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经汉译的第一个高潮期,汉译佛经大量出现并逐渐进入图书典藏和编目领域。由于皇室典藏部门往往把佛经作为一种特藏,历史上各种外典书目中对佛经只有少量登录,迫使佛教徒自行编制专门性专业性极强的各种佛经目录。南北朝时期,各种形式的目录,如分类目录、译者和著者目录、推荐目录等百花齐放。长期以来,佛典目录已发展成为一种极特殊的专门目录,或者说专科目录。那么当前,如何将佛教图书(包括大藏经在内)纳入总的图书编目和典藏之中,以适应统一编目的世界潮流,就成为必须解决而又很难解决的事情了。 …  相似文献   

2.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也是汉译佛经文学影响较大的佛经之一。它不仅情节生动、富有哲理情趣,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维摩诘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本文即以鸠摩罗什译本《维摩诘所说经》为对象,全面详细地解读维摩诘这一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3.
拙缁 《法音》2006,(9):43-45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或望而却步;就是那些已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要读哪些经典,又到哪里能请到一些必读的经典,也往往无从措手。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编一部类似基督教《圣经》那样的书,供一般在家信佛、学佛的人学习、读诵。这个问题一直有人在探索,并且也有不少成果,像《在家学佛要典》、《佛教圣经》等书的问世,都在这方面做了很有益的工作。但所有这些工作都还只是一种尝试而已,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具有较强适…  相似文献   

4.
日本名古屋七寺所藏一切经和“七寺古逸经典研究会”杨曾文中日两国的佛教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公元6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以后,随着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频繁进行,中国的大量佛经和佛教著作传入日本。中国古代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产生了数量巨大的汉译佛经和佛教著述,...  相似文献   

5.
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随之有大量佛教经典传入我国。为了使这些梵文经典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有很多国内外高僧花费了大量精力将梵文经典翻译成汉语佛经。但由于佛经常常晦涩难懂,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专为佛经作注疏的高僧。经过高僧注疏之后的佛经,方便了学佛者的修学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的法华经疏 在中国,佛典的汉译始自2世纪中叶,这使中国人通过汉语来学习佛教成为可能。佛典大致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随着佛教研究的推进,对经、律、论进行诠释的著述开始问世。在中国,有注释儒教经典和诸子的传统,这一传统也促进了对佛典注释书的撰述。在佛典中,佛经为学习释尊思想的最好的载体,所以人们也最热衷于注释佛经。另外,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佛教徒在展开自己思想时,不一定独立著书,而往往以为经作注的这一形式,来表明自己的思想。 这样,中国有大量的经典注释书,而且对一个经典的注释存在多种…  相似文献   

7.
任连明 《法音》2023,(2):15-24
<正>一、引言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原,但是最早的汉译佛经何时何人何地译出已难以考证,但是就目前的资料来看,东汉桓帝时译僧安世高是大规模汉译佛经第一人,之后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体系庞大的汉文《大藏经》。“我国的大藏经,在宋代以前,均是以‘写本’形式流通,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藏经也呈现出显著的特征。汉文雕版大藏经,流传至今并有确切实物验证者,共有二十一部。”[1]数量如此之多的佛教文献,  相似文献   

8.
阎小龙  张元林 《法音》2023,(2):6-14
<正>提婆达多与佛陀的故事,在佛教经典中记载较多。提婆达多(Devadatta),又译为“调达”“提婆达兜”“地婆达兜”“禘婆达多”等。《释迦谱》卷二记载:“调达,亦云提婆达多,齐云天热。以其生时人天心皆忽惊热,故因为名。”[1]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和斛饭王是兄弟,提婆达多是斛饭王之子,与阿难为兄弟,与释迦牟尼是堂兄弟关系。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的矛盾关系在佛经中多有记载,但众多的佛经中,对提婆达多的评述出现了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9.
唐代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论是中国画史与艺术史中“师心”与“师造化”理论的代表,对中国画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前辈学者已关注到其中“心源”一词的重要性,关于“心源”含义的议题亦引发了不少国内外美术史学家的广泛讨论,但对“心源”一词与佛教关系的问题尚存待考之处。本文的研究通过爬梳文献和考证源流等方式,分析最早出现该词的佛经以及其同本异译的比较,阐明“心源”在佛经文献传译过程中的出现、内涵,及其使用与演变。  相似文献   

10.
中西哲学术语的双向格义--以《论语》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义”原本是魏晋时期流行的解释佛经的方法 :“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 ,为生解之例 ,谓之格义。”(《高僧传·竺法雅传》)对于这句话 ,《哲学大辞典》的解释是 ,“将佛经中名相与中国固有的哲学概念和辞汇进行比附和解释 ,认为可以量度 (格 )经文正义”。冯友兰说 :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① 既然是类比 ,当然不会确切 ,据说 ,“格义”之法被鸠摩罗什更加确切的翻译法所取代。但我很怀疑确切的翻译能够离开两种语言之间的类比 ,比如 ,汉语佛经中“有”和“无”、“空”等术语的意义 ,是否能够离开与道家思想的类比呢 ?“格义”在佛经翻…  相似文献   

11.
李超 《佛教文化》2013,(5):46-51
自佛教东传以来,常常因“出离”而被误认为不重孝道。 然佛法乃出世善法,也是孝敬大法。无论大小乘经典,都把孝道排在前列,故经有云:“千经万典,孝义为先!”《观无量寿佛经》在修“三福”中,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排在三门净业之首。  相似文献   

12.
“经典”是前人已经做成的中国哲学,“做中国哲学”是今人力图做出中国哲学的新经典。作为本土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方式及其目标期待,经典是“经典解释”与“做中国哲学”的本土性之所在。首先,“格局”是“经典”的另一种表述,诗书是经典的文化载体,大道是经典的本真诉求,这是中国哲学共同体需要具备并强化的三种“经典”意识。其次,“做学问必选一典籍为基础而精熟之”,“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九部书或者七部书,“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而是“必须读第一流著作”,这是国学大师对于三种“经典”意识的现身说法。最后,尽性地打开格局,尽力地读通诗书,尽心地传递大道,这是敦促我们将做中国哲学的三种“经典”意识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索南 《宗教学研究》2023,(1):153-162
《入菩萨行论》(《菩提行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论典,这部论典的藏文译本和汉文译本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敦煌遗书中存有部分《入菩萨行论》藏文写本,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对研究这部论典的形成史以及汉藏佛经文献的比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对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与藏文传世本《入菩萨行论》、宋代汉文译本《菩提行经》的比较,指出了敦煌藏文写本《入菩萨行论》的版本特征及价值,并就同一部经典产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的情况进行了探究。依据藏传佛教相关文献,提出《入菩萨行论》梵文原典有三种不同的主要版本,分别流传于古印度的不同区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是此三种不同版本的相应译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周齐 《佛教文化》1994,(1):22-24
提起佛经的汉译,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唐僧”——玄奘了。不过大家还应该了解,远在唐朝以前的东晋及十六国时期还有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译经大师,在佛经汉译、佛教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上做出过划时代的杰出贡献,那就是鸠摩罗什法师。  相似文献   

15.
西方净土经变画中“宝鸟”内容的绘制,使得西方净土变充满生机与活力。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方净土变”中就有依据佛经描绘的各种鸟类,而以人头鸟身迦陵频伽为特征的“鸟吟妙法”场景绘制自敦煌初唐时期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石窟开凿之末,敦煌石窟壁画中保存下来的迦陵频伽形象数量最多。结合佛经文献与敦煌石窟壁画,梳理佛教经典中所记载的人头鸟身迦陵频伽形象,进而探讨石窟中西方净土经变画的流变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6.
德川中后期,日本兴起了一场借助荷兰语翻译介绍欧洲近代科学知识文化的西学运动,即"兰学"。从事兰学翻译的学者积极向汉译佛经求法问道,从作品形式到具体知识均有实际参照。在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汉译佛经确有其切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揭谛”是佛经咒语翻译中产生的音译词,最早见于中古汉译佛经;入唐后“揭谛”表示广义上的揭谛信仰,用于表示多种信仰形式,这种用法反映了本土揭谛信仰的形成与盛行;明清时期,“揭谛”可以用于表示佛道文献中的神明,这是揭谛信仰人格化的具体表现。语言所指只是表层形式,其内在所代表的宗教信仰的发展才是推动词义演变的根本原因,“揭谛”词义演变反映了中国本土密宗的形成、盛行以及孕育于此的揭谛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宗教传播的历史业已证明,经典翻译对外来宗教的传布至为重要。圣经汉译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同步,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圣经》成为基督教汉译经典书名却不足百年,其间经历了从“经”“圣经”“遗诏书、圣书”“《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到《圣经》的演变。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基督教在中国如何实现关联化、本色化的过程。不同时期译名的选择,反映了译者的此种考虑。众多不同名称的汉语《圣经》译本的存在,既丰富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也构成中国版本史上一道绚丽的风景。此诚可视为基督教传华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实质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长阿含经》中的法数类经典书林漫步法数,指的是带有数字的佛教术语。对包括法数在内的佛教术语和义理,进行分别、抉择、整理与阐述的经典,通常称为“阿毗达磨”,即作为经、律、论“三藏”之一的“论”一类的经典。一般认为,论典是晚出的一种体裁,成立于经、律两类...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间充满了矛盾现象。假设有这样一种奇特的矛盾:如果你有缘接触到佛经了,并且挺爱看这种“另类”的书呢?如果你成为一个挺爱看这种“另类”书的青年人,可是你同时并且谈上谈爱,和一位年轻的姑娘处上对象了呢?如果你们俩的缘份很不错,处得相当融洽,没有别的磕磕绊绊,就是——就是日子久了,那个年轻姑娘内心深处慢慢滋长出一种不安全感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