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于今年第7期发出“现代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征文启事后,很快得到响应,现已陆续收到一些来稿;还有许多理论工作者对此表示很感兴趣,准备参加研究和讨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意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它涉及整个社会生活,因而需要多种学科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进行探究,当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密切联系当前的社会实践,关心和研究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否则,它就会失去生命力。那种认为与技术革命有关的问题不是哲学性问题,而把哲学研究仅仅局限于基本范畴的考察的看法,显然是极其狭隘的片面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造世界的武器,它内在地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职能,它应当也能够对社会实践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新趋势作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并对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建议或见解。同时,它又必然会从研究和概括新问题、新经验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现代技术革命所引起的以及可能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既是深刻的,又是普遍的,它势将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和前途。由现代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本质是什么?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它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有什么意义?这些当然是需要从世界范围的角度首先加以  相似文献   

2.
葛兰西实践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理解。它不仅重视政治修辞,继承了自柏拉图以来的修辞与政治相关联的传统,而且还把修辞与哲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阐明霸权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文化哲学传统。从文化哲学视角考察葛兰西实践哲学的修辞学传统,对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发展,才能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使重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4.
<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践哲学、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然而,从理论上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这还仅仅是我们重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的开端,更进一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命题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看法。目前,国内哲学界对实践唯物主义命题的抽象认同和具体理解上的严重分歧表明,对这一命题的讨论已构成哲学观念变革的中心议题。因此,依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对实践唯物主义命题的含义作出正确的解说,不仅涉及到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本质的理解,而且最终影响到哲学改革的进程。本文仅就这一命题所包含的理论内容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丁立群 《哲学研究》2022,(1):30-40+125-126
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聚于文化,强调文化在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实践领域——文化实践。本文论述了早期文化研究思潮的“文化实践”理论并把它安置在实践哲学的谱系中,认为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已经蕴含了实践与文化关系的某些线索,但是这一线索并未彰显出来,其实践哲学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马克思“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把实践置于社会领域,社会包含了文化,然而出于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要强调了社会的制度和组织方面。为了理解无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动力问题,早期文化研究思潮挖掘和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系统论述了文化实践理论,构建了文化实践的新模式。这是在当代全球化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形式;它有力地批判了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为实践哲学开辟了可能性;它使马克思的“劳动-社会”实践哲学潜在的文化意义彰显出来,使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更加完整;它关注大众文化实践,加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反精英主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确切概括。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需要突破已有的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般化的理解,也就是应特别注意研究并强调实践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性。就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批判理论。这是同一理论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又相互转化;缺少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侧面的…  相似文献   

8.
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马克思哲学应被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中, 实践范畴既构成它的理论基础, 又是其思维辐射的轴心———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人的共识。然而, 实践范畴应如何阐释? 对此哲学界存在着狭义与广义两种不同的阐释, 前者指向人的物质性的感性活动, 后者则指向人和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倾向于将实践范畴作狭义的阐释, 认为只有将实践理解为人的物质性的活动, 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范畴上的革命, 才能划清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界限, 并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9.
<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实际运作已经近一个世纪了,由于这一进程的复杂性和持续性,如何确切地理解这一重大的观念变迁过程仍是一个需要人们付出努力的开放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过程中的某些疑难问题,试图以解释世界的理论智慧与改变世界的实践智慧这种双重视角去予以阐释,以期为更好地理解并推进这一历史过程提供某些益助。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若干疑难问题之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时涉及理论形态的转化与实践上的应用两个方面。以往的研究尽管都会  相似文献   

10.
客观具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东西。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围绕客观具体性思想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哲学问题意识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问题的重大转变,把客观具体地改变世界规定为自己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事物存在方式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客观具体性理解为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本质特征;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统一,把客观具体地解决具体问题确定为变革事物的方法论原则。客观具体性思想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了由问题、理念与方法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并且向实践化、科学化和操作化方面深入。  相似文献   

11.
再论实践观点的超越性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推进哲学理论发展,必须经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全面反思。现在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应该看作是一个重大的进展。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这意味着多年来我们所理解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名的哲学理论,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它的创始人马克思的思想实质。而且在我看来,那种理论有许多恰恰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相悖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现在才要尝试以某种新的名目,如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去重新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力求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庐山面目,以便为进一步前进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从这种理解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论,还是应当代之以实践唯物论或实践本体论,就不仅仅是一个属于名目问题的词句之争。它同马克思当初使用过怎样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如何科学地把握它的系统结构,这是实践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实践结构中的主体一极必然包含主观意识这一点,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实践的社会性问题是当前哲学研究的生长点傅国强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还有社会性。实践的客观性本质上是指,实践所改造的对象是物质的,它所依据的规律性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实践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实践主体为实践对象、手段、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唤起的全部精神内容以及主体的各种能力在实践的作用和影响。实践的社会性从根本上说,是指特定实践对社会的适应性或社会对它的接受性。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内在于实践过程,决定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本质。抽掉客观性,只承认主体性,就等于把人变成神,把人类生产实践看作是上帝凭观念创造世界。只承认客观性,把客观性推向极端,否认实践的主体性也是错误的。忽视实践的社会性,只强调它的客观性和主体性,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对实践观的伟大功绩在于,他通过对现实的确切理解和把握,在思想理论上把实践的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了哲学观的全面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从前,为了避免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嫌疑,过多关注实践的客观性,忽略了实践的主体性。80年代以来,有了重大转机,突出地研究了实践的主体性问题。然而实践的社会性问题至今没引起人们普遍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批判布哈林的《社会学通俗教材》,反对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独立的、封闭的范畴体系,反对他把唯物辩证法贬低为形式逻辑。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实践哲学的伟大成果恰恰是哲学的具体历史化、哲学和历史的同一。葛兰西在狱中难能可贵地、独立地得出"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结论。葛兰西认为,要证明客观实在,需要求助于历史和人,从而客观的意味着"人类地客观的"、"普遍地主观的"。  相似文献   

15.
实践其实是指人的现实生活——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践唯物主义是 2 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最强音 ,可以说 ,它已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道绕不开的靓丽风景线 :赞成者肯定要以此为起点 ,反对者也必须从批判它开始。因此 ,回顾它的发展 ,反思它的问题 ,便成为新世纪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提。实践唯物主义之所以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就在于形形色色的实践唯物主义者突出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但问题是 ,什么是实践 ?为什么要突出实践 ,或凸显实践的意义或深义何在 ?对于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以往的讨论并没有给出明晰的回答。这恰恰是制约实践唯物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已经把关于实践问题的探讨,提到了更加突出和紧迫的地位。人类历史就是人们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从这个基本意义上说,正在开展的体制改革,也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条件和活动方式的变革。如果说当前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也积累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研究所亟待回答的一系列重要课题。例如,尽管理论和实践关系问题被某些论者认为是陈旧的、不值一论的问题,然而,为人们所忧虑的从一种片面性滑向另一种片面性的现象,却经常也在这个问题上顽强地表现出来。问题在于:如何突破老生常谈的水平,及时而敏锐地捕捉和分析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活生生地表现出来的主观因索和客观因素、自觉性和自发性、真理因素和价值因素、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主体性效应和反主体效应等等大量矛盾及其在哲学路线上的反映,深刻地揭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机械决定论与唯意志论,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与虚无主义、盲动主义等等这些两极相互转化现象的实质和机制,真正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到理性反思的高度。没有这种艰苦的探讨,要真正走出实践中的困境,是不可能的。同样,回避这些从现实中提出的真实问题,理论本身的丰富和发展也只能是空谈。例如,近些年来一些同志之所以感到唯物辩证法的研究“路子越走越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实践范畴也如实地看作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严重地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实质上,恰恰是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层出不穷展现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蕴涵着我们寻求的理论本身的“生长点”和“突破口”。近年来兴起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也是一个富有意义的学术理论问题。这个讨论只有同现实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将主要精力用于弄清分歧的哲学意义,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进而精确地确定实践范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同其他基本范畴的内在联系,才可望有新的实质性的进展,而避免陷入无谓的单纯术语、概念之争。因此,无论是从当前社会实践的紧迫需要还是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深入开展实践问题的研究,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所深感兴趣的问题和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开设“关于实践问题的探讨”这个专栏,并把这一探讨作为本刊今后一个时期的一个重点,欢迎大家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7.
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系统论等横断学科的产生,表明在客观世界中除了具有数学所研究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普遍关系。这些学科还提出了一系列研究这些普遍关系的科学认识方法。这对于人类理论思维和实践活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需要从哲学上给予正确的回答。国外哲学界和科学界对系统论的哲学意义看法很不一致;国内哲学界和科学界对系统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应该从系统科学中吸收什么东西,意见也不相同。本期发表的孙凯飞同志的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当代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引起一场哲学革命”,“系统规律是本世纪人们发现的一条新的规律”,它“深化发展了辩证法的规律”,“把唯物辩证法规律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文提出的问题是重要的。研究和讨论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很有意义。我们希望哲学界和科学界的同志撰文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8.
实践的逻辑与哲学终结论的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的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的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的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的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性、永恒性的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在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的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的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的根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对过分的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中的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相似文献   

19.
实践辩证法     
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缺点很多,它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基础和本质。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思维对存在、主体对客体、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从本质上理解为实践,它克服自然界和社会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断裂的真正联结点也正是实践。这就是说,自然、社会和思维各自的规律,在哲学的视野里应  相似文献   

20.
哲学本体论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之普遍根据的理论。旧唯物主义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构成世界与人的原始基础:自然实体,从而形成了自然实体论本体论;唯心主义则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创生世界与人的原初动力:精神实体,从而形成了精神实体论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己新的出发点、理路和旨归,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实体论本体论。它认为,人与世界的普遍本质才是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根据,于是形成了科学本质论本体论。具体说来,它是融唯物性与辩证性于一体的辩证物质本体论。坚持这一本体论,对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把握其革命实质,建构其当代形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以及指导人们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