibition without distraction, and Phase 4 was designed to measure attention and response inhibition with distraction. With regard to attention, 7‐year‐olds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5‐year‐olds. This age difference was more pronounced when distraction was present. With regard to response inhibi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age differences. These results appear to suggest that attention improves between ages 5 and 7 but response inhibition does not. However, conclusions regarding response inhibition were limited because the distraction appeared to have had too powerful an effect on the 5‐year‐olds.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