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位朵斯提:赛俩目!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感恩是发自内心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人人必须学会感恩。感谢真主的造化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坎坷。  相似文献   

2.
亲不言谢     
谢,是一种客气,是非亲人之间发生了某些足以令人动情或动容的事情之后,感受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表达;谢,也是一种礼节或曰礼仪,用来表明受益方有感激之情或是感恩之意。而在夫妻间、兄弟姐妹间、父母子女间、祖孙间等等一切算得上亲人的人们之间,施恩与受恩、爱与被爱都  相似文献   

3.
极品心灵     
凡是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一定是心灵的主宰者。正如雷锋所言: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我们深知:人只有通过净化,心灵才会至高无上。我认为:心灵的第一境界是感恩之心。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要想服务于社会,报效祖国,就必须从"孝敬父母"开始。孝的内核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只  相似文献   

4.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敌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当挫折、失败来临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如果我们时时能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界,则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可爱、很富有!树上小…  相似文献   

5.
正真正经历过磨难的人,也许永远不会对你提"磨难"这两个字,那些在磨难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们,心中只剩下感恩和珍惜,感恩生活如此之美,珍惜活着如此之好,那种心情,普通人根本无法懂得和体会。当我们在为找不到工作而垂头丧气的时候,当我们在为居住一间狭小的屋子而感到憋屈的时候,当我们抱怨在公交车上被挤成罐头里的沙丁鱼的时候,当我们在办公室里抱怨才华得不到发挥的时候,当我们刚刚跟父母吵  相似文献   

6.
感恩之心     
单渭祥 《天风》1996,(6):31-32
A. 不知何时曾阅读过一篇名家的短文,题为《时时心存感激》。大意是说无论生死祸福、痛苦欢乐,都当存心感激。缘因我们究竟有机会品尝了这生命的内容。这位作家为文时远不是基督徒,但是从字里行间已充分能看见他对自己生命的位置有了一种感觉。他没有呼出神的圣名,可他却已体认了自己的渺小。当这渺小面对隐藏在万有背后的伟大时,他就悄悄地流露出了这充满宗教情愫的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7.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有思想。每个人的思维、意志和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宽松的生活环境,人的心情会百般愉悦;恶劣的生活环境,会使人感到压抑、苦闷,似乎身边的人都含有敌意,一切事情都变得索然无味。现实生活的快节奏已使之招架  相似文献   

8.
有一则小故事,讲到一位辛苦持家的主妇,操劳了大半辈子,却从来没有从家人身上得到过任何感激。有一天,她问丈夫:“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买花向我哀悼?”她丈夫惊讶地说:“当然会啊!不过,你在胡说些什么呀?”妇人一本正经地说:“等到我死的时候,再多的鲜花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送我一朵花就够了!”有时候,一朵花就可以表达谢意,给对方喜悦及希望。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不愿意表达感恩,而是天性木讷、害羞,不好意思大声说:“谢谢!”,或是不懂得如何适当地向对方表示。也许,对方并不期待回馈或报答,但并不表示受惠的人就可以因…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年圣诞夜,虽然天气有几分寒冷,但我们的虔敬之心却没有丝毫减少。今夜,我们相聚在一起,以满怀感恩的心情,庆祝给我们带来恩宠、希望、喜乐、安慰与和平的救主耶稣基督的诞生。因为他的诞生开始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一方面可以怀着坚忍不拔的信德期待着世界的救赎;另一方面则会怀着感激之心分享仁慈天主所赐予的这份救赎。  相似文献   

10.
高峰 《天风》2014,(9):24-27
经文:《诗篇》103章1节至2节《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16节至18节各位来宾、牧长同工,晚上好。今天是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感恩礼拜。我想结合《诗篇》103章1节至2节以及《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16节至18节这两处经文,以"感恩"为题,分四个方面与大家进行分享。一、感恩是美好的品德感恩就是对有恩之人心存感激、知恩图报。感恩是神赋予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受造物的美好品德。  相似文献   

11.
感恩是一种觉察和感激生命积极机能的生活取向,不仅源于他人的帮助行为,也源于个体对生命积极机能的觉知。积极生活取向的感恩对个体的人格特质、幸福感、人际互动、健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开拓新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寻感恩的作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如果满眼看到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负面,往往会使自己产生消极情绪。这时我们不妨想想罗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学会辩证地思考,把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节制欲望,化解压力;善于以理性平和之心对待分歧。这是一种人格的历练,思想境界的提升。发现美的眼睛,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随时等待你开启。  相似文献   

13.
感恩节专题     
, 《天风》2012,(12):I0003-I0003
感恩节是一个与美国历史相关的节日,但感恩的心是每个基督徒都应该具有的,让我们感谢神恩,感谢生活,帮助他人,共同感恩!  相似文献   

14.
感恩的天空     
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年轻教师。每到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他总会为那些新生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让我们学会感恩。然后,他就会跟新生们讨论感恩这个话题。在学生们的眼里,他们对感恩这个词语,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大都认为,感恩最终的表达方式,就是以物质报答那些曾对自己的生活有过帮助的人。他微笑着点着头,而后,他就会对自己的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6年前,有一个品学兼优的  相似文献   

15.
蒲清平  朱丽萍 《心理科学》2012,35(5):1185-1189
以52名大学生为被试,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设定施恩与受恩的情形,考察个体是否会“知恩图报”。结果发现:受恩的被试具有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比较薄弱;感恩情绪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过程,并且随着报恩行为的发生,个体的这种正性情绪会相对增强;受恩被试具有明显的感恩回报行为,但回报值低于所接受的恩惠值。说明“知恩图报”是以保护自身利益为前提的有限回馈,其实质很可能是基于亏欠而产生的一种偿还义务。  相似文献   

16.
醉狂与智慧     
醉狂,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在理性信受推崇的人类社会,人们回避它,但有时又需要它。因为它能使人的心情得到无忌的释放,使人的自我得到特别的加强,使人的身心感到漂然而自在。因此,许多人希望有体验醉狂的机会,却不敢把它当作生活的常态,因为那样会被人看成是疯狂或狂妄。醉狂,是一匹烈性的野马,当它还只是在人类情感的原始荒野上奔驰的时候;醉狂,又是一坐良骑,当它进入人类理性的圣地,被智者勇者训之导之之后。因此,我们要想获得人生的辉煌,我们就应该学会并拥有那么一份醉任──一份充满智慧的醉狂。充满智慧的…  相似文献   

17.
正在简谱上我们都知道每个音阶都有高低音之分,回归到生活中我发现在某件事情的处理上面,特别是有矛盾冲击的情况下,高音低音的结果会截然不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一不小心就会恨铁不成钢地生气起来,声音从开始的正常慢慢便会高几个八度上去,有时自己听着都觉得刺耳,所谓情绪上来有点身不由己,孩子皱着一张小脸委屈害怕地缩在角落里,到后来居然慢慢学会了反抗  相似文献   

18.
贴近自然     
要远离大自然,否则会让你不快乐。能够贴近大自然,大自然就是你快乐的泉源。因此,随时随地用爱与喜悦,和森林里的树木对话,和路边的小花对话,和跳跃在电线杆上的小鸟对话,和浮游在蓝天的白云对话,和所有大自然里的万物对话,跟他们说声:“你好!”跟他们说声:“我爱你们,我喜欢你们。”那样会让我们的心胸开朗,让我们的心情更愉快,也让我们的心灵更升华。同时,不管你再忙,都要尽量抽出时间,用轻松的心情去贴近大自然。例如,你可以打着赤脚在泥土上漫步;可以忙里偷闲,走到山巅,仰首看白云,走到河边,低头看流水;也不妨起个清早,和荷叶上的露珠一…  相似文献   

19.
有限与无限     
正我们总是用无限的眼光看自己的生活。我所谓无限的眼光,是我们很少能意识到我们会死。当我们意识不到死亡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无限的眼光在看自己的生活。因为意识不到死亡,我们才会欲壑难填。我们在用无限的眼光看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又用有限的眼光看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环境。所谓有限的眼光,就是我们感觉不到大自然的存在。对我们而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环境无非就是  相似文献   

20.
感恩     
李云根 《天风》2011,(1):6-7
一年又要过去了,这一年是否有太多的人与事值得感恩呢?有人说:进入电子时代,人们数钱的机会越来越少,都被各种各样的卡取代了,但感恩则要用最原始的方式,一点一滴、一件一件、一个一个地数算。2010年底了,让我们不忘记感恩。2011年,让我们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