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晓 《宗教学研究》2012,(1):243-248
巫文化是宗教的前身,巫巴山地远古的巫文化,是我国巫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巫巴山地远古的巫文化具有四个显著特色,即以“巫”名地,以“巫”立国,“巫”源深厚,“巫”风遍传。在上述方面,它们明显地不同于我国其它地区的巫文化。文章即围绕该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由此,文章认为,巫巴山地的远古巫文化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巫文化,且在世界巫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邓晓,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2.
闽越巫文化的信仰与闾山教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闽越神仙信仰对闾山教的影响,以及闽越神仙信仰在闾山教中至今仍保存下来的一些信息,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教派中的巫仙信仰人物、古老的巫法、古巫的神仙世界、古巫的信仰行为等方面来作一些考证,从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的角度来探讨闾山教之教派生成因素及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刘羽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8-199
在我国漫长的舞蹈历史中,巫傩舞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民俗、艺术和宗教集合形式下的文化形态,对我国经济、文化思想以及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湘西巫傩舞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着手,通过视觉的角度进行切入,在湘西巫傩舞视觉与形态审美方面进行着重的分析和阐释,尤其是表演者的服饰特点、体态动律以及巫傩面具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展示本源的巫傩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4.
商代的巫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宗教、政治、历史、医学、音乐、天文、占卜等许多文化领域.商代存在着巫、官合一的现象,亦官亦巫是商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所以史家对之有"巫文化"之称.而商代社会的另一个社会特点恰恰是崇尚乐舞,商人以音乐与神鬼对话,不仅娱神,同时也娱人,进而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因此,商代巫文化是与乐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
桃源县在战国时期一直是楚国的属地,是楚文化的继承者。楚文化在《楚辞》里一直是浪漫瑰丽的代表,充满着诡谲奇幻。而这种诡谲奇幻与楚地一直兴盛的巫文化离不开。楚地的巫文化自原始社会传承而来,充满着神秘。文化与艺术相辅相成,艺术离不开文化传承的影响,桃源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呈现形式则深受楚国巫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匠人在其艺术作品中还大量运用着巫傩文化中的元素,使桃源地区保持着艺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就三代文化而言,夏、商、周的文化模式虽有所不同,但却呈现出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连续性乃是由三代文化共同的源头——巫文化所决定的。在三代之际,巫文化范式的转型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第一,由祭祀发展而来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一方面延续了巫文化的宗教信仰成分,另一方面又凸显出人的自主性,这套制度使得巫文化的重心由天道向人事靠拢,由事天向治人转化。第二,以卜筮尤其是《周易》为代表的术数文化,以"数"与"象"为基础,构建了一整套对神明也起制约作用的宇宙法则,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为人类从宗教迷信走向理性思考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正第四,清算巫文化,批驳"周易热""风水热"和对《道德经》的曲解随着"法轮功"组织被取缔,"特异功能"热潮也随之降温。但是伪科学、新有神论这样风靡一时的社会思潮,要想一下子消退,是不可能的。一些原本的"气功大师",继续借助"传统文化"这块招牌传播巫文化。"周易热""风水热"及曲解《道德经》,就是这种巫文化传播的新动向。它比以"特异功能"为核心的"人体科学"的"人文"背景来头更唬人。在清算巫文化,批驳"周易热""风水热"及曲解《道德  相似文献   

8.
吊脚楼作为咸丰县县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及宗教信仰观念等各方面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是研究咸丰县县土家族发展史和民风民俗最直接的证据。修建土家族吊脚楼过程中呈现的各种仪式活动,更是体现着咸丰县县土家族巫祭文化的特色,掌墨师作为建筑巫祭仪式的核心人物,不仅传承吊脚楼建筑技术,也传承古老的巫祭文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人类学最具“反思”精神,20世纪人类学的总特征是“我”和“他者”之间观察关系的改造.中医药文化的现代研究应当引入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自觉”概念,应当在对中医历史传统回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价值认同.而文化人类学中“他者”对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的是另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包括人的他者、文化的他者和历史的他者.现代中医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理念和方法,思考中医学现代性中的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远古中国"巫风"盛行,道教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延续、承袭了远古时代的神道巫风。山东是中国道教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均反映出东周之前山东巫文化的"繁荣昌盛"。至春秋战国,随着理性思潮的高涨,巫逐渐丧失了其政治地位,渐次下移到民间,有的则演变为方士,这便促进了山东道教的前身——方仙道在燕、齐沿海地区的兴起。可以说,先秦时期山东巫文化的发展流变过程,乃为山东道教产生前的酝酿、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11.
透视庄子的批判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树人 《哲学动态》2001,(11):19-20
从哲学的角度考察《庄子》 ,那么这部书表明 ,庄子是极富批判精神的。联系到后现代主义思潮 ,似乎可以说 ,庄子的批判 ,在总体上具有通过“解构”而导致虚无的“后现代性”。但是 ,庄子的批判最终又不可归结为“后现代性” ,而有其崇高的目标和追求。这是因为 ,其一 ,庄子的批判 ,主要指向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文化”所造成的异化。其二 ,庄子“解构”“礼乐文化” ,是为了追求和展现一种理想的境界。这里所说的批判“礼乐文化”的异化 ,集中体现为庄子对于“待”的揭露和消解。在庄子那里 ,“待”的基本内涵 ,就是有所依赖。由于有所依赖 ,…  相似文献   

12.
医学人类学是医学与人类学相交织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要涉及健康、疾病及医疗中与文化相关联的内容。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跨文化医疗系统(如不同民族、不同历史之间)的比较研究,与人类学有关的营养、人口、出生、年龄、药物滥用、社会流行病学等问题,以及人种心理学、生物医学的文化分析,还包含古病理学和疾病人种历史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人类学。  相似文献   

13.
张璇 《中国道教》2018,(3):68-72
庄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国内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政治观、人生观及其作品《庄子》的文学价值等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进行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由江南文化书院黄山分院、安徽大学哲学系、中文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哲学系、蒙城县人民政府等十单位发起举办的全国首届庄子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20日至24日在安徽蒙城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庄子及道家学说的地位和作用大多数与会者认为,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能否  相似文献   

15.
庄子文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严 《中国道教》2003,735(6):36-39
庄子学派诞生于春秋时宋而成长于楚。如果说宋国的社会文化气候和土壤孕育出庄子学派思想个性及文学倾向的幼苗,那么楚文化的雨露阳光则使它们成长壮大并趋向成熟。《庄子》是一部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地球地质进化年表的“第四纪”别称,“人类纪”被国际知识界赋予“熵-纪”之含义:自然科学将其视为工业时代以来人类力量对地质构造损毁的物理熵现象;人文科学意谓现代文明所导致的人类知识清除和此在麻痹这一文化熵现象。物理熵与文化熵的极度膨胀,即将为第四纪人类的时间旅行盖上一个封印。如何走出人类纪俨然地表灵生物此-在的神圣使命。后人类纪愿景的实现,不仅要改变人类“高燃烧”的经济、生活模式,重构理性与知识基型,人类在千万年进化中创造的宗教文化,亦将为人类后人类纪时间旅行提供人类学灵性,即宗教的哲学人类学理念对人之本质与使命的昭示,宗教的历史人类学实践对人类文化记忆的维系,宗教的审美人类学经验对世界、生活和未来丰富性和美感性的敞开。  相似文献   

17.
闽台地区的王爷信仰有着众说纷纭的起源传说,背后折射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图景,其核心仪式是"送王船"。本文拟通过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引言方东美先生说;“真正的哲学家,精神上首先在宇宙立定脚跟,不沾染低层世界,然后他的精神层层超升、解放,直到精神世界的顶点,在那儿形成不朽的人格,再发出生命的光辉,这样才算是哲学家。”(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22页)从此看来,方先生的哲学精神可能是从《庄子》那里得到的。但是,关于庄子的知识论方面,他没有文章细致地探讨过。我认为从《庄子》可以找到中国知识论的一个典型。我想透过《庄子》,试探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知识的一种看法。为了方便起见,我从两方面研讨庄子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彝族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主崇拜,它除了具有原生型的巫文化特点外,还吸收了大量儒释道文化元素,形成了巫释道合流的宗教信仰,即彝族民间信仰与汉族民间信仰的载体同时存在,具体表现为土主崇拜与儒释道三教的融摄,在信仰民间巫鬼的同时,还信奉儒释道三教,呈现出多元宗教并存相融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宗教人类学在中国起步不久,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引进并兴起的。历史虽短,但前进的步伐却是迅速的。宗教人类学研究领域除继续开展有关本土化的讨论之外,中国人类学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在中国各民族的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发掘出有价值的宗教文化资源来丰富和发展世界宗教人类学,已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