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使用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问卷测查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正情绪调节方式中的情绪分享、自我激励、克制、情绪维持、情绪表露及负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转移注意力、认知重评因素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调节积极情绪的行动动机方式、调节负性情绪的发泄、压抑、体验痛苦、放松等方式则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自我激励方式、发泄、压抑、体验痛苦调节方式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83,自引:0,他引:83  
张林  车文博  黎兵 《心理科学》2005,28(1):36-41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闯卷,考察了全国各地2007名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1)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预测能力,内部一致性和测量稳定性理想;(2)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总体上以心理调节机制为主,自我防御和外部疏导机制使用较少;(3)在压力的应对方式上,大一学生以外部求助、压抑、幻想和调整情绪方式为主,大二、大三学生以自我防御方式和总结经验为主,大四学生则较多采用心理调节机制的方式;(4)女生的应对方式比男生更积极,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倾向于压抑自己和总结经验,城市来源的学生更喜欢宣泄压力,独生子女的应对方式以消极防御机制居多。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以699名山区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不同学校、年级、性别的高中生应对方式特点及相应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①山区高中生所使用的六种应对方式依次为:问题解决、忍耐、退避、求助、发泄和幻想。职业中学学生问题解决、求助得分高于普通中学;一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更多采用幻想方式;男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幻想的方式,女生更多应用退避、发泄应对方式。②职业中学学生在恐怖维度上的得分显高于普通中学;女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③相关分析发现,问题解决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有显的负相关;求助与强迫、恐怖显的相关;退避与强迫、偏执呈显相关:发泄、幻想、忍耐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有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与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启刚 《心理学探新》2011,31(5):459-462
情绪调节策略是个体应对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编制符合我国青少年实际的情绪调节策略量表。量表包括认知重评、积极设想、求助他人、行为转移、自我责备、沉思默想、自我压抑、发泄不满和攻击他人九个维度。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的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特点。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对563名大学新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新生以使用成熟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为主;在幻想因子上,性别和专业的主效应显著,女生得分比男生高,文科学生得分高于理科学生得分;在自责因子上,专业主效应显著,文科学生得分高于艺术体育类学生;在求助因子上,生源地的主效应显著,城市大学新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结论:大学新生更多地使用成熟的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幻想的应对方式;文科学生比艺术体育类学生更多地使用自责的应对方式;文科学生比理科生更多地使用幻想的应对方式;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少使用求助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父亲忽视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和自我同一性量表,对52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以情绪调节为中介,研究父亲忽视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情感距离和认知重评对高中生同一性有较强的预测力,认知重评在情感距离与同一性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认知重评在父亲参与与同一性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分析地方院校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随机抽取4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研究结果:(1)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在面对压力时,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而很少采用自责、幻想这样的消极应对方式;(3)地方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与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情绪调节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而情绪调节效能感较低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8.
情绪智力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因素。情绪智力不仅包括对情绪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包括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因此,重视开发情绪智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文海  卢家楣  张庆 《心理科学》2011,34(4):834-838
青少年情绪调节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关注,但环境变量是如何通过个体内变量对情绪调节施加影响还不清楚,我们现在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探索教师情感能力在青少年学生气质影响其情绪调节中的作用。研究选取7-12年级1385名男女学生,和对应的36名班主任,分别施测学生问卷--情绪调节问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和教师情感能力问卷。结果表明:在学生水平,认知重评与气质维度的努力控制和亲和性正相关,与激情负相关;抑制只和负性情感正相关。在教师水平,教师的情感管理减弱了激情和亲和性对认知重评的影响,而教师的情感沟通增加了亲和性对认知重评的影响;教师的情感管理增强了负性情感对抑制的作用,反而教师情感理解降低了负性情感对抑制的作用。因此,气质的不同维度对学生情绪调节的影响不同,教师情感能力的不同方面对这种影响发挥着不同的调控作用。提示在开展情感教学过程中,对不同气质学生选择不同的情感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自我表露是指将自己思想、感受和经历与他人分享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抒发压抑情绪,在表露过程中,改变对疾病的认识,增加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是临床心理治疗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概念之一。国外已有较多相关研究将其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应用于癌症患者,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改善。但国外研究中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干预效果存在差异,且目前国内关于自我表露的临床应用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国外癌症患者的自我表露干预研究进行综述,为国内改善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胡婧  任杰  邢强 《心理科学》2017,40(3):581-586
采用空间提示任务,研究经期不同时段女大学生负性情绪对选择性注意抑制的影响及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实验1选取黄体中后期与月经期女大学生各32名,使用视频材料诱发中性和负性情绪,结果发现黄体中后期被试选择性注意抑制能力显著低于月经期;实验2选取104名黄体中后期的女大学生,负性情绪诱发后分组采用沉思、分心与人际策略进行调节,结果表明三种策略均降低了个体负性情绪,提高了选择性注意抑制成绩。研究结论如下:黄体中后期女性更受负性情绪影响,注意抑制能力下降,但有效的调节策略可改善其负性情绪并提高注意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以187名高职大学毕业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高职大学毕业生应对方式的使用程度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逃避、合理化及自责。在解决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求助和合理化因子存在显著专业差异。(2)高职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在抑郁和恐怖上存在性别差异。偏执因子的专业效应显著。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和精神病性的交互作用显著。(3)幻想、自责的应对方式与健康不良症状存在普遍关联。求助则反之。  相似文献   

13.
以42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性别差异及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于使用积极解决问题和寻求情感支持的应对策略,而转移注意力和消极解决问题应对策略相对较少;(2)社会支持总体感受水平与积极解决问题和寻求情感支持的应对策略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解决问题和转移注意力的应对策略显著负相关;对男生而言,社会支持感受在积极解决问题应对策略上贡献率相对较大;对女生而言,社会支持感受在寻求情感支持应对策略上贡献率相对较大;(3)不仅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应对策略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不同社会支持感受水平的同性别大学生的应对策略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采取更多的消极解决问题策略,而采取更少的寻求情感支持应对策略;不论男生或女生高社会支持感受组均比低社会支持感受组采用更多的积极解决问题和寻求情感支持的应对策略,而更少的采用转移注意力和消极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人际情绪调节是重要的社会性情绪调节方式,为阐明其与积极情绪的关系,采用人际情绪调节量表、内隐与外显积极情绪量表、表达抑制量表和情绪调节困难量表进行了调查。1159名被试的分析结果表明:(1)人际情绪调节显著正向预测内隐与外显积极情绪;(2)且情绪调节困难是人际情绪调节预测内隐积极情绪的调节变量;(3)表达抑制是人际情绪调节预测外显积极情绪的中介变量。这表明运用人际情绪调节可增加积极情绪,但是其作用效果与个体的情绪特质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4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初中197名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研究表明:(1)初中生在一般自我、自我价值感、身体自我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一般自我、学业自我方面存在年级差异,在自我价值感与身体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女生的自我价值感、身体自我概念随年级升高而降低.(2)初中生在应对方式方面的幻想应对上存在性别差异,在求助应对、发泄应对方面存在年级差异.(3)自我概念各因子与问题解决、求助应对存在一定的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越积极,越有可能以问题解决、寻求帮助来应对挫折和烦恼;自我概念部分因子对应对方式的部分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16.
失望情境下小学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91名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故事访谈法探讨了失望情境下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运用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小学儿童在失望情景下的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都变得越来越积极,且失望情境下无论是在真实情绪上还是在表面情绪上,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2)三种人际关系类型下儿童的表面情绪和真实情绪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而且人际关系类型不同儿童使用表达规则的情况也有很大不同,这可以用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不同来解释;(3)失望情境下,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使用受到不同人际类型的影响,这可能与儿童对情绪表达社会影响的不同预期有关;(4)儿童的情绪表达目标不受其所处的人际关系类型影响,且不同人际关系下儿童的情绪表达目标不受其年级、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You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interpersonal problems were examined. Participants imagined themselves in anger- or sadness-eliciting situations with a close friend. Factor analyses of a new questionnaire supported a 4-factor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passivity, expressing emotions, seeking emotional information or support,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Results suggest that age differenc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uch as older adults' increased endorsement of passive emotion regulation relative to young adults) are partially due to older adults' decreased ability to integrate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creased prioritization of emotion regulation goals, and decreased tendency to express anger.  相似文献   

18.
为了求证阈下情绪引起的认知偏向是否随增龄而变化及表现如何,选取5,6,7岁儿童、青年人、老年人共183名被试完成阈下情绪启动实验,结果发现:儿童和成年人在阈下呈现哭表情图片条件下,表现出相反的启动效应.成年人表现出情绪一致性效应,而儿童表现出情绪反转效应.笑表情图片在各年龄段被试中均未引起显著的判断偏向.该结果说明儿童处理阈下情绪的隐性心理机制是维持快乐,成人则是预警危险.  相似文献   

19.
We examined self and friends' ratings of social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everyday social interactions in 3 studies involving 544 college students in Germany, Sp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cores on a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 measuring strategic emotion regulation ability (SERA)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nflict with others. SERA was more consistently and strongly related to conflict with others than to the positive dimension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support, companionship, and nurtur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A and conflict was generally not mediated by trait positive or negative affect, and it remained significant or marginally significant controlling for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ability to evaluate emotional situations and identify effective responses to these in interpersonal emotion regulation. Furthermore, they suggest that situational judgment and flexible response selection may help people to manage conflicts more than to bond with ot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