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题目为测验材料,对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共469名被试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内容和形式两种判断标准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发展了,但是小学生和中学生还是根据经验事实来进行判断,直到大学才摆脱经验事实的束缚。(2)必要条件推理的能力发展要早于充分条件推理的能力,而且最后能够达到的水平也要高。(3)被试对规则掌握的先后顺序是肯定前件式、否认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和否认后件式。(4)被试是否受到信念偏见效应的影响,还要看题目是否符合事实以及是否符合逻辑规则。 相似文献
2.
3.
假言推理中的概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Oaksford等人的研究表明,概率信息对假言推理的认知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它来解释和预测个体在推理中的行为反应。该文针对这种新的观点,就假言推理中所涉及的前后件概率信息、条件概率信息、连接概率信息、因果概率信息以及额外前提条件等对假言推理的影响分别做了简要的阐述,并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最后作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3~4岁儿童规则因果推理能力的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前期是儿童多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以64名3岁儿童为被试,采用Frye和Zelazo等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通过对3岁儿童的规则因果推理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探索儿童规则因果推理的内在机制。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年龄与训练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各年龄组儿童经过训练后,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差异;2.规则与训练的交互效应显著,竖直规则下,儿童通过训练后提高的成绩不显著,但在交叉规则下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极其显著;3.训练效应显著,暴露因果机制,给予及时反馈和阐述规则时附加手势这些信息能促进年幼儿童对高级规则的掌握。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图形推理策略个体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一至六年级儿童145名为对象,根据项目中图形关系的规则,把瑞文测验的项目分成6类,选择出14道题目为实验材料,探讨小学生图形推理策略的个体差异.结果发现,数学能力不同的小学生在解决简单图形推理问题时,基本上使用知觉算法策略,没有表现出差异.但在较难图形推理问题时差异显著,中高数学水平儿童主要使用分析策略和知觉分析策略;而低数学水平儿童基本上使用知觉匹配策略;除了格式塔类型的题目以外,推理水平高的儿童在解决这五类题目时主要使用分析策略和知觉分析策略,而推理水平低的儿童主要使用知觉匹配策略;推理水平高的儿童在解决较为简单的图形推理问题时的策略使用很集中,随着题目难度的加大,策略变得越来越分散,而推理水平低的儿童则无论题目难易如何变化,他们的策略主要使用知觉匹配策略,而且表现出随机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7.
8.
“弗雷格-盖奇问题”对元伦理学中的表示论者所试图捍卫的准实在论立场提出了挑战。为了化解自身的压力,布莱克本先后采取了两个解决方案,以便处理“道德假言推理是否可以合法使用类似于逻辑有效性那样的规则”这样一个问题。但是,这两个方案都是不成功的。布莱克本因此就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之中。表示论者要想走出这个困境,或许就必须避免步入“弗雷格-盖奇问题”所预设的理论圈套,转而赋予人类心理本身以某种解释上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9.
2.5-6岁儿童的传递性关系推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问题的提出Piaget指出,若A<B,B<C,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回答问题,需到具体运算阶段,才能解决问题。Bryant和Trabasson指出,前运算阶段儿童推理失败是因为不能记住问题的前提,若解决了前提记忆问题,睡岁儿童就能完成这种任务。Halford和Ke时的研究表明,3-4岁儿童不能学会传递性关系推理。沈华忠等认为,3—6岁儿童能解决五项系列的传递性关系推理问题.先前研究忽略了任务类型的差异,多数采用五项系列问题.本研究采用三项系列问题作刺激任务,企图证呼心采用三项系列问题,幼儿将更早地表现出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②比较句…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用推理法范式研究5岁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对生长、生病、进食、呼吸和排泄等生物特征的限制于生物类别的限制性推理.结果表明,以人为例引入特征及对特征给予生机论的解释,都能提高儿童的限制性类别推理.儿童对生物特征的认识中,存在拟人化的推理模式和生机论的因果关系解释系统.儿童对动物和植物的认识发展是不均衡的,对动物的认识优先发展;对动植物共有的特征已有所认识,但对各个特征的认识发展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了工作记忆、两个前提间的关系以及表达方式对线性三段论推理的影响。本实验采用2(表达方式:肯定、否定)×2(前提间的关系:同质、不同质)×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的混合设计。通过分析总注视时间、第一次注视时间、第二次注视时间和回视,发现线性三段论推理过程既有语言加工的参与又有表象加工的参与。推理过程中的语言表征过程和空间关系的建立都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越高,就越容易建立语言表征和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推理测验与推理实验不同。推理测验用来衡量智商;而推理实验则用来研究推理的心理过程。测验旨在找出能力的个体差异;而实验则意在突出所有个体的一般性心理过程。近年来,心理学中的推理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在理论进化方面简要地总结了如下这些变化:关注点从推理任务中的反应过程变为个体对不同任务做反应时的差异和其中稳定的反应模式,开始考虑不同推理者的组织差异和数量差异(犹如不同游泳运动员的游泳动作和肌肉数量)。然而,这些理论创新必须有精确的建模技术的支持。我们将以条件推理材料为例,展示了现代心理测量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理论创新中产生的三类主要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条件推理的条件概率模型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理论模型和实验范式两个方面对Oaksford等人提出的条件推理概率模型作了综合评述,并充分肯定该模型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推理心理学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18.
Lev G. Vassiliev 《Argumentation》2003,17(1):21-34
A method of linguistically-oriented reasoning comprehension is proposed. It is based on semiological principles of text comprehension. Both content and form are essential for comprehending argumentative texts. A text recipient is viewed as a rational judge trying to detect all the components of the argument he/she considers and thus to see if the argument is consistent. Elementary and higher level argumentative units of the text are discovered by applying a modified S. Toulmin's model of argumentative functions. Validity and correctness of arguments are established by means of a new – linguistic –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syllogisti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