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圆觉经》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简称,一般认为是唐代(?)宾沙门佛陀多罗所译。 此经在经录中列于大乘修多罗藏,由于唐代宗密禅师在《圆觉经大疏钞》中提出此经“分同华严圆教”的说法,后世将此经更列入华严部。此经自在中国问世以来,就受到禅、教(天台、华严)各宗的重  相似文献   

2.
《圆觉经》学理性的修行体系影响深远,其论证方式及特点为禅宗所继承,是禅宗极富辩证色彩思想的一种理论源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唐佛陀多罗译。由于佛陀多罗生平事迹不详,佛教中人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怀疑,但大多认为其符合佛教义理。《圆觉经》记载了佛与文殊、普贤、普眼等诸菩萨论说如来圆觉的妙理与修行方式,符合华严宗宗旨,被视为华严宗经典。而自唐代圭峰宗密大力宣扬之后,在禅门中亦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译者有三种说法现藏题为支娄迦谶所译,缺乏可靠性。这一说法始于《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和《开元释教录》等相沿其说。另有白延或帛延译之说。这一说法始于《法经录》、《仁寿录》、《静泰录》等所有经录皆主白延或帛延译之说。再有一种说法是以《无量寿经》为题,附注“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题为竺法护译。这一说法,《道安录》、《出三藏记集》以下所有经录都有记载。这三种说法,哪一种表达了真正的事实?我想就此予以研究讨论。二、支娄迦谶说  相似文献   

4.
《三慧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被18种大藏经及多种经录所收录。《三慧经》最早收录于道安所编经录《凉土异经》中,到唐代时,智升在《开元释教录》中将其附在北凉录,此后元明大藏经皆沿袭之。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的比对发现,《三慧经》并非翻译佛经,而是抄录、改撰众经而成,并且成书年代大致在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至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之间。  相似文献   

5.
《开元释教录·入藏录》被认为是历代汉文大藏经的入藏基准。菩提流志译《须摩提经》不见其中,属藏外佛经,却在日本平安后期(12C.)古写经中得以发现。日本平安后期古写经,可以追溯至奈良时代(8C.)从中国长安带回的写经。日本国家书写一切经事业,就是以《开元·入藏录》为基准,分别抄写了入藏和不入藏佛经。《须摩提经》在北宋开宝藏中的入藏,表明在汉文大藏经形成的初期阶段,《开元·入藏录》的权威性基准地位并未形成,各地域诸寺院仍有各自的入藏取舍标准。开宝藏以降的高丽再雕藏、北方系统契丹藏和江南系统诸藏依据自身编纂方针,对《须摩提经》的入藏作有不同的取舍。流志译《须摩提经》是否入藏的过程,是《开元·入藏录》作为汉文大藏经基准地位确立的验证和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6.
魏磊 《佛教文化》1995,(5):27-28
在净土诸经典中,《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其“义理深邃,境相胜妙,一心妙观,理事圆融”的特质而见重。据《开元释教录》载,本经有两种译本,刘宋昙摩密多的译本已佚,目前流通的是刘宋畺良耶舍的译本。自古迄今,本经的注疏甚众,其中以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最为透辟(日僧法然上人依据四帖疏创设日本净土宗)。兹拟简介本经如下: 一。  相似文献   

7.
窥基法师     
窥基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因他二至五台山,“道著清凉”,又开创了唯识道场,所以,《清凉山志》称他为五台山赫赫有名的高僧,还是五台山佛教唯识宗的开山祖师。将门之子窥基(632—682),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出身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祖父尉迟懿,隋时任代州(今山西省代县)西镇将,受封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曾任“六军卿胄之职”(《广清凉传》卷下),唐时任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受封为江油县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于窥基九岁上逝世。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6,(4)
佛教经籍的目录,起源甚早。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经典的翻译随之而兴,译籍日富,部帙日增,不同的译本也不断出现。弘法之士为了综理存佚,研核异同,创制目录,用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部之多少”(见《开元释教录》卷一)。于是佛教的经籍,乃有典可征;并且于汉籍四库之外,别有传统,自具特色,在目录学的领域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正一、净源的三部修证忏仪宋代华严宗修证忏仪主要为晋水净源所撰制,现存有《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首楞严坛场修证仪》三部,考察宋代华严忏仪的实践特色主要从净源的三部忏仪入手。净源修撰的三部忏仪均以"修证仪"为名,是追继唐代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之遗韵,为了突显华严忏仪的特色。其中,《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为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本的简略版,  相似文献   

10.
可靠的安世高译经语料是东汉佛经真伪考辨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厘清安世高的具体译经数目尤为重要。收录于《大正藏》长阿含中的单本《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今题名为安世高所译,但此经在《出三藏记集》中实际著录为失译杂经。以佛教历代经录为线索进行考辨可知:此经在梁时为僧祐新集,当时名为《尸迦罗越六向拜经》,译人已佚,和竺法护译《大六向拜经》并存于世。隋代《法经录》指出其出自长阿含,之后费长房将其臆断为安世高所译(597)。到唐代智升编《开元录》(730)时沿用费长房所说,并且第一次将经名改做“尸迦罗越六方礼经”编入《入藏录》,刻本大藏经时期以此为准,后世沿同至今。再据语词和语篇分析,此经可能为晋时二次编辑所成的抄经(抄自竺法护《大六向拜经》),并非直译自原典。现存敦煌本《尸迦罗越六向拜经》除个别词外,几乎完全相同,应属于此经的唐代抄本。  相似文献   

11.
正《开元释教录》([唐]智昇撰/富世平点校,中华书局,2018年)是在诸家佛教目录的基础上补阙订讹而成的,记事完备详实,所以,后世经录皆取为范本。后世历代大藏经除壹两种之外,全部仿照本书体系加以编撰。本书在保存佛教第壹手数据上的文献价值,在完善佛教目录编撰体系上的理论水平两大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录学家姚名达先生称之为"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9,(10)
《宝林传》,全称《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十卷(今存七卷,佚三卷)。唐贞元十七年(801),金陵沙门智炬(又作“惠炬”、“慧炬”)与天竺沙门胜持集。原书自南宋起失散。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金代雕刻的《大藏经》(即“金藏”、“赵城藏”)中刊有此书的残卷,1935年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三时学会将它编入《宋藏遗珍》第三函(在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册)。今据中国佛教协会收藏的《宋藏遗珍》本解说。《宝林传》是一部根据禅宗南宗的祖统说编定的通记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事迹的著作。见录于《唐书·艺文志》、北宋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本觉《释氏通鉴》卷十和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十说:  相似文献   

13.
《胜经》全称曰《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据《经录》记载,此经的汉译本有三种:一称《胜经》一卷,北凉中天竺国三藏昙无谶译;第二种称《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南朝刘宋文帝时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泽;第三种称《胜夫人会》,是唐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编入《大宝积经》第48会第119卷。此经原本是求那跋陀罗于元嘉十二年(435年)由天竺带来.后应丹阳尹何尚之请,于元嘉十三年八日在丹阳译出。《胜经》一卷,不足九千字,但它包容的大乘佛教的义理却是十分丰富的,这正如意观“序”中所讲:“《胜经》者.盖方广之要略……  相似文献   

14.
正一、"因革损益"健全加强宗教治理系统清代沿袭了明代行之有效的宗教治理"双轨制"体系,一方面,仍由礼部的祠祭司主管宗教事务,同时又独立设立僧录司、道录司,由和尚、道士任职。康熙朝《大清会典》中记载:"僧录司……设左右善世二员,左右阐教二员,左右讲经二员,左右觉义二员,职专释教之事。"同时对"八座"规定了品级:正六品(僧录司左右善世),从六品(僧录司左右阐教),正八品(僧录司左右讲经),从八品(僧录司左右觉义)。  相似文献   

15.
田光烈 《法音》2003,(6):9-12
《金刚经三义》载于《吕贗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卷一。《金刚经》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为须菩提先说境空,次说慧空,后明菩提空者,盖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为诠也。金刚为金刚杵的略称,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法中,则为象征破迷开悟的武器,象征菩提心的金属的法具。般若,又曰波赖若,译曰智慧。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觉有三德,一为实相般若,是般若理体,本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是为所证之理体;二为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为方便般若,分别诸…  相似文献   

16.
至迟在唐代智升撰成《开元释教录》的公元730年之前,一部由中国本土撰述的宣传三阶教义及舍身功德的经典《佛说要行舍身经》即在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广为流布,后来远及敦煌地区。该经的出现为三阶教信徒的舍身实践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也给一般信众提供了一部宣化三阶教义及舍身功德的简明普及读本,而经文后随附的各类舍身发愿文可以说是舍身林葬的志愿书。此经在隋文帝、武则天、唐玄宗三朝禁止三阶教典籍流通之时未在被禁之列,因而得以继续流传,直至10世纪中叶的五代时期,在敦煌地区还广为流布。  相似文献   

17.
释法上,梵名达摩郁多罗,为北朝高僧,西魏、北齐僧统。他撰有多种著作,所纂佛教经录即《达摩郁多罗录》,简称《达摩录》,由杂藏录、修多罗录、毗尼录等8个部分组成,著录佛教文献凡700余部,总计2000余卷。惜其亡于《长房录》后,只能通过古人引述稍见其著录内容。兹据隋唐五家现存经录,裒辑《达摩录》所见汉译佛经及其疑伪凡81种。抑又基于文献辑佚和考证分析,得见该书著录文献虽存在着某种不足,然因其佛典分类和体系构架,位处《僧祐录》和《长房录》之间,曾对《法经录》产生重要启发,不仅在晋唐佛教经录中有承前启后之功,还在佛教文献学及学术史中呈现出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华经传记》,又名《法华传记》,十卷。唐代沙门僧祥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法华经传记》的撰时缺载。考是书卷八《唐梓州姚待》一传中,有“至开元四年,有玄宗观道士朱法印,极明庄老,往眉州讲说,岁久乃还。”(第84页中)等语,其中提到的“开元四年”,是全书所出各种年份中,时间最晚的一条记载。以此推断,是书大约撰于唐玄宗朝开元四年(716)至开元二十九年(741)之间。  相似文献   

19.
佛教经典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论述艺术处较多,不能一一列举,本文在此选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会第十九卷《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觉林菩萨偈》为研究重点。此赞偈涉及到视觉艺术和佛教的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历来为修行者所关注,所以很有研究价值。弘一法师曾专门将其片断书写在所画的佛像画上。《觉林菩萨偈》全文如下(为了研究方便,著者在每一分偈前加上序号)。  相似文献   

20.
《天童经》有加句、加加句本 《天童护命妙经》1卷,撰人不详。《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本经出唐代。或以为“南宋梁悟真扶乱降笔”,实非。按《云笈七签》卷122、《混元圣纪》卷9均载来真宗所制《天童护命妙经序》(一作《太上太清天童护命经序》),谓此经系“太清密诰(‘诰’一作‘语’,误),金阙真符(‘真’,一作‘诊’,误),素有前征,播于别录”。其“前征”之事,载《云芨七签》同卷《太上天童经灵验录》,述唐末昭宗景福元年(892)三月益州(指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