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功能性疾病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功能性疾病”的由来与现状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疾病概念为 :“人体在一定条件下 ,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此时 ,在不同程度上 ,人体正常生理过程遭到破坏 ,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降低、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 ,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疾病是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损害和人体对这些损害的防御代偿等作用的矛盾。这一矛盾双方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不断进行斗争 ,直到疾病痊愈或人体死亡时才告终结”[1] 。生物医学模式有两个基本假设 :(1)还原论 ,即认为所有疾病均可线性地还原到某一病因或细胞结构变…  相似文献   

2.
1宏观探讨致病环境与药物的作用问题 中医所说的致病,多由外邪与内伤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继而发病.当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时,首先会在体内创造一种致病环境,这种致病环境致使机体的正常体内环境发生改变,而正常脏腑无从适应如此变化,继而出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中医用药的目的正是作用于此种致病环境,恢复体内正常环境,消除致病因子,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刘力红教授提出:"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指出中医用药的本质就是开时间、开环境,用药物环境作用人体.这跟肖正中提出的"药场疗法"有质的相似,即药有药场,能跟人体场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药物吸收消化本身就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只要在场效应范围内,将有效药物置于适当部位,就能使失衡的人体场趋于动态平衡,达到治病目的.因此笔者认为中药的作用范围及靶点就是以致病环境为中心,围绕这个环境进行作用和治疗,其方式就是产生药场环境,维持人体场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系统观认知方式与中医学认知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整体观指导下的全身调节中医学的思路和方法贯穿着整体观 ,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强调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调节 ,追求整体最佳 ,这是中医学系统方法的典范 ,具体体现在 :1 1 从整体上认识生理从形神、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掌握了属于人体的系统质的一些重要内容 ,这些内容都不能从孤立的诸器官、组织中找到直接根据 ,是“非加和”的。1 2 从整体上把握病理中医学提出了独特的病理概念“证” ,把疾病如实地理解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整体的反应 ,从全身考察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证及人体的抗病和修复能力。1 3 从整体上进行诊…  相似文献   

4.
小议情志致病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议情志致病的机理解放军404医院(威海264200)张蕊中医学认为,引起情志疾病的原因很多,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饮食劳倦及房室不节等均能引起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失常,而出现各种情志异常变化。但在上述诸多因素中,以七情内伤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压力致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与多种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多个器官系统的激活和反馈、不同发育阶段对疾病的易感性等。这个过程中,神经可塑性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以神经可塑性为切入点,阐述了压力、发育阶段、个人发展、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压力致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与多种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多个器官系统的激活和反馈、不同发育阶段对疾病的易感性等.这个过程中,神经可塑性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以神经可塑性为切入点,阐述了压力、发育阶段、个人发展、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浅议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定义虽然有多种 ,但大同小异 ,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的《辞海·医药卫生分册》认为 :“疾病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 ,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英汉双解精选医学词典则把疾病表述为 :“由特殊原因引起并具有可识别的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状态 ,包括一切躯体畸形与器宫功能障碍。”这两个释义至少含有两层意思 :(1)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状态 :躯体畸形、器官的功能障碍 ,具有可识别的症状与体征的异常状态 ;(2 )疾病具有致病的因素。这种解释在一定意义上把握了疾病的主要特征与内涵 ,但是…  相似文献   

8.
关于病灶与证象两种疾病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和西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 ,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病理学体系 ,西医的病理学基础是病灶 ,中医的病理学基础是证象。病理学的不同 ,导致中西医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的全方位认识差异。1 病因病灶即指机体结构发生的异常改变 ,这是西医进行病理判断的基础 ,有灶即有病 ,无灶便无病。因此病因便是导致病灶出现的原因 ,如果找不到致使病灶发生的原因 ,那么该病便被称为病因不明疾病。在这里 ,因果关系是进行病理判断的根本原则 ,而直接原因更是被格外看重 ,间接原因和多重原因相对而言不被西医病理学注意。…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为病理基础、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但其致病和诱发因素比较复杂,包括变态反应、感染、生物、化学、内分泌改变等等,心理因素也是其中之一。其实心理因素在哮喘中的作用很早就被提出,而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则进一步被强调。  相似文献   

10.
道教文化与传统医学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可以从丹道炼养学经典之一的《黄庭经》中明确地看出来。中医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核心,赖经络而维系,以气为中介,兼以神为主导的一个整体。正是以此为基础,《黄庭经》以体察到的人体内部气化过程(内景)为依据,系统地提出了人体的三部八景二  相似文献   

11.
“七情”的致病古今索源大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16021)吕连祥,刘振芳“七情”的过极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度、脏腑失和而为病。它使脏腑的气机发生紊乱。“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及“怒伤肝、...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32000)任冬莉王忠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属于多因多果的疾病形式,病因组合呈立体网络结构,是由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以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叠加效应而致病。生理因素又可称为生物———躯体因...  相似文献   

13.
现代营养学强调通过平衡膳食为机体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这是饮食的共性;中医食疗学强调辨证施膳,根据个体体质寒热所偏,选择纠偏的食物,以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使之恢复平衡状态,这是饮食的个性.合理营养应该是以现代营养学为共性,中医食疗学为个性的中西医结合食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金丹包括外丹和内丹,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金丹和中医在世俗目的上是相同或相近的。金丹与中医都以阴阳理论为依据,但有不同。外丹与中药丹、内丹有同有异。内丹与中医药物不同。内丹药物是人体内精气神,中医药物以植物为主。内丹与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有同有异。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腧穴理论既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也是内丹学得以成立的生理基础。对内丹来说,奇经八脉的作用更为重要,特别重视任督二脉和特有的中黄之脉。丹田理论在腧穴理论中,仅是一个普通的穴位而已,内丹学认为丹田对内丹修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体中产药结丹之处所。  相似文献   

15.
1 整体观念权变理论学派认为 ,组织是一个由若干个次级系统组成的整体 ,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中医学从整体上对人体的生命和疾病进行研究 ,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思维特点与现代医学明显不同。作为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之一的整体观念 ,其有着与权变理论几乎一致的内涵。整体观念作为一种思想方法 ,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领域。认为人体以心脏为主宰 ,由脏、腑、形体与官窍共同组成的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的整体 ,有条不紊地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医在认识疾病过程中 ,着眼于整体 ,重视人体某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中的“证”包含着对疾病、药物及体质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认识,关于病及体质失衡的知识是构成证的两大基本内容;现代医学是一种暗含所有人体质都相同的简化理论,在现代对疾病认识的基础上,从疾病与体质相互作用角度来研究人体与疾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弥补现代疾病理论的不足,是现代疾病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七情”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情志(心理因素)变化的七种表现,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但这些精神活动过度强烈和持久时,就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而成为致病因素。本文仅就“七情”对人体的影响略述如下,以期对人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赵峰   《心理科学进展》1988,6(1):63-657
本文以大量的实验结果和流行病学资料为依据,从三个不同侧面探讨了高血压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本文所提“心理-社会”因素一词含义广泛,它既包含有个人及社会的压力和失调,也包括不直接导致组织损伤的、各种形式的环境刺激。讨论的中心是,无论实验室的研究资料或是临床实践,都充分证明行为和情感因素,对诱发某些特异体质的人发病及发生病理改变,导致功能障碍的全过程均有影响。从而提醒我们不可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进化论医学在防治小儿直立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立性疾病是人类从俯卧位转变为直立位后,因自身重力的改变所导致的一类疾病。小儿的常见病有:直立性调节障碍、胡桃夹综合征、排尿性晕厥、腹股沟疝、鞘膜积液、发育性髋脱位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因其致病因素是人体的重力,所以防治本病的原则为反重力作用或改变体位。  相似文献   

20.
"左阳右阴"理论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其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政治、科技、思想运动、地理环境等社会与自然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鉴于传统时空观对中医学生命观存在指导意义,以时空观为出发点,窥探"左阳右阴"思想形成的自然缘由。这一思想化用于中医领域,演变为中医学认识人体、辨治疾病的重要理论,在脏腑、气血、病证等方面均有体现。关于"左血右气"与"左阳右阴"的矛盾现象,认为原因在于阐述的角度差异,两种理论具体应用时彼此支持,这是中医学立足于整体,论述气血阴阳浑为一体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