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伦理形态在传统上一直由正义理论所主导。弗吉尼亚·海尔德作为当代西方关怀伦理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关怀伦理从人类伦理生活的实践维度,对正义理论支配人类道德生活的正当性进行了深刻批判:一是揭露正义理论对人所作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预设的虚假性,二是反对正义理论所依赖的普遍道德规则的绝对优先权。关怀伦理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际经验出发,主张人是相关且相互依赖的,处于关系之中并依赖关怀关系。当基于关怀关系的道德选择与基于普遍道德规则的道德选择相冲突时,基于关怀关系的道德选择具有优先性,在关怀关系中回应需求的道德价值应被优先考虑。由此,海尔德重新界定了关怀与正义的关系:关怀是比正义更根本的道德价值,关怀关系提供更广的道德框架,正义包含于其中并仅在有限领域具有优先性。为了更清楚地界定两者的关系,海尔德面对的最大难题是社会各领域之间关系的模糊性,这也是正义理论仍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3.
道德评价标准的理想性、前瞻性是道德存在的意义,是道德导向功能、教育功能、规范功能发挥作用的理论前提。从“道德容许行为”到“次道德”范畴的提出,道德评价标准的理想性、前瞻性正在丧失,道德的规范作用、引领作用日益淡化,道德已经跌出了“道德底线”。道德在沦为经济附庸的同时丧失自己的高贵品位。因此,道德建设必须高扬理想的旗帜,实现道德评价标准理想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目的,是讨论欺坎伦的实质性道德动机理论(moral motivation),如何能回答"我为什么要道德"的问题,并且他如何通过这个理论来解释道德理由(moral reason)较其它理由具有优先性和重要性。我们认为,斯坎伦的动机理论,诉诸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认的关系这个实质性的价值,来说明道德要求的给予理由的效力,并不能准确地描述我们的道德经验,而较之效益主义也不见得高明。其次,他对于道德价值较其它价值更重要和具有优先性的论证,也没有说服力。因为当道德价值与其它价值相冲突时,并不是道德价值总是优先的,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人们的实践,远较斯坎伦描述的为复杂。宣称道德价值总是有优先性,是一个太强的论旨,因而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5.
人们喜欢关注道德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往研究发现回忆自己(而非他人)的道德行为能影响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本研究关注参与道德评价是否会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2个研究共同发现:(1)存在道德“沾光”效应:评价支持他人的道德事件,或反对他人的不道德事件,能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2)道德评价通过提升道德自我知觉,进一步增加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道德价值"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道德运气"论者试图通过对康德道德价值概念的批评从根本上瓦解康德的伦理学。本文试图表明康德的"道德价值"概念具有多重意蕴,它不仅关乎动机和准则,也关乎努力、付出和道德勇气;"道德运气"问题不构成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根本挑战,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可以容纳"道德运气"并内在地回应其挑战的;康德伦理学与"道德运气"论尽管存在着诸多根本差异,但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并且二者存在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正当优先于善"是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个人对"善"的追求不能违反"正义的社会体系"。而在中国,一方面,由于"正当"观念缺乏和制度建设落后,个人对"善"的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人情关系的追求,常常无视所谓"正义的社会体系"。另一方面,由于舆论对建设"正义的社会体系"的紧迫感,导致"制度决定论"的影响无处不在,个人道德的问题往往也被归咎于制度,从而又忽视了个人道德的作用和教育。  相似文献   

8.
“道德”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既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亦是人的自由存在方式,既是人对存在的反思性把握,亦是人的反思性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安乐死”的道德评价问题,是现代西方伦理学着力研究的重大医学道德问题之一。西文“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文,本意是“美好快乐地死去”,也就是指某种安然去世的状态,后来借以指医学上的“无痛苦致死术”。伦理学所研究的“安乐死”问题,显然着眼于后一层意义。由于这个概念外延宽泛,未能区分实质上的谋杀行为和医疗上的善意措施,所以西方伦理学界一般使用它的三个下属概念,即“听任死亡”、“仁慈助死”和“仁慈杀害”。关于这三者的道德评价问题,在美  相似文献   

10.
论“和”道德钱逊“和为贵”,这个中国古老的思想,近些年来成了人们谈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人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争斗、动乱以及生态危机等等带来的灾难,大声疾呼,倡导“和为贵”、“和合文化”,呼吁以“和”的方式来消解冲突。这反映了人们期盼和谐的愿望,也表...  相似文献   

11.
12.
两位青年学者在1994年出了一本书,叫《寻求新道德》(以下简称《寻》)。此书以36万言旁征博引纵论古今,以“四大规律”“六大原则”以及一系列小规律小原则而自成体系,志在开创科学伦理学的“新纪元”,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这四大规律客观上是否存在,六大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前,西方世界盛行一种新的死法——“安乐死”。安乐死协会在西方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入会的人数与日俱增。这种情况引起了世界伦理学界的争论,探讨安乐死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已成了时髦的课题。这种新的学术动向在我国伦理学界也同样引起了争论,成了我国伦理学界探讨的新课题之一。 所谓“安乐死”,就是加入安乐  相似文献   

14.
政治评价就是社会、集体或他人,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政治准则、规范,通过舆论形式对他人的行为作出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的判断;道德评价则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善与恶的判断。社会对人的这种行为褒贬抑扬,反映了作为客体的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对历史上政治活动家的政治评价与道德评价的关系如何处理,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历史人物;政治上有重要贡献,道德情操某些方面却有重大缺陷;或者政治上并无积极的作用,道德情操某些方面却相当高尚。我们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文明》1987年第一期登载了“‘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观点综述”。在“观点综述”中一共综述了四篇文章的观点。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感到文章的作者们主要是强调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觉的人应该“发挥自己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创造性”,个人“既对集体负有社会义务,又享有集体中的个人权利”。这个基本思想是对的,但对有的文章中出现的“道德主体”的提法,我认为值得讨论。 第一,“道德主体”要作为伦理学范畴有点不妥,因为“道德客体”不好确定。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领域的道德判断中,情绪可能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种特定情绪对应一种核心评价;一种情绪只影响某一道德领域的判断,不同情绪的影响是特异性的;进化心理学和具身认知对道德判断中存在的评价倾向和特异性效应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需要探索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进一步探讨文化等第三变量对不同情绪与特定领域道德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去年十月十一日至十五日,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宝鸡师范学院和宝鸡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发起,在宝鸡师院召开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阶”学术研讨会,围绕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化关系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中国传统道德的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对道德的否定性论述和消极性评价,是部分西方学者判定马克思主义是"非道德主义"的主要依据。但对于终身与"意识"做斗争的马克思来讲,他消极对待的或反对的只是具有规范的超验性和意识的终极确定性的"理念式道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念式道德"折射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这种形态和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去理解道德、志向于改变世界、重视革命意识、反对道德说教的思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池与分野。马克思主义"跳出道德同情的羁绊",建构了一种实践的、历史的观点理解道德的非模式化、非实体化的"实践式道德"。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实”与“虚”吕耀怀道德既有其“实”,又有其“虚”。道德之“实”,是指其实然、具体和有形。道德是实然的。“实然”描述道德的现实存在,即既有的道德生活。道德不是虚无缥缈的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而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特性,是现实生活的规范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