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功能状态特点及与痴呆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检测42例AD患者和50例正常老年人的脑功能指数,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痴呆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进而与脑功能指数进行相关分析。AD组和正常组相比,大脑总功率和兴奋抑制指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得分与兴奋抑制指数呈负相关(r=-0.474)。本研究发现AD的脑功能异常可能对研究AD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雷旭  刘欢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3):448-457
同步EEG-fMRI利用了脑电和功能磁共振在时空分辨率上的互补优势,为睡眠研究提供了多模态的无创手段.这使得睡眠的神经成像研究可以借助电生理方法进行睡眠分期和特殊脑电事件研究,为探讨不同意识状态下神经活动动态过程提供了条件.本评述从自发脑活动和睡眠中的知觉过程两方面介绍了目前该领域的最新进展,结合硬件构成、被试安全和数据质量等问题总结了同步记录应用于睡眠的优缺点.同步EEG-fMRI技术在睡眠研究中的应用对于阐明意识状态转换的神经机制具有深刻意义,并有可能为临床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静息态脑活动的研究关注个体在清醒、静卧、闭眼时脑的活动情况,大量实验证明静息状态下大脑仍进行着持续不断的信息加工活动,并且消耗大量能量。本文在阐述无意识活动特性以及总结静息态脑能量消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无意识活动解释静息态脑能量消耗的观点,强调在研究无意识活动的心理意义的同时,还要研究无意识活动的神经机制及其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4.
记忆状态下儿童青少年脑波超慢涨落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ET技术对24名7—18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了静息状态和记忆状态下脑电超慢涨落特点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记忆状态下:(1)被试S1、S2频率明显下降,记忆成绩好的被试这一特点更为明显;(2)男生左脑功率明显下降,女生右脑功率明显上升;(3)左脑优势被试左前脑功率下降,右脑优势被试右前脑功率上升。  相似文献   

5.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是心理学中瞩目的课题。自1861年,法国的Broca发现人的语言区位于左半球之后,许多研究相继证明了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日趋深入,但是有关的研究大都是以脑损伤和裂脑人为研究对象的,即是在脑机能不全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脑疾患者和裂脑人身上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对揭示脑的功能不对称性确实做出了贡献,但是科学家们更希望能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研究脑的功能不对称现象。因此,以反映脑的活动的生理相关物作为研究脑的不对称指标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研究发现,人们普遍具有追求公平的偏好,即人们在追求个人收益时也会关注收益分配的公平性。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电生理技术对公平偏好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从脑电、皮肤电、心电等方面梳理公平偏好的电生理机制。脑电的研究发现,公平偏好相关的脑电主要涉及反馈相关负波和P300;皮肤电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公平分配,个体在不公平分配情况下其皮肤电的激活水平更高;心率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公平分配,个体遭遇不公平分配时其心率降低。研究公平偏好电生理机制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公平偏好的产生根源与形成过程。未来可从公平偏好电生理的整合研究、公平偏好的脑成像与电生理的整合性探索,以及拓展公平偏好电生理的外部效度和研究范式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7.
与年龄及认知功能相关的成人脑波功率涨落图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德明  梅磊  刘昌  李贵芸 《心理学报》1996,29(4):405-413
对120名20-79岁正常受试者完成了与年龄及认知功能相关的脑涨落图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1)脑波优势涨落功率空间构型额低枕高梯度的随龄减小过程,在认知测验差组较好组明显;(2)脑波优势涨落功率受年龄与认知因素的交互影响集中于左前右后脑轴上;(3)脑波优势涨落功率前后梯度和左右不对称性变化表明,脑波活动的前后和左右调控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并且,前后脑和左右脑的协调活动与认知功能有密切关系。上述结果说明,脑波功率涨落与认知功能及其老化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立平  库逸轩 《心理科学》2008,31(6):1301-1303,1286
目的:探讨触觉-视觉交叉模式工作记忆的大脑神经活动机理.方法:训练11个正常受试者学习交叉模式工作记忆任务,利用Neuroscan EEG系统记录脑电活动,对脑电数据求源分析后,着重考察事件相关脑电成分所处的大脑空间位置.结果发现:在延时过程中的3个主要的脑电成分N40,LPC和LNC的神经活动源分别处于大脑的右侧顶叶,中间后顶叶和前额叶.这提示了交叉模式工作记忆中相继的三个神经认知功能:感知,触觉一视觉模式阃的信息交互,和工作记忆的维持.  相似文献   

9.
脑波超慢涨落技术(encephal of luctuograph technology,ET)以其独特的测评功效已经在临床医学、体育等领域得到较多应用。本文通过对ET的技术原理、关键测评功效及该技术在有关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论证了应用脑波超慢涨落技术研究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的可行性。根据对目前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展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的必要性的讨论,提出了应用ET技术系统开展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高定国 《心理科学》1993,16(4):251-253
高尚仁(1986)在书法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中国人在书写书法时脑电活动率(β/α)显著增长,大脑右半球脑电活动率高于左半球,而且有书法经验者大脑右半球脑电活动率提高的幅度较左半球明显为高。因此他认为右半球在书法功能上占优,书法经验有影响两半球功能分工的趋势。但他的研究未能发现书法前后脑电活动率的差异。本研究以大学生被试书写书法负荷前后反应时的变化来探测左、右半球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以期从反应能力上进一步证实高尚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不同心智活动下的神经表征差异, 是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早期的脑电/脑磁分析方法主要关注组平均后的神经响应水平, 这要求在关注的时间进程上, 各个被试在相同刺激条件下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关磁场的振幅大小和方向、以及地形图分布和极性均要有较高的一致性。近些年来, 研究者们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常用到的两种技术——机器学习中的分类算法(即基于分类的解码)和表征相似性分析——引入到了脑电/脑磁数据分析中。这两种新技术可以克服传统脑电/脑磁数据基于具体电压/磁感应强度波形平均分析的缺点, 具有在个体水平上探究神经表征编码的特点, 为人们探究大脑在不同时间进程上如何对特定的神经表征信息进行动态编码提供了新的思路。两种技术基于不同的方法学原理来抽提个体间一致的脑认知加工机制, 还为脑电/脑磁研究开展跨时域、跨任务、跨模态、跨群体比较不同认知过程中的表征差异提供了更多新颖的途径。我们首先通过与传统的脑电/脑磁分析方法进行比较, 系统性介绍了基于分类的解码和表征相似性分析的原理和操作流程, 之后对两种方法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梳理, 并在最后对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提出了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的生理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造性的生理基础很复杂。关于创造性生理基础的研究集中在大脑皮质激活与脑半球不对称两个方面。研究发现,大脑皮质激活状态对创造性有影响,低水平的皮质激活,特别是低水平的前额叶激活,较有利于创造性.研究还发现,创造性和左右半球不对称活动有关,处于创造状态时,右半球相对要比左半球激活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6—12岁儿童脑波超慢功率涨落分布及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72名6-12岁的正常儿童进行脑波超慢功率涨落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1)各组优势涨落平均功率空间分布表现出额低枕高的前后梯度;(2)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的脑区其发展趋势是不同的,且逆转现象逐渐减少;(3)左右脑表现出左小右大的不对称性;(4)男女生脑波优势涨落功率的空间分布、逆转趋势、方位等有差异。上述结果说明,脑波超慢功率涨落与儿童的成熟过程及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成人脑涨落图年龄变化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昌  李德明  梅磊 《心理学报》1996,29(3):307-314
该工作研究了120名20-79岁正常成人脑涨落图的年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从20岁到50岁,S系谱线活动向低频方向集中,60岁后谱线又向高频方向有所移动;(2)部分谐振系的随龄变化表现明显,其中以S17系变化最为敏感;(3)脑区间相干活动和各脑区的连频活动随年龄增强,脑能量分布的有序性逐渐破坏;(4)增龄性变化主要反映在优势脑区(左前脑)和优势脑轴(左前/右后脑)上,与脑高级机能活动密切相关的左前脑的退行性变化最为明显。上述结果反映了脑功能的减退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层次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5.
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完整感受, 电生理技术可用于测量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实时体验。皮电、心电和脑电是用户体验研究领域最典型的三类电生理指标, 主要涉及用户体验过程中认知和情感状态的测量:在皮电相关指标中, 皮肤电导水平能有效地反映用户使用产品时的情绪唤醒度和认知努力程度; 在心电相关指标中, 心率对用户的情绪体验敏感, 而心率变异性对用户的心理负荷变化敏感; 在脑电相关指标中, α波和β波是用户情绪变化和心理负荷的有效指标。目前, 这些指标在情绪类别的识别上还缺乏敏感性, 并且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未来的研究突破点可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探讨用户体验过程中情绪类别的识别, 二是整合多种指标对情绪状态进行实时的识别, 三是关注美感体验的生理测量。  相似文献   

16.
13-18岁青少年表象能力的发展和脑电α波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188名1318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脑电波超慢涨落分析技术(简称ET),对其12导联脑电波(EEG)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并对其表象能力进行了考察。重点探讨了表象能力的发展与脑α波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3~18岁青少年随年龄增长,对表象任务正确反应需要的时间逐渐下降,其反应时变化的转折时期为16岁;(2)男女生之间差异不显著;(3)在句图匹配和心理旋转作业中好组10Hzα波的比率均高于差组,其它频率差异不显著,说明表象能力好组与占主频的α波相联系。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大脑结构和功能衰退是其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然而,老年人的大脑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可塑性。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发现认知训练能够对老年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1)在脑结构方面,表现为大脑皮层灰质体积增加、白质神经纤维连接增强;(2)在进行认知任务时,表现为脑功能网络发生重组;(3)在静息态脑功能方面,表现为脑自发活动功能性重组以及功能连接增强。未来的认知训练研究需要考察老年人大脑可塑性存在个体差异的多种影响因素,并通过纵向追踪研究来探讨大脑可塑性的保持性和迁移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中国运动员赢分和输分后的表情, 通过行为学和脑电技术比较面孔表情和身体姿势的加工机制。实验1探讨了赢分与输分面孔和身体的效价和强度, 实验2考察了图片的情绪类型(中性、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 实验3采用脑电技术比较了赢分和输分情绪的神经机制。3个实验的行为结果表明, 相比面孔, 身体信息更能区分赢分和输分的效价, 而且身体姿势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单一, 面孔表情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复杂和多样化。脑电实验的结果表明, 身体的情绪信息能更早地被大脑识别, 表现在N170成分上, 面孔表情的情绪效应, 反映在EPN成分上。在加工的晚期, 面孔和身体条件下, 均观测到胜利比失败表情诱发了更大的LPP成分。结果表明, 大脑在多个阶段对身体姿势进行情绪评估与分类, 为行为上身体对效价的高区分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9.
以肖邦音乐为刺激材料,采用数字n-back实验范式来研究肖邦音乐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方式,并通过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技术),研究不同音乐条件下,正常人大脑皮层的脑电活动情况,进而探讨音乐对工作记忆影响的神经机制。30名被试参加了3种音乐条件(无音乐、先导音乐、背景音乐)下的n-back(n=1、2)工作记忆任务的行为实验,收集行为数据;14名被试参加了同样实验过程的ERP实验,记录脑电数据。行为结果发现音乐条件对工作记忆效果有显著影响,且先导音乐条件下记忆效果最好;脑电结果显示P3波幅随记忆负荷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记忆负荷水平下,P3波幅随先导音乐、背景音乐、无音乐的顺序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源定位分析发现音乐对工作记忆的促进作用可能跟大脑顶叶被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研究者们最近发展了一种新的研究脑功能的方法:正电子发射X线照相术(PET)。其生化原理是神经细胞的活动以葡萄糖作为能量,其活动量越大,需要的葡萄糖就越多。如果将放射性葡萄糖注入体内,记录其放射离子的衰变,就使大脑里的葡萄糖转换成脑图,这就是正电子发射X线照相扫描(PETscans),通过PET扫描,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大脑的活动。Harry Chugani和Michael Phelps(1986)曾对九名正常婴儿和四名因出生时缺氧而严重发展迟钝的婴儿进行了PET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