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艺术已经逐渐成为涉及现代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美学等的综合学科,艺术不仅仅在于单纯以纪实艺术功能创作为主,而是渐渐地转向了以一种表现当代艺术家独特个性的艺术观念和思想观念的语言。因此,文章基于非常态心理审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月梅 《美与时代》2013,(5):105-10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服装已经大大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遮风挡雨的工具与手段的功能,成为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精神满足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是说人们越来越把服装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从而在近现代社会中服装设计也成为了艺术。事实上,服装艺术体现了人们对于服装设计的创造智慧与审美诉求,与其他艺术种类一样,遵循着一定的审美准则,记录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一、"读图时代"中壁画的公共性"公共艺术的要旨是人类的一切行为最终指向审美的境界,服务大众审美要求。壁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直映社会情绪。综合反映了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人文情况。壁画被称为环境艺术、大众艺术、实用艺术。""网络读图"的公共性是在它的传播功能上的公众性,与壁画艺术的公共性有区别,这里的公众性,即与个人私自相对立,是一种社会属性。是在网络社会的一种平等的,自由的,不受限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曾经签发了艺术的死亡判决书,即艺术已经走向终结。这一观点其实是在服务于黑格尔本身的哲学体系,而就现实而言,现代社会的艺术发展的确已经背离了艺术作为真理的表现形式的维度。可是在日常审美的私人化下,艺术也以新的形式在生活和审美中不断前行,因此,可以说,艺术的死亡其实更是一种涅重生。  相似文献   

5.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问题的提出从历史角度说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已经证实 ,艺术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协同功能 ,通过艺术活动来教化社会成员 ,协调社会关系 ,传递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 ,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功能我们可以在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甚至一切前现代艺术中清楚地看到。在前现代 ,艺术与社会的功能关系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虽然在传统文化中不乏反抗现存社会的艺术 ,特别是面临巨大变迁的时代的艺术 ,但从总体上说 ,艺术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  相似文献   

6.
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这种危机源于核心文化观念的丧失和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与对抗.齐美尔通过对都市生活景观中日常生活与微观视域的描写、分析,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危机已全面渗透与深层爆破.面对着现代社会所生成的现代性危机与全面异化,齐美尔力图通过宗教信仰的回归与审美生活化的双重救赎和双重变奏予以克服.如果说宗教回归更多的是从信仰的神圣之维,那么审美则更多的是从感官的现实之维来克服现代性危机.虽就总体而言,齐美尔对现代性危机的克服与救赎充满着虚假性,并笼罩着浓重的虚幻乌托邦色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在对现代性危机出路的探索过程中提供了某种典型范式,这种典型范式构成了20世纪以来众多思想家回应与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立足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潜入现代艺术的"震惊"效应之中,开启了现代"震惊"艺术所潜藏的以异样的世界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实、以颠覆大众的角色地位培植其成为新生的革命力量、以艺术的政治化突破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重围之政治功能,从而以"震惊"为中介将艺术与政治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了他独特的艺术政治化理论。它既是本雅明在艺术实践领域直面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应答时代问题的产物,也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实的审美救赎之途。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台湾在1980年代中期解严前后至今之新兴宗教发展概况.台湾1980年代末期,在工业化与都市化发展中,建筑在原有民间教派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教义上更强调逻辑性、更重视普遍性救赎概念、对现实日常生活世界加以肯定,以及对个人此世修行所能达成的境界有更高自我期许的各类新兴教团.我们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教团来回顾台湾新兴教团组织与修行方法上的特征,并由这些新兴宗教形式的变化中,来说明汉人宗教发展内在逻辑的一个变化与当代宗教供需状况的改变,并由此延伸到现代社会世俗化和新兴宗教发展间辩证性关系的有关讨论.  相似文献   

9.
路德的救赎学关注的问题是:人如何可以得到施行恩典的神?他最初经由认识论转向完成神学思想上的蜕变.路德的十架神学以保罗神学为出发点,在救赎学上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自然神学及其荣耀神学,颠倒自然神学与道德行动主义的根基,终结人类理性以及道德在救赎上的作用与地位.路德的救赎学以十架神学为自己的理论根基,由此而发动一场范式转换,并主要通过一个拉丁文单词solum(惟独)而完成.路德的神学革命,在教改之初就已经辐射到西欧社会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诸多方面或多或少可以追溯到路德神学蝴蝶煽起的头脑风暴.  相似文献   

10.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理论家本雅明、阿多尔诺和马尔库塞,通过批判、反思资本主义现代理性文明,形成了学派带有共性的审美形式观,即他们都一致认为在文艺审美形式的想象的虚幻世界里,蕴藏着被现代理性文明压抑了的未来文明因子,文艺的审美形式是批判资本主义现代理性文明的中介物。然而,学派成员的审美形式观也有个性差异。本雅明将文艺审美形式视为救赎苦难历史的中介物。阿多尔诺从救赎已经被工具理性遮蔽的真正理性本质的观点出发,注重强调审美形式反映现实本质的中介性、自律性、批判性和否定性的特质。马尔库塞则突出强调文艺审美形式的感性特性,在现代"单向度"社会中发挥职能,改变个体本能欲望和需求,并形成新感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培峰 《世界宗教文化》2012,(1):44-46,43,114
宗教是慈善重要的思想渊源,一种重要的慈善组织形式,宗教提供的慈善服务对扶贫济困、社会救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慈善也促进宗教教化功能的实现。随着社会分化,慈善和宗教逐渐分离,现代慈善注入了更多的内涵,但宗教慈善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宗教与慈善都面临着角色定位和社会管理的挑战,如何合理自我调适,回应社会的需求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艺术分属不同的领域,一个是信仰的层面,一个是审美的范畴,功能与作用各不相同。但宗教与艺术又联系密切:宗教形式中含有大量  相似文献   

13.
范朴 《天风》2001,(7):43
民间艺术和宗教始终相互影响和发展。民间艺术最初作为宗教礼仪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而出现。在远古时期,“艺术”的各种形式分别具有或者兼具事神、礼神等的功能,而成为宗教礼仪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艺术逐步分化为具有独立性的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基督宗教“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影响的不断扩大,基督宗教自身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也开始彰显。大体来看,可包括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基督宗教的原罪观对现代中国人的自我审视具有反省意义。原罪观所具有的自我批判精神和自知之明为现代中国对其传统人性论和人生观加以反思和反省提供了思想武器和价值参照。  第二,基督宗教的拯救观对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具有创价意义。在基督宗教信仰中,人们特别强调基督以自我牺牲来救赎世人的拯救精神,这种精神可…  相似文献   

15.
尚荣 《学海》2011,(4):149-153
弘一大师是近代代文化艺术取得极大成就的典范性人物,本文对弘一法师出家之后的书法的创作和"弘一体"书风的形成原因、性质功能以及审美意蕴进行了一个分析梳理。弘一法师的写经书风,其外在表现形式上,对书法结体进行提炼和推敲,追求书法字体的理想形式;在内在审美意蕴上,超脱了一般的审美意境而追求和表现一种宗教与道德相结合的理想境界。以此述分析为基础,本文试图对佛法与书法的深层关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西方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审美观念的发展史.在现代艺术的前期,艺术家对于画面的掌控力是潜在的、不显山露水的,架上绘画的语言魅力在激进的表面之下仍然安静地存在着,呈现出一种经验的大众所能欣赏的美,而到了现代主义后期,则撇开了对作品审美意义的关注,艺术无关审美,创造高于审美.  相似文献   

17.
当前,艺术教育已经受到学校乃至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艺术教育有什么重要性呢?它在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德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呢?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音乐的世界。在中学教育的艺术科目中,音乐是很重要的一个科目。我们认为,中学音乐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众所周知,音乐有四大功能,即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怎样利用音乐的四大功能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一、利用音乐的审美功能,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的审美功能表现在音乐…  相似文献   

18.
"玛尼"石刻,是广泛流布于藏族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宗教石刻艺术,也是藏族民间美术众多形式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段和最有代表性的雕刻艺术形式之一.藏族"玛尼"石刻泛指雕刻在石块上的佛语、造像和图符,是极具本土地域风格特色和民族民间风采神韵的藏族石刻文化的特殊形式.它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藏传佛教美术和民间民俗美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功能、审美意义和神圣而独特的宗教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模式,更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鉴于此,笔者提出宗教渗透经历了文化意义上的广义宗教渗透、政治意义上的一般宗教渗透、资本主义针对社会主义的狭义宗教渗透(现代宗教渗透)三种历史形态。对其概念进行深入辨析,消除人为赋予该词的模糊性、神秘性、敏感性,是将其作为一个真正的学术问题而实事求是的开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谈到的所谓体验的东西是在回忆中建立起来的,某种不可忘却、不可替代的东西;生命本身也是一种体验过程。审美体验是指主体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构成一种已经形成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是与观察相对的一种精神活动。艺术审美体验是有一个意义上或观念上的统一体,是一种带有界限的审美对象。在自然的艺术体验中观察者没有使用操纵或设计如何操纵自然,他有审美性,但不同于艺术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