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视野下的大学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经典,塑造了中国人的语言、思想和存在,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灵魂之所在.从<周易>的视野观照当下大学的人文教育,重要的是从<易传>天地人"三才"之道中,把握"人文化成"的丰富内涵;从<乾>、<坤>两卦,体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从<易经>求内与治外相统一的思想与儒家内圣外玉晶格两者之问的融通.追求儒家天地人伦"十字打开"之"成人""达人"人格,思考西方所谓的"完人"教育的中国途径.  相似文献   

2.
"境遇学"是如何应对境遇的"学问",其着眼点在于提升个体生命的"境界".<周易>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境遇学"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周易·大象传>所预设的境遇是方方面面的,其应对之方也是随宜变化的,其中体现着非凡的道德智慧.但它属于"不占之易",可操作性不强.当代西方的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作企业战略研究与个人生涯规划分析,与<周易>境遇学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尝试将中国古老的"<周易>境遇学"与当代西方"SWOT分析法"相结合,提出<周易>境遇学SWOT分析法".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而言,西方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能够提供重要的知识与方法论资源的"他山之石".正因为如此,西方伦理思想的研究贯穿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进程之中.由南京大学杨明教授等著的<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思潮>),是一部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的创新力作.该著有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艺概》风格论的阴阳辩证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军海 《周易研究》2004,1(3):73-80
对于<艺概>一书中的辩证精神,学术界一般习惯于用我们所掌握的辩证法去分析,而未注意中国自<易经>而来的辩证精神的特质.本文从成中英教授对中西辩证精神之差异的分析入手,以<艺概>中的风格论为主,对其中的"阴阳辩证法"作了一番讨究,意在指出:<艺概>中的辩证精神是自<易经>而来的"阴阳辩证法"的精神,而非西方自柏拉图始,完备于马克思的"冲突辩证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第25章所云"王亦大"抑或"人亦大",历来争论甚大,本文从道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为出发点,通过考察<道德经>及<庄子>对回归理想世界的不同途径选择,证明:<道德经>希图借助"圣王"的力量促进这种回归,故<道德经>十分重视"王"的作用,是为"王亦大";但<庄子>更重视"人"在回归理想世界的地位,是为后来改作"人亦大"的思想资源.从"王亦大"到"人亦大",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1919年马克斯·韦伯在<以政治为业>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责任伦理"概念,到1979年德裔美籍著名哲学家约纳斯出版<责任原理>(1987年获德国图书业和平大奖),再到2001年底在法国里尔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公民大会上通过<人类责任宪章>,短短的80年时间里,西方责任伦理研究从萌芽到成熟,从反应强烈的显学,到影响全球的<人类责任宪章>通过,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均属罕见.责任伦理在西方乃至在全球,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发展和影响,乃因为责任伦理是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伦理,责任伦理是全球化时代的普世伦理.  相似文献   

7.
<老子>第25章所云"王亦大"抑或"人亦大",历来争论甚大,本文从道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为出发点,通过考察<老子>及<庄子>对回归理想世界的不同途径选择,证明:<老子>希图借助"圣王"的力量促进这种回归,故<老子>十分重视"王"的作用,是为"王亦大";但<庄子>更重视"人"在回归理想世界的地位,是为后来改作"人已大"的思想资源.从"王亦大"到"人亦大",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庞元正,男,1947年9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党校,获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社会发展理论、邓小平哲学思想等.出版专著<决定论的历史命运--现代科学与辩证决定论的建构>、<邓小平理论精髓>、<在自由王国的入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反思>等,主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中国改革全书>、<发展理论论纲>、<以持续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动态>、<理论动态>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全国首届社会科学基金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相似文献   

9.
涂丽萍 《天风》2009,(1):51-53
提起居比路岛,基督徒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曾出现在<使徒行传>中. 居比路就是今天的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希腊语意为"产铜之岛",位于地中海东北.  相似文献   

10.
<楚门的世界>和<天下无贼>两部影片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喜剧作品,其在带给观众笑声和欢乐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中西美学之比较的浓厚兴趣.西方美学立足于艺术和科学、美与真的一致,强调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本质.中国传统美学则以儒家美学思想为主体,以德和仁为内容,主张美与善的统一,其审美活动通常具有政教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1.
康德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四个"二律背反"所揭示的自然与自由的因果性问题.通过这两种因果性,康德鲜明地揭示了自然因果性的存在领地和自由因果性的存在领地,使自由因果性典型地呈现在其所探讨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本体世界.在这样的本体世界中,康德将自由放在道德律令、道德法则和至善的层面上加以探讨,彰显出自由在人的形而上追求意义上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蕴.对自由的探讨也为他的<实践理性批判>奠定了伦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研究状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凡 《哲学动态》2005,1(12):19-25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来说,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早在1982年,徐崇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就有专章介绍布洛赫的哲学.布洛赫哲学的关键词是"尚未"(德语是noch nicht,英译为not yet).当人们要求布洛赫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哲学时,他说:"S还不是P."[1]这个"还不是"也就是"尚未".在布洛赫眼里,人是"尚未",因为人的真实存在还处于未来.布洛赫哲学堪称关于"尚未存在"(Noch-Nicht-Sein)的本体论.[2]  相似文献   

13.
对勘中西,如果说西方文化以科学式的意识符号系统而见长的话,那么中国文化则以审美式的身体符号系统而取胜.而中国文化的这种身体符号系统,最初发端并集中体现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元符"的<周易>的"易象"之中.对<周易>的"易象"分析表明,该身体符号系统具有有别于意识符号系统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也即其具有符号的亲身性而非祛身性,符号的感情性而非思知性,符号的家族性而非个体或整体性.无疑,对<周易>的"易象"这一身体符号系统特征的重新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真正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其特有的本来面目,而且也为我们克服今天人类符号学日益深重的"唯心主义"的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明末西方传教士出于抬高西方宗教、传播宗教福音的政治考量,翻译出版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西方演绎逻辑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在明末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这其中,尤以利玛窦推动译介的<几何原本>及傅汎际推动译介的<名理探>最为知名.这其中,自然也毫无例外地带有浓厚的为宗教传道先行的色彩.但也在客观上帮助了中国人了解西方演绎逻辑的思想,带动了其后国内学界对挖掘本土以名辩学为基础的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15.
由于所取学术立场不同,学术界向来对<窦娥冤>评价不一.从西方悲剧理论立场出发的学者质疑<窦娥冤>之悲剧性,坚持民族本位的学者则肯定其为中国古典悲剧的杰出代表.二者取向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有失偏颇.坚持本民族文化立场,以西方悲剧理论作为参照来研究中国古典悲剧是可供参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周易》与管理:体与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周易>与管理的关系,必须看到它并没有把人看作需要外在规范来束缚和管理的对象,也没有直接谈论西方管理学所讨论的管理的具体环节.<周易>与管理的关系乃是一种体用关系,它只是在阐明"体"的前提下启示"用",其一切启发都是围绕着对和谐这一最高境界的追求展开的.按照西方管理学的模式解读<周易>的做法远离了<周易>的精髓和主旨,其结果必然使讨论流于庸俗,伤害<周易>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它对于基督教文化的西方国家来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本文主要探讨<圣经>思想对西方妇女观的影响.文章认为,<圣经>对于西方女性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西方妇女的解放应首先破除<圣经>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蔺学才 《美与时代》2007,(11):125-126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一个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作者托马斯·斯特恩·艾略特1888年生于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1965年去世.<荒原>通过物欲的故事,借助充满欲望与绝望的矛盾意象,如"荒原"、"岩石"、"枯井"等,以及由它们构成的一幅幅衰败的画面,以现实和幻想有机结合的形式,揭示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无法掩饰的精神的荒芜.枯萎的精神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灵魂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表现了物欲横流、精神堕落、道德沦丧和万物萧瑟的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19.
2009年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山东省汶上县人民政府联合,在汶上召开"第二届太子灵踪文化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宗教>杂志、<佛教文化>、<法音>杂志、<中国民族报>、凤凰网华人佛教和法门寺博物馆等20多位佛学专家和著名佛教文化传媒的记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黄心川、杨曾文等著名佛学专家.<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黄复年先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做了总结发言.  相似文献   

20.
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观点看,中国哲学原本富含历程思想.因此在中西文化接触的初期,中国学者十分欢迎博格森(Henri Bergson)、詹姆士(William James)、杜威(John Dewey)、怀特海(A.N.Whitehead)等人的思想.中国哲学的历程思想最早渊源于<易经>.<易>视宇宙为创进不已的场域,所谓"生生之谓易",可说是最早论及"时间"概念的古代经典.当代中国哲学家方东美首先指出怀氏的机体哲学与中国的<易经>思想颇为接近.认为<易经>提供了儒家一套自然形上学,其中"宇宙"是基于时间迁流、生生不已的创化历程,而个人则是参赞化育、践形尽性的"时际人".方东美之后,程石泉先生踵其学.深究<易经">,进一步发挥其中的时间哲学.简而言之.方、程二先生均认为<易>之为书,广大悉备,贯通天人,实为儒家形而上学之本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