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冯友兰思想进程的讨论——“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学术讨论会简介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界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人物。许多学者都认为,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可以超出冯友兰但不能绕过冯友兰。研究冯友兰的学术思想及其生平的文献越来越多,以至被认为出现了一门新的学问——“冯学”。1995年12月正值冯友兰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教育家,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主题为“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对冯友兰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和评价,自然成为会上讨论的热点之一。冯友兰早年以《…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1995年12月19日在北京“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刘述先教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平心(而)论冯友兰》;陈来教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默默而观冯友兰》。我觉得在今天很有必要做一篇文章:《全面评价冯友兰》。冯友兰已经是一个历史人物,后人应该对他一生的哲学道路和学术成就,他的是非得失,他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作一个全面的、客观公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和对其各个阶段学术思想的评价,包括对其哲学成就、政治态度、道德…  相似文献   

3.
一代文化托命人——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武才娃(北京建工学院)由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文化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冯友兰学术研究会筹委会联合发起,于1995年12月17日至19日...  相似文献   

4.
“哲学研究”编辑部同志:最近,贵刊刊登了冯友兰先生的《从〈周易〉研究谈到一些哲学史方法问题》,作者在达篇文章提出的许多问题,我认为有一些是历史(包括哲学史)研究中很重要的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有些想法,写出来向冯友兰先生请教。一、冯友兰先生首先提出历史学的特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是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自然对以朱熹为核心的宋明理学格外重视。在他的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以及其他著作中,系统地勾勒和阐释了自己的朱子学思想。冯友兰的朱子学是历时性的,尤其以《中国哲学史新编》最为完备。与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中国哲学史家相比,冯友兰的朱子学在诠释框架、哲学意味、系统性方面独具特色。研究冯友兰的朱子学,对于深入把握冯友兰的哲学特色和宋明理学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哲学家冯友兰与梁漱溟是好朋友。当年,梁漱溟给他讲过《印度哲学》。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在美留学的冯友兰给梁漱溟写了一封三千字的信,提出自己的意见。梁漱溟很感动,  相似文献   

7.
为庆祝我国著名学者、中国哲学史专家冯友兰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六十周年、张岱年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周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于1983年12月30日下午举行了茶话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关于如何理解和处理中西古今文化的矛盾冲突是冯友兰毕生哲学探索的主题,"贞下起元"、"旧邦新命"则是其哲学探索的根本关怀.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贞元六书>并非只是援引西方的新实在论重新诠释程朱理学的纯哲学的系统,而是一个理事兼备、体用一源的完整的体系,为"中国到自由之路"提供一个转化的模式.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冯友兰的"别共殊"的模式不同于"全盘西化"派的激进主张,也不同于"本位文化"派的保守主张,而是介乎二者之间,属于中间派,从而构成其独树一帜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融道于儒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对道家思想始终关照有加。考察和认识道家思想对冯友兰人生论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全面分析和把握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及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和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以道释儒的现实人生论冯友兰早期哲学活动的代表作就是《人生哲学》,该书提出“一个新人生论”,论述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看法,表现出以道释儒的特征。冯友兰认为,道家哲学属于“报道”之哲学,即主张除去人为,返于天然。值得注意的是,冯友兰认为,道家并不反对现代之世界,道家哲学也并不主张真正的清静无…  相似文献   

10.
宗教及其命运──略论冯友兰先生的宗教观点单纯,丛春霞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冯友兰先生是以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名世的。就哲学家的身份言,他创立了自己的新理学体系,就哲学史家的身份言,他首次写出了中国哲学通史,并把中国哲学史分成先秦的子学时代和秦...  相似文献   

11.
<正>在冯友兰先生晚年,我有幸与他老人家有过三次学术交往。我们交往的基础是一个共同的学术志趣或理念: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哲学问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析哲学。一说起分析哲学的始创阶段,人们就会想到维也纳学派,也会想到英国的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好像与中国学界无缘。其实,分析哲学在中国早有传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  相似文献   

12.
<正> 抗日战争后期,日寇进攻湖湘,逼取我国西南。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我只身逃离湖南,于1944年秋,考入国立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学习一年。这时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因不在一个院系,与冯先生接触不多。我同冯先生接触较多,了解较深,是在解放以后。1957年,我到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先做了几年编辑,在处理稿件中,即常同冯先生发生接触。尤其从1960年后,我又调入中国哲学史组,一面从事研究工作,一面充当学术秘书。冯先生当时执教北大,但被聘兼任哲学所中国哲学史组组长,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多。在“文革”中遭遇虽然不同,但个人之间的交往从未间断。直至冯先生病危,我仍前往医院探望。他当时讲话已经困难,还连哼几个“谢谢”。告别友谊医院时,余音犹在耳边回旋!  相似文献   

13.
柴文华 《哲学动态》2012,(10):44-51
老子和冯友兰都是从中原大地走向世界的哲学家。冯友兰虽然是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但对老子思想也非常重视;在其"三史"[1]和"六书"[2]中,冯友兰提出了系统的老子观。那么,建国前冯友兰的老子观都有哪些内容?他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中国哲学史家的老子观有哪些不同?  相似文献   

14.
评冯友兰的新统——兼论冯友兰哲学的归属问题陈晓平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中把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称为“新统”。在笔者看来,这一名称也适合于冯先生的整个哲学体系。本文就是在这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新统”一词的。本文力求阐明冯友兰的新统的内在涵义,这对于澄清冯友...  相似文献   

15.
1995年12月,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了纪念冯友兰先生百年冥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我在第一天的大会上宣读了《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文的提要,认为纵观冯友兰先生的一生,其思想历程显然可分为1918至1948年、1949至1976年、1977至1990年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冯先生“实现自我”、“失落自我”、“回归自我”的时期。(此文部分刊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5期、加拿大《文化中国》1997年9月号,全文于1997牟1月在台湾《清华学报》刊出)。当方克立先生在第三天的大会发言中对此提出异议时,我曾即席作了回答,但限于时间,未能展开。…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的一生不仅属于哲学,而且也属于中华民族现代化努力的一部分。他一生的哲学探索,始终在为中华民族的近代化亦即现代化事业寻找理论依据。从冯友兰早期哲学著作《天人损益论》对三种哲学的区分,发展到三史六书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探索,乃至于《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于洪秀全、曾国藩的独特评价,以及最后第八十一章对于仇必和而解之客观辩证法的强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很难避开冯友兰学说。但对于冯友兰学说性质的诠释和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歧异甚多。曾有人以冯氏为“知识主义者”,也有人以冯氏为新儒家。本来,对于象冯友兰这类治学中带有统合性致思趋向的学者而言,从某一侧面对其学说的定位并无特殊意义,但联系中国现代的文化思潮与理论派别,对其学说作合理的比较与分疏,以彰显其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走向近现代的坎坷中的真实价值,又是必要的。基于这种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及哲学史家。他用“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努力,中外学术界也普遍认同他的这种努力并誉之为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理程碑性质的贡献。三史者,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者,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研读“三史”可以想见到冯友兰作为哲学史家的贡献,研读“六书”则可体会到冯友兰作为哲学家的思想扭力。冯友兰先生逝世后,哲学界几乎每年都有一个规模不等的研讨会或纪念…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自认继承程朱理学的“新理学”是最哲学的哲学,即最哲学的形上学,或称真正的形上学,理世界(真际)是其研究领域,得到对共相的认识是其重要任务。他说:“新理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正底方法;一种是负底方法。正底方法是以逻辑分析法讲形上学。负底方法是讲形上学不能讲,讲形上学不能讲,亦是一种讲形上学的方法。”以冯友兰集》,群言出版社,第439页。1993年版)在冯友兰看来,逻辑分析法在西方哲学中有“很高底发展”,而“在中国哲学中从未充分发展。”(同上书,第52O页)因此,要使中国哲学像西方哲学那样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0.
劳思光认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有哲学,但只有柏拉图和新实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冯友兰是以整个西方哲学框架为理论设准来书写中国哲学史的。劳思光认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的特性不了解,因此没有中国哲学,不是成功的中国哲学史,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特点的把握是基本准确的,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