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道教辟谷养生术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辟谷养生术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局势、道教信仰、养生实践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类型有服药(饵)辟谷、服气辟谷、服(符)水辟谷、服石辟谷等,各有一套操作规程;拨开道教神学云雾,辟谷养生之精要在于慎重选择食材和适当节制食量。  相似文献   

2.
道教服食是道教信从者通过摄取食物、药物、气、符等来防治疾病、养护身心,以求长生成仙的过程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等方面,是一类富有特色的道教养生类型.近年来,学术界对道教养生学关注较多,因此道教养生中服食问题也相应地有一些学者加以探讨.黄永锋博士认为道教养生学研究课题众多,服食养生应该专门加以系统研究;同时有必要重新界定道教服食,在新的理论平台上进行多视角深人的审视.  相似文献   

3.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道家、道教的科技成果是多方面的,其中养生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道教养生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是个颇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在众多的道教养生术中,学术界对外丹术、内丹术、房中术、导引术关注较多,而有道教特色的服食术却鲜有学者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4.
"服食"新诠     
服食是道教养生术之一,一般认为服食指道教徒服药求长生。本文耙梳大量一手文献,借鉴语言学、逻辑学方法,重新界定服食,认为道教服食之外延可以指药物,也包括气、符、日常膳食及特殊饮食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葛洪(281-342)是历史上有名的道教养生家,他为了追求飞升成仙,从理论到实践均广收博采,构筑了以服食为中心的独特养生体系。养生学上的"服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包括了服药、服气、服符、饮食、辟谷等方面1。从葛洪的养生实践来看,他博采众长,对于各类的服食方法,大都有过实践经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大量本草药物的服食。  相似文献   

6.
一、老庄派的养生论养生术的起源很早,行气导引、房中术和辟谷饵药是古代养生术的三大类。同养生术有关的是养生论,养生论的起源也很早,直可追溯到庄子的时代,战国秦汉之际是它的第一个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养生论,我们在《庄子》书中可以看到它的大概轮廓,其特点是强调精神意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代是道教医学发展成就突出的一个时期,也是道教由社会上层精英阶层向社会广大民众普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主要从明王室对道教医学的发展及明王室中普遍的外丹服食方面出发,列举明王室成员对中草药、方剂、方书及医学理论方面的发展并对其经典著作进行探讨;辩证分析明代历任帝王对外丹服食的态度并对金石丹药的服食进行论析;对道教医学在明代社会上级阶层的发展进行论证分析,得出明代王室对道教医学起到重要促进发展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道教许多经典及道教徒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医著中,涉及养生之处颇多,其内容包括古代生理学、医学、药物学、健身术及养生术等各领域,其中不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研究价值。为此,特先将散见各道书、医书中有关内容汇集编纂,为进一步研究积累资料。第一部份唐代名医孙思邈养生术中有关饮食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道教服食作为历史上难得的伟大的生命提升实践活动,旨在突破现实生命的有限性,体道成仙。服食是有层次的、有差异的,可分为多种类型。服食食材丰富多样,"万物无一不是药"。服食工艺较为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特点亦有所不同。本文将对道教服食及其工艺特征做一研讨。  相似文献   

10.
服食     
道教修炼方术,指服食药物(丹药和草木药)以求长生。道教修真炼养方法,有内修和外养两类,服食药物属外养。服食起于战国方士。与行气、房中同为当时方术三流派。初为服食“仙药”。《韩非子·说林上》载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传说。战国齐威王、燕昭王、秦始皇以及汉武帝曾先后派人去海上仙山搜求。求之不得,汉武帝时乃有人造仙丹之外丹术产生。但当时除服食人造仙药(丹药)外,某些草木药如芝、菌、术等,仍作为仙药服食。道教承袭服食术,所服药物即为丹药和草木药两种。  相似文献   

11.
浅议道教养生及对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源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以后,道教的养生术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和发展。道教养生术同中华民族传统的医药卫生科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传承关系。随着历史的前进与进步,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道教养生术,在人类社会中正日益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道教养生目标的实质道教认为,生活在宇宙大自然中的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衡斗争中,是强者,是可以长寿的,是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老子《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等论述都是这个意思。道教的先辈们也不乏通过养生而长寿的人。道教的…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中经》是记载早期道教修炼方术的重要经典。存思术是《老子中经》的主要修炼方术。该经详细记载了五种存思修炼之法。此外,还杂有服食神丹法、服食五牙法、被符之法等其他修炼方术。  相似文献   

13.
汉末道教产生以后,在古代植物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生成仙的追求,形成了大量具有突出道教意味、反映道教永生梦想的植物意象。随后产生的植物服食技术,通过"使其特殊"的美学原则,在对自然时机的选择、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对植物食用禁忌的遵守中,打断了时间的线性演进,否定了时间的不可逆转性,体现了伟大的超越精神。植物意象中体现的时间之美,是自然之美,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4.
服气是道教重要修炼方法之一。通过对唐宋之前相关道经的研究,可获知道教关于服气的总体理论,并可清楚地看到道教服气在理论上的重要变化,即从早期的服外气理论到唐代之后服内气理论的转变。服外气的理论和方法随着道教的发展而逐渐丧失了在道教修炼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但却作为独立的技术存留在更广泛的医学和养生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5.
曹操与道教     
曹操与道教,有政治军事的关系,有养生的关系,也有文学的关系。探究曹操与道教的政治军事关系,可以更清楚地揭示东汉末及三国的政治史页中一个较晦暗的篇章。而对于曹操与道教养生术的寻踪,也可展现我国古代养生术发展到三国时的水平,有助于对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至于说曹操的文学创作受道教意象之刺激,更可循此而发见道教与我国古代文学的瓜葛;这正是从前治文学史者所忽略之处。一言以蔽之,从曹操与道教关系之个案的研究切入,可追寻汉末魏初道教与政治军事、科技、文学之一般风貌。  相似文献   

16.
道教设养生之方,是为度己助人,决不是以之取名利、图富贵。为人与自律,是在推广或使用养生术时,始终要注意的。道教养生学是一个庞大体系,内涵丰富。如果要讲道教养生学的结构,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层面。从道教的传统来说,可以分为道与术;从现代习惯来说,可以分为理论与方法。道教养生学的方法,可以随时间变化、环境不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中国古代产生的一种主要的民族宗教。它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对养生学和养生术的研究传播。道教养生是中国养生发展史的一个主流,是几千年来道教养生家们留给后人的一笔极为宝贵丰厚的文化遗产。即使在今天,也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本文拟就道教养生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早期道教养生试作探讨,从其源流、思想、理论、方法和传播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不足之处,望学者诲正。一、神仙家与养生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指出:“道家思想从一开  相似文献   

18.
辟谷术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辟谷也称断谷、休粮、绝粒,指在修炼的某一阶段内不食五谷类食物,而身体仍可以维持“不饥”、“不饿”的状态。辟谷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庄周在《庄子·逍遥游》中就曾经绘声绘色地描述过这种能行辟谷之术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秦汉时期,在方士中就已流行不食五谷的长生术,出现了一些辟谷之士。《史记·封禅书》谓:“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史记·留侯世家》也有张良“乃学辟谷,导引…  相似文献   

19.
道教养生文化对女性美持关注、肯定和推崇的态度,这可以说是道教养生文化独特的现象之一。基于对女性美的肯定和追求,在道教养生方术中,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养形术,如服食调养、导引按摩、五行之道等等。现代商业社会欲望奔涌,身处其中的女性要承受巨大压力,通过借鉴古代道教养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进行适当的服食调养、导引按摩,并坚持阅读典籍,增加智慧,相信一定会达到缓解压力、平衡内心、转化气质、养颜美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宫哲兵教授所《写辟谷的方法与体验》一,文详细记载了作者在3次辟谷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和所产生的效,果对于读者了解辟谷有一定意。义作为一种古代道家创造的在特定时间内禁食而只喝水的修炼方,法辟谷的方法有多,种道教内部对于这些方法及其功效也有不同认。识应该注意的,是只有在明师指导,下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可以练习辟并;否则,容易出现偏差,谷且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