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反思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仲元 《学海》2005,(5):176-180
90年代初从西方传入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认识、诠释和评判中国历史与现实提供了新视角。但该理论并没有完成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核心概念包容性太强、界定不清;二是在实际研究中以西方历史为坐标标注中国历史与现实而忽视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三是该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时空和研究层面过于狭窄、学术成果片面;四是中国论者所提出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说”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视域中的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从“市民社会”及其与伦理道德的关联 ,从市民社会视角审视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关系三个方面 ,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分析、结合我国正在形成中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现实中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 ,在西方文化语境下 ,“市民社会”概念具有三种不同的意蕴 :描述性意蕴、分析性意蕴、价值性意蕴。它们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多义性 ,它们之间的同一又使这些不同的意蕴能够统一在“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之下。今天我们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 ,不应偏离它在本土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内涵 ;而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确认 ,则必须是在对其不同意蕴具体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抽象。  相似文献   

4.
栏主持人 :孙晓莉按语 :“市民社会”一词译自英文“Civil Society”。从概念本身的演变来看 ,“市民社会”更多地是在与国家的相对关系中获得其规定性的。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经过了几次转型 :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那里 ,市民社会等同于政治社会或国家。随着生产  相似文献   

5.
论“市民社会”及其历史地位──兼评“重建市民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因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20世纪80、90年代出现了一股“市民社会”热。出现这一思潮的具体背景,邓正来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一书(此书是论文集,由邓正来和英国学者J·C·亚历山大编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导论中已交待得很清楚,本文不再赘述。通读此书,加上国内一些刊物所发有关市民社会的文章,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对市民社会缺乏历史的考察。也正因为有此不足,这股思潮中出现的重构市民社会和市民精神的价值指向,便缺乏现实的基础,或者说缺乏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本文…  相似文献   

6.
龙其鑫 《哲学动态》2023,(10):57-65
恩格斯的城市研究被誉为“对19世纪的工业城市所作的最有影响力的阐述”。青年恩格斯对巴门、埃尔伯菲尔德、不来梅和柏林等德国城市市民社会的批判性考察,既是其城市研究的开端,又是其思想成长的起点。恩格斯认识到,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并不全然带来思想启蒙,它对城市底层劳工的肉体和精神伤害导致了萦绕不去的宗教“旧蒙昧主义”;城市的商业“自由”本质上是“金钱贵族”的自由特权,衍生了利己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信仰迷失等精神危机;德国市民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是德意志民族精神危机的具体表征。由于德国哲学难以与德国现实及其变革需要之间实现整合,德意志民族精神危机的哲学救赎始终存在限度。因此,德国哲学精神应在德意志民族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现实变革中获得进步和救赎。青年恩格斯对德国市民社会的苦难和危机的现实考察,为其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理论探究中的四重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祖社 《学海》2003,1(1):54-60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问题的理论探究 ,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由发萌而日趋炽盛 ,以致形成了时下学术界影响深远的“市民社会运动”。此一基于现实层面的研讨与反思 ,因其关涉跨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战略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难题 ,因此 ,它所表现出的深度、广度 ,在某种意义上为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一种全新视野。引起了包括哲学界在内的中国政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界、文化学界等人文学科的广泛兴趣与深切关注。它们分别从各自学科的不同角度 ,分析、探求市场经济中国发育、创构市民社会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新思考王兆良(安徽医科大学社科部230032)市民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也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剖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相互关系开始的。笔者以为以往学术界将马恩的“市民社会”诠释为...  相似文献   

9.
跳出传统思维的"国家-市民社会"二分的社会理论研究路径,走向"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三分的伦理研究思维模式是我们基于历史与逻辑、当下与未来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10.
汪信砚  翁路 《哲学动态》2023,(5):25-37+127
在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著作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表征现代社会的两个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现代社会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为特征的思想,从两个方面对现代社会展开了批判性分析。一方面,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立,使现代人分裂为双重身份并处于双重组织之中,而政治国家也随之陷入双重悖论;另一方面,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也具有一致性,即政治国家沦为维护市民社会的私利的附属物,其结果是市民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逐渐宗教化。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突破现代社会困境的“和解方案”并初步建构了其未来社会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真正的民主制”,但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以“社会力量”替代它。就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以实现人的类本质而言,“社会力量”与“真正的民主制”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核心要义为市民社会通过不受限制的普选制“变体”为政治社会,而前者则强调无产阶级通过变革市民社会、消除私有财产的方式走向人类社会。青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批判在其思想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效应:一是使马克思切入近代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开创了新的政治哲学传统;二是促使马克思...  相似文献   

11.
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思想史上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形:某一问题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的演进才逐渐呈现、突出出来。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就是如此。当伯恩斯坦对“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作出区分并宣称市民社会之不可克服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即使像列宁、卢森堡这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批判伯恩斯坦主义时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几乎是100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市民社会研究成了90年代国际社会科学的一个前沿领域,我们才认识到,伯恩斯坦是提出建构市民社会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之关系问题的第一人。考…  相似文献   

12.
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从哲学上考察人的现代化可以发现,西方现代化以单向度的主体性为基础,这种主体性囿于自我中心的封闭结构,造成自我与他者无法弥合的鸿沟,最终导致现代化的自反。马克思对单向主体性进行了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物质生活关系是单向主体性产生的现实土壤,并且通过“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范畴重新确立理解人的立脚点,表达自我与他者“现实差别基础上的统一”意蕴,由此彰显主体性的应然形态,即交互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继承马克思“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范畴的内在旨趣,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贯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为交互主体性的生成奠定坚实的物质关系基础,推动人的现代化迈向新阶段。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主体形态变革意蕴进行阐释,有利于揭示人的现代化的跃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菅从进 《学海》2004,(2):30-35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一理论中 ,一些见解的深刻性、客观性和积极意义 ,不容低估。就其的缺陷而言 ,除了完全颠倒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这一根本的局限性以外 ,尚有两个较重大的缺陷值得我们深入把握  相似文献   

15.
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马克思考察市民社会的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三者之间的逻辑与历史关系,并深入剖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市民社会理论错误,为我们分析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与中国慈善组织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克庆 《学海》2007,(3):73-77
本文把慈善组织的发育置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背景之下,探讨了市民社会与中国慈善组织发育之间的关系,认为慈善组织的发育是中国市民社会成长的重要标志。但在当前市民社会发育不足的背景下,在构建以政府责任为主、以社会化服务为辅的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慈善组织的发育受制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政府应当在慈善立法、弘扬慈善文化、组织管理和财政支持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年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包含三个环节:(1)从博士论文写作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分别以希腊自然神论和19世纪普鲁士政治唯灵论为批判对象,揭示出人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自由是宗教得以产生的社会前提;(2)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为节点,马克思通过考察国家神论与私有财产拜物教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了作为“市民社会”前提的现代私有财产关系,是人在当下陷入不自由的根本原因;(3)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至与恩格斯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既发掘出市民社会的宗教精神是理性神论与历史唯灵论,又在表征人类实践的“社会历史”中,指认了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扬弃,是人类实现自由的历史前提。据此可知,青年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是对某一特定宗教观念的理论剖析,而是对宗教本身何以可能的社会前提进行的哲学反思。它内含对导致人类不自由的社会前提进行检视,并对人类自由得以实现的历史前提进行展望的社会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近 2 0年来 ,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 ,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有西方学者认为 ,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讨论已经在当代的政治哲学中形成了一个所谓“市民社会的话语体系”。鉴于这场讨论的复杂性 ,这个话语体系是声音混杂的。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个混杂的“话语体系”中 ,所谓“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格外响亮。一些自称为马克思继承者的思想家 ,例如哈贝马斯、柯亨和阿拉托等人 ,着眼于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 ,将市民社会视为存在于政治国家之…  相似文献   

19.
王玫黎 《学海》2007,1(5):146-150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真正体现了现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相互关系,现代市民社会是脱离了政治国家而相对自治的.在这种体制下,最适宜的规则就是民法,民法的各项制度保证了市民社会的独立性.市民社会是民法及民法典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市民社会的发达也促进了市民法的广泛发展.同时,民法典的制定不仅是法律的编纂,而且是对社会的改造,这种社会改造有利于市民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实践的逻辑:从哲学到社会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2 0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首先是围绕实践概念展开的 ,而重新解读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时代背景 ,就是现代化的社会实践运动。可以说 ,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重新解读和对中国社会状况的体认是同步展开的 :1 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使实践范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生活而非经典理论成为判断历史进步的试金石。与之相应 ,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潮。 80年代初围绕异化和人道主义展开的讨论则将实践理论研究进一步引入社会历史领域 ,实践的历史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