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荣伟 《天风》2006,(23):20-21
吴耀宗先生,1893年11月4日出生,广东顺德人。1913年,毕业于北京税务专门学校后入海关工作。1918年在北京受洗入基督教,后辞去海关工作,于1920年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学校部干事,1921年加入“唯爱社”,曾任该社主席。1924年,吴先生赴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于192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校会组干事。1937年,吴先生第二次赴美进修。1938年回国,改任青年会全国协会的出版部主任。1945年,吴先生任主席的联合出版社在成都创办了《天风周刊》。1949年9月,吴先生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1950年夏天,吴先生等40位中国基督教领袖发表了“三自宣言”,由此兴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1951-1953年,他多次出国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和基督教和平大会等国际和平会议。1954年,他被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1961年获选连任。吴先生曾历任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著作有《为人师的耶稣》、《没有人看见过上帝》、《黑暗与光明》、《科学的宗教观》、《社会福音》等。  相似文献   

2.
《天风》1997,(9):6-6
最近我们看到香港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梁家麟教授所著《吴耀宗三论》。该书作者自称为“研究”吴光生。令人难于理解的是,对于诸如下列这些对了解 吴先生十分关键的问题—— 中国有没有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帝国主义侵略我国。  相似文献   

3.
《天风》1997,(9)
最近我们看到香港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梁家麟教授所著《吴耀宗三论》。该书作者自称为“研究”吴光生。令人难于理解的是,对于诸如下列这些对了解 吴先生十分关键的问题—— 中国有没有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宗教  相似文献   

4.
首先,作为一个学习者和政府原宗教工作者,我衷心祝贺《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述评》一书的面世! 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和宗教研究好传统的基督教界的老朋友们,编写此书出版,是一大贡献。他们以实事求是的学风,对五十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先辈和学者们所揭露  相似文献   

5.
先人风范永世长存——怀念吴耀宗先生□徐明涵●吴耀宗先生是一位国内外颇有知名度的爱国基督教界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吴先生率领中国基督教内的爱国人士发起三自爱国运动,使中国教会改变了殖民地教会面貌,成为独立自主自办的教会,并从此获得了新生,走上了健康发展之...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有一部分傣族却信仰基督教。这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傣族主要是被傣族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群体:麻风病人和披巴鬼。目前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信仰基督教的依然是这两类群体的后代。他们在傣族社会是蒙受着污名的群体,被傣族社会排斥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但是归信基督教却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身份:基督徒,成为普世基督教世界中的一份子。因而这群被边缘化的傣族来说,基督教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去污名化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群被边缘化的傣族借助基督教这一外来力量管理他们受损的身份,从而借以去污名化,这是一种身份的政治学。  相似文献   

7.
丁光训 《天风》2002,(12):32
各位来宾,各位董事,各位校友,各位教师,各位同学:在庆祝金陵协和神学院五十周年的时日里,我们很自然地要怀念许多同工、许多朋友。我特别愿意提到我们都时常想起的两位,一位是吴耀宗先生,另一位是罗竹风同志。关于吴耀宗先生,值得怀念的事很多,我只想提一点:吴先生怎样在一个极度轻视神学甚至轻视理性的中国教会里强调神学思想的重要,重视神学人才的培养,从而使基督教在我国人民中尤其在知识界占据一定位置。解放初期,我国基督教有许多  相似文献   

8.
异端的挑战     
赵必雄 《天风》2001,(9):40-41
邪教是当今困扰全世界的一大社会问题,在基督教内如何拒绝异端的侵蚀也是世界性的一大挑战。异端邪教的猖行都有它外部社会的诸多原因,也有人心灵不健全的因素,下面就此诌谈几点: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基督教中国化的认识与研究,经过几年的积淀,目前已基本形成政界、学界和教界三方面的互动关系。政界主要指主管宗教的政府部门,他们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强调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张基督教中国化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基督教会;学界主要指从学术层面关注中国宗教(尤其是基督教)问题的学者,他们更愿意从文化的角度,强调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中西文化互补的大框架下,探讨基督教哲理层面的中国化;至于教界,当然是指基督教会自身,作为基督教中国化的主体,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  相似文献   

10.
在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下,作为知识分子的许地山与萧乾,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到无望,又心有不甘。他们成长的经历与文化环境,既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促使他们有着理性的批判。从许地山与萧乾的人生轨迹来看,他们都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经历的不同,致使他们对基督教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既有他们个人对基督教独特的判断,又有着他们所处特殊社会环境给予他们相同的矛盾与迷茫。即以许地山创作的《玉官》和萧乾笔下的《皈依》为例,玉官与妞妞两个主人公的境遇就很好的表露了两位作家内心世界的纠结,同时,也表明了两位作家对于基督教所特有的认可与批判。  相似文献   

11.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丁光训主教提出,新时期基督教要做到“三个和谐”。首先是基督教要和国家利益和谐。实践证明,爱国与基督教信仰并不矛盾,独立办教是中国基督教安身立命之本。现在境外敌对势力企图恢复他们的势力,甚至挑唆基督教反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越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越要高举“三自”旗帜,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基督教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完全和谐起来。其次是基督教要与法治社会和谐。宗教事务是一项社会事务,必须与法治和谐起来,在法制框架内开展宗教活动。《宗教…  相似文献   

12.
李鑫 《天风》2023,(11):12-16
<正>前言吴耀宗先生(1893—1979)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奠基人,是中国教会卓越的思想家、实践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会领袖。吴先生祖籍广东顺德,1893年11月4日出生于广州市的一个非基督徒家庭,1908年考入北京税务专门学校(Customs College),毕业后先后在广州、牛庄(今辽宁营口)和北京等地海关工作。1918年6月,吴先生在北京受洗加入教会,1920年辞去海关工作,正式投身于基督教青年会的事业中。  相似文献   

13.
房赢 《天风》2007,(2):40-41
《天风》在新的一年开设的社会服务一栏,将在每一期刊登出在我国不同地区与基督教有关的社会服务事工。其目的是让我们基督徒进一步了解中国基督教的社会服务事工,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基督教爱国爱教的事工。甚愿我们各地的教会和基督徒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都能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的事工之中,真正做到如圣经所说:“……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叫他们得救。”(林前10:33)  相似文献   

14.
6月19至20日,中国基督教公益慈善事业经验交流暨先进表彰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12名基督徒荣获中国基督教公益慈善事业先进个人称号。他们积极践行基督教关爱社会、服务人群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上作出好见证,荣神益人。他们的事迹将启发更多的人以更大的热情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为中国社会的和谐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基督教信仰来说,家庭不只是一个神学的讨论对象,也不只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是基督教的核心价值,是基督教神学的主旋律。甚至可以说,基督教信仰就是关于家庭的形而上学。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与圣灵,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同一个本体。因此,三位一体,就是上帝的三个位格在爱中的共融与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三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17.
论坛心声     
《天风》2001,(7)
沈以藩同工的去世,对我国基督教全国两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爰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损失,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凡和他日常同工的,都会感到他的在和不在,区别太大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种感觉也天天加强。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20,(11)
正基督教中国化的实现也必然是大众性的,它不仅是指教会本身的基督徒大众,更是要面向中国大众的实践,中国教会要以众人能理解、认可、肯定和欣赏的形式呈现出基督教的信仰表达。基督教有必要与不同信仰团体进行对话和交流,了解他们何以能够深入大众心里,从而吸取其成功的经验,真正实现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相融。  相似文献   

19.
正公益慈善、社会服务事工是基督教信仰的具体实践,基督教历来积极开展公益慈善、社会服务事工,为中国社会做出了拾遗补缺的贡献。据《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显示,我国40%以上的宗教场所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其中基督教活动场所占比不小。2002年,基督教全国两会成立了社会服务部,发挥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的专业平台职能,2003年至今,为公益慈善、社会服务事工  相似文献   

20.
安信义 《天风》2010,(3):12-14
在近30年的中国教会发展过程中,各地基督教两会组织在教会管理、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社会服务、福音传扬及信徒牧养等诸多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加强各地基督教两会自身建设对于办好教会关系十分重大。本期几位同工所谈的就是相关各地基督教两会自身建设的话题,他们对此有着独特见解。由于他们来自省基督教两会,所谈的内容大多限于省基督教两会的事工。在此,我们也希望基层基督教两会同工踊跃投稿,就如何加强基层基督教两会的自身建设发表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