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流行病学在人群的疾病预防控制方面应用广泛,与哲学、统计学、传染病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然而流行病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固有的缺陷.扼要的介绍了流行病学研究范围的局限性,研究中偏倚避免的困难性等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归纳总结了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并对流行病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自然科学备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已逐渐为大家所认识。全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同志向我院两次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引起重视,加以研究,逐步实施。考虑到对科学发展上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大学科中包括的学科很多,两类学科之间如何相互移植,社会科学如何吸收自然科学知识研究社会现象,自然科学如何吸收运用社会科学知识研究自然现象,内容广而复杂,必须进行认真研究,摸清门路要领,然后才能有计划地实施。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的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学是根植于悠久的华夏文明的一门自然科学,在其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吸收着东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反过来又影响着东方文明的发展,丰富着东方文明的内容,成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医学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她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疾病,因此,这门学科就必然地包涵大量人文科学的内容,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东方文化特色。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近百年来,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相比她逐渐落后了,与曾有过的鼎盛辉煌相比她逐渐衰退了,中医学确实存在着生存与发展危机!剖析一下中医的现状,能给我们一些启示。1 中医学的现…  相似文献   

4.
这本书是由哲学工作者张守刚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刘海波合作,对现代自然科学成果进行哲学概括的专著。该书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二十世纪中期人类科学技术的一大发明。它与空间技术、原子能开发一起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指导,从哲学的高度分析和阐述了人工智能的产生及其重大意义;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分析哲学与变革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分析哲学家不愿意把他们的学科看作一门人文学科。他们把自己的哲学分支视为对客观知识的严格追求,并因而视之为类似于各门自然科学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人文学科是由一些未经论证的意见相互碰撞而形成的竞技场。这一类哲学家,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宁愿尽可能地远离文学教授,尽可能地靠近物理学教授。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系统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般认为,它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倡的。但是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原则——系统性原则,早已随着思维方法的历史发展而逐渐萌生和发展起来。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进入以辩证综合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也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得到加强。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揭示生物系统规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那么,马克思和恩  相似文献   

7.
全息生物医学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息生物医学与美学山东省针灸科学研究所(250014)陈少宗科学美学是由自然科学和美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具有无限深入自然现象本质的能力。一切科学理论对于实践的有效指导,就在于它们是从无数个别现象中抽...  相似文献   

8.
谈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孙显元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一系列全新的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也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是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社会运动是比自然运动更为高级的...  相似文献   

9.
元朝在灭亡南宋统一中国之后,蒙汉两族由长期对抗开始走向交合,元蒙贵族也逐渐脱离漠北氈酩之风习,开始了他们的封建化过程。为适应这一过程的需要,一方面,积极吸取以儒家为主的汉族文化。在哲学思想方面,从世祖忽必烈开始,就重视理学,至皇庆二年(1313)程朱理学第一次取得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加强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中,海外贸易随疆域的扩大而扩大,民族、国际间相互交流的广泛,促使元朝科学技术之昌盛。唯物论无神论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军事工程辩证法苏恩泽一门新学科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一书世界闻名,它对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有目共睹:“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上的困难。”不过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于“自然”二字也要有新的理解。除去传统的山、水、风...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学的整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经常起作用的重要趋势,一种是科学发展中学科不断分化的趋势;另一种是科学发展中不断综合的趋势。这两种似乎是相互对立的趋势,实际上是彼此密切联系的,它们的相互联结和渗透构成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从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看来,这两种矛盾趋势的辩证运动表现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古代的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感性直观认识,自然界作为一个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整  相似文献   

12.
试论自然哲学的学科建设吴国盛1自然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着漫长的历史,但在我国当今的学术界,自然哲学并未被当作一门学科对待。原因很复杂。我国的近代科学事业本来起步很晚,关于自然哲学的专门研究更少,谈不上形成一门学科。1956年制定的我国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将“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简称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作为一项纳入其中,标志着这方面的问题已构成了一个学术领域,需要专门研究,但它毕竟只是一些“问题”,不太象是一门学科。后来,“自然科学哲学问题”被冠以“自然辩证法”的名称,名称一变,本来是一个问题域,现在倒象是一门学科,结果在规划书上写道,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就这样,自然哲学问题、科学哲学问题在“自然辩证法”名下得以研究讨论。80年代以来,从“自然辩证法”名下独立出了一大批分支学科,其中包括“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等,但“自然哲学”始终没有独立出来。这并不是说没有人研究自然哲学的问题,相反,在自然辩证法界,研究自然哲学问题的人占相当大的比例。自然哲学未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们只研究自然科学中的自然观“问题”,不把它当成“哲学”来研  相似文献   

13.
从“万物原于水”到“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上,有一个久已被注意到并且至今还在发生的现象,这就是:哲学不断地从它原来领有的范围中退出,而自然科学一个又一个地进入这些领域。 当希腊的泰勒斯和中国的管子在倡导“水是万物的本原”时,这个论题更多是哲学性的。随着有关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水是不是万物之本原”逐渐成了纯属自然科学的课题。特别是,在发现水并不是物  相似文献   

14.
民俗学和思维科学是两门年轻的、与人类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民俗思维研究是两者相互嫁接创造出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5.
探析主流心理学追求自然科学化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流心理学采取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论, 试图将自己变成一门自然科学。作者从历史、社会、经济、时代精神、学科建制的背景下, 分析了主流心理学选择自然科学取向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自然科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历史性影响, 自然科学具备成熟的方法论和有利的时代精神, 自然科学的实践性优势, 社会需求对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的促进, 主流心理学研究者的心理因素, 以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自然辩证法史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广大哲学、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重视,自然辩证法史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新进展。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一、有没有自然辩证法史?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绝大多数同志都认为它是历史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马克思说过,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历史的科学。自然辩证法也不例外。从人类对自然界、自然科学的认识史上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概括的自然观,科学观以及科学方法的经验是不同的,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不同。因此,研究自然辩证法史可以了解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规律性,可以清晰地认识自然辩证法的性  相似文献   

17.
1.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随着人类认识分门别类的发展,浑然一体的整体性世界,却日益被肢解为众多的条块了。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逐渐分道扬镳了,而且越来越精细。也不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分  相似文献   

18.
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科学委员会和哲学研究所已开始出版十卷本的集体著作:《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自然科学》。凯德洛夫的《各门自然科学的对象和相互联系》一书就是其中最先出  相似文献   

19.
书讯     
《现代自然科学与哲学》一书,已于今年5月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发行。该书由华南工学院冯敬阳、李学荣、杨伯舫等同志编写。全书包括现代自然科学的若干重要理论及其哲学意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哲学原理的自然科学例证等三部分内容;并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作了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20.
杨杰  吕技 《美与时代》2014,(5):79-79
绘画色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发展是与科技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改变相互联系的,由模仿和再现自然,逐渐摆脱自然和科技的限制,转向主观的、表现性的色彩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