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弼易学的特点是以<老>解<易>,以他在<老子注>中所阐发的玄学本体论思想为基础来解释<周易>,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周易略例>当中.而他对"大衍之数"的解释,也使"大衍义"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联系<周易略例>我们就能看出,"大衍义"是连接王弼玄学中老学和易学的桥梁,它体现了王弼玄学的体用观念,为王弼思想由老学向易学的过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贵无论玄学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是《周易》和《老子》。何晏、王弼都是通过重新解释这两部经典来阐发自己的以本体论为特征的玄学思想的。但是何晏只是提山了某些重要的玄学论点,而王弼则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究其原因,是由于何晏在解释经典的方法上存在着缺陷,而王弼在《周易略例》和《老子指略》中则对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突破汉人樊篱,找到了一个按照新的时代需要全面解释这两部经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王弼的玄学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与何晏一样,主要是《周易》和《老子》,何晏作了《论语集解》、王弼也作了《论语释疑》。但是何晏只是提出了某些重要的玄学论点,而王弼则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究其原因,是由于何晏在解释经典的方法上存在着缺陷,而王弼在《周易略例》和《老子指略》中则对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突破汉人藩篱,找到了一个按照新的时代需要全面地解释这几部经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庄子》对王弼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其经典注释中直接引用或化用了《庄子》的一些原文,而且直接影响了他的注经方法。"得意忘言"的自觉不仅是王弼注经突破的原因,也为魏晋开启了新的时代。而王弼在"理"、"情"、"通"等概念和思想上所受《庄子》的启发,不仅使其思想更为玄学化,实际上也为他调和儒道、孔老创造了空间。  相似文献   

5.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以无为本"的"贵无"论,将对"道"的认知转换成了对"无"的认知,并且发明了"体无"这一玄学认识论。"体无"作为认识"无"的方式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它强调的是认知主体融入道体、与道体打成一片,久而久之获得对于道体的认知。王弼"体无"认识论启发了嵇康、郭象,他们共同构建了以"体无"为特征的,比较完整的玄学认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始玄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读王晓毅《王弼评传》高晨阳(山东大学哲学系250100王晓毅先生的近作《王弼评传》,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中国文化的清流》,后对魏晋玄学研究的又一力作。在《清流》的基础上,《评传》对正始玄学形成的“社会动因”作了更...  相似文献   

7.
<正> 学术界对王弼贵“无”论哲学的研究,往往比较注重他对《老子》“道”根的改造,相对忽略了他对《周易》“太极”思想的发挥,而后者对其玄学体系的形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剖析王弼的“太极”观,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窥见这位玄学奠基人宇宙哲学的内在结构以及在中国本体论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王弼的贵无论玄学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蕴含着丰富的谋略思想。王弼认为,曹魏名法之治的积弊和决策思想的失误在于“舍本而攻末”,为了拨乱反正,实现大治,应该“举本统末”。所谓本就是无为,但是王弼并没有把无为与有为对立起来,而是力图把二者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王弼主张,当正常的封建秩序尚未建立时,应该积极有为,当这种秩序业已建立之后,则要复归于无为。因为整个社会政治系统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和谐,只要把尊卑贵贱的名分确定,关系理顺,处于不同等级的人们都会自满自足,各得其所,共同创造出一种均衡状态,用不着从外部来强加行政干预。为了充分论证这种谋略思想的合理性,王弼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贵无论玄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这次玄学讨论会上,两岸学者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其中使我注目的,当属江建俊教授之说,江谓南朝官方的“四学”与当时皇家藏书的“四部”成—一对应的关系,故而四学中的“玄学”并非何晏、王弼所创建的玄学,而是与四部中的“子部”相对应的诸子学。此说极为精彩,为大陆学界所未见,学界关于玄学的认识和论辩,或可由此说之出现而获开展的余地。我在过去几年里也曾注意到四部与四学的关系问题,但未能由此建立新说。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出于以下的两点考虑。第一,按照魏晋南朝的图书四分法,儒家似应在子部,不在经部。此种分法可溯源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王弼《论语释疑》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命运 ,探讨儒家经典被玄学所体现的道家思想解释时 ,其思想意义的被改变与被扩展 ;探讨这种改变及扩展给儒学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弼的玄学思想是建立在“以无为本”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圣人凭借自身的天赋可以“体无”,同时圣人与常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之情,只不过圣人之情虽然应物而生,但是却能够应物而不累于物.王弼的这一思想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它反映出了魏晋时期对人的关注,对自然界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超越有限之物而达于无限之境的追求,体现着魏晋时期独特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晋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一般人们都把它定作为宇宙本体论,以辩论有无问题为其 中。心议题。但除了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体论外,玄学家嵇康、阮籍并不讨 论有无与本体问题,向秀、郭象更是主反本体论的。因此,用宇宙本体论来概括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 似有缺陷。我们认为玄学哲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字宙本体论,而确切地说,应是讨论的宇宙万物的 自然本性论问题,王弼“明自然之性”,郭象讲“自足其性”,阮籍谈“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皆 是围绕着探讨自然之本性而展开自己哲学的论说的。至于王弼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则仍是可以用宇宙本体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思想来概括的。  相似文献   

13.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着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鼓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相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性理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形态,本来专指宋代理学。但是性理之学本身有一个历史形成过程,从学术谱系来分析的话,玄学应是古代性理学的早期形态。本文从玄学的方法特点出发,探讨了刘劭、王弼、嵇康、郭象等玄学家的性理学说,肯定了他们的性理思想对宋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韩康伯提出了独特的"大虚"理论与"机理"学说,以玄学的本体论哲学成功解释了《易传》所涉及的象数问题,消除了义理易学与数术占卜之间的理论矛盾,将神异现象纳入玄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内予以理性融通.这一变化不仅适合了东晋时期思想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且弥补了王弼易学的局限,扩大了义理易学的解释空间,奠定了尔后王、韩易注在中国易学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魏晋玄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正本清源,而并非是对儒学的简单否定。通过会通儒道的方式,玄学完成了对儒学的继承与革新。作为魏晋玄学最重要的开创性人物,王弼在对生态智慧的阐释中,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从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强调人类应该因顺自然,充分地体现了儒学对玄学的继承与革新。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一书对王弼《周易注》的影响体现在王弼的注解方法、"理"概念及其它一些概念和运用上。受《庄子》的启发,王弼"言一象一意"的三层结构既能体察卦象和爻辞之中的深意,也能突破象敷的限制,阐发其中的义理。王弼的统宗会元之理和同理异职之理丰富了"理"概念的内涵,也对以后的宋明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它一些散见的对《庄子》的引用或化用为《周易注》添加玄学色彩之余,也让《庄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8.
王弼注《易》有返归《易传》的强烈企图。从他的《周易略例》对解《易》的原则说明中,可以知道他特别重视《明象》及《明彖》,并把问题的讨论集中在阴阳符号的卦爻结构的启发上。王弼综论卦爻之义的背后则是他对天道的基本认识。由于王弼视天道为一系列的展开,所以其“意象言”之说与之成一类比的对应,由这一类比而产生了王弼在言说时独特的论述文法。在《老子注》中,“言、象、意”可以被代换成“名言、称为、无称无名”,这不但是作为一种论述的方法,而且可视为道在名言世界的一种实践。王弼既然在《周易略例》中提出“言象意”说,那么他的《周易注》是否也依此一方法而成?其次,王弼注《易》的方法,究竟使读者对《易》产生什么新的认识?凡此二点即为本文所关心之重点。  相似文献   

19.
论王弼自然与名教之辨的基本义蕴及理路高晨阳魏晋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之辨。王弼在其老学中所进行的其本工作,就是依据他所发明的崇本息末观念,沿着以无摄有的理路,通过创造性地诠释《老子》,打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实现儒道两家思想的综合。具体地说,王弼的基本...  相似文献   

20.
王弼哲学,学界一般将其归为"玄学"或"新道家",亦即道家哲学在魏晋时期的重新展开。从中国哲学史的逻辑发展来看,这种观点有待商榷。王弼哲学的问题意识是如何接续先秦汉代儒家的"本原追问",以及如何扬弃逐渐固化、异化的"名教制度";王弼哲学的核心主张是"崇本举末",无论是深具道德性的"自然"之"本",还是内发不可为的"仁义"之"末",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向孟子传统回归的趋势。由此,尽管王弼哲学借鉴了老子哲学的言说方式和思维方法,但就内核来看,其仍属儒家,是儒家哲学的自我批判、内部调适和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