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的“决定”一词,是有其严格的确定的含义的。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然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指经济基础是本源的,物质的,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它们之间的这种决定和被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包括阶级斗争在内的一切现象,归根结底,只能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来解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决定、制约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过程及其发展阶段的总根源。在阶级社会里,一切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4.
自本刊开展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否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讨论以来,我们收到了不少参加讨论的来稿,由于篇幅有限,除一部分已刊登外,现对其他来稿作简要综述,以供参考。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究竟是什么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来稿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意见。 (一) 一些来稿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按照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  相似文献   

5.
“四人帮”不加限制地提出任何时候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形而上学的。而现在在报刊上,有的文章提出以生产斗争为纲,这个提法是否恰当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在一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命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认为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和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进步的最高、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一般说来是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而发生联系的。那么,两者之间还有没有直接联系?笔者认为回答是肯定的。这种直接联系表现在: 1.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它直接决定着上层建筑的产生,这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立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不可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产生,因此无产阶级必须首先集中力量解决上层建筑问题。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所以能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建立,绝不是纯粹意识的产物,而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是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是生产力直接决定的。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政治上层建筑的规模具有某些直接的决定作用。比如:政府官员、军队、警察的数量,一般来说要受社会生产力的承受能力的制约;武装力量的装备,国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划,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关系具有这样一些新特性;一、工人阶级政权建立的时候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立过程的开始;二、社会主义基础和上层建筑赖以形成的社会变革的自觉性;三、上层建筑在与它相应的基础的形成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达到更高的阶段。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的。调整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经济基础,直接反映着在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方面出现的变化,并反过来决定上层建筑作出相应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剥削阶级的消失,社会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团结一致,社会关系不会过时而变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工人阶级在作为阶级消灭之前始终是历史进步的最坚定的旗手,这一切都使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能不断发展。完善和更新。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不再采取政治革命的形式,不再具有政治-社会革命的性质,而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由非对抗性矛盾的存在所决定的社会团结一致性和社会生活各方而协调发展的新特性,也表现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和衡量社会进步标准的理论,在上个世纪中叶,在总体上就已经获得解决了,即把社会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础,并以此来分析说明社会的性质、状态、变化和发展。随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这一理论的内涵也愈显深邃,表述也愈益清晰  相似文献   

10.
《哲学堂》2004,(1)
本文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历史发展的客观必要性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能动性问题,认为我们在现实的分析中只讲述客体,偏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因此,本文认为只有坚持对历史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分析,才能科学、全面地说明社会历史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为了说明不同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种社会层次理论:二层次说,即社会存在一社会意识;三层次说,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四层次说,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这几种社会层次理论,对于人们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现象确实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并且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都能找到根据.但是,笔者认为他们都还有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从一国范围看,它们都把家庭、婚姻、民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等的交往和  相似文献   

12.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都经历了一个过程,二者之间存在本质和现象、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在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不了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资金对不同行业的投入不均,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等方面而导致社会主要矛盾频发。在我国,克服劳动者因劳动付出与劳动回报方面的误解而导致的社会矛盾,改进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而导致的社会矛盾,西部大开发化解了东西部的社会矛盾等,这些举措促进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启示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信,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进生产力平衡而又充分地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政策消除导致社会主要矛盾凸显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就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来说,经济是第一性的,政治是第二性的,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另一方面,政治又决不只是对于经济基础的消极的反映,而是对经济的发展发生反作用,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就是关于政治和经济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曾经这样指出过:“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并且认为,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也是如此。这种观点几乎成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观念,被奉为不可动摇的真理。为了分析这种观点的实质,我们写了《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  相似文献   

15.
最近,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这一论断呢?我们认为,如果从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出发,那将有助于加深对它的理解和认识.首先,社会基本矛盾的长期性,决定了生产力的解放不是一次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解决,在任何社会形态和任何历史时期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矛盾的存在,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社会基本矛盾的以上特点,表明它的解决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本质讨论述要鲍刚毅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将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讨论情况综述于后。一、邓小平研究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邓小平是用社会主义的实际目标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马克思曾讲过“共产主义是用实践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践的运动”。人类最全面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直接有关的社会主义的两大目标,二者是目的与基础的关系。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讲,二者是统一的,而现实生活中又经常发生矛盾,先富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使两大目标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过去人们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割断了两者的有机联系。现在有人又以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提法只讲生产力,其实他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加以阐述的。同时,这一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运动和制度、本质与现象、革命与改革、  相似文献   

17.
简讯     
安徽省哲学学会举行1984年年会年会于1984年11月5—9日在马鞍山市委党校召开。会议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指针,集中探讨了经济改革的哲学前提和依据问题。会议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适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针对有人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而讲的,并没有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一个什么概念。后来我们在许多文章中,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概括是否恰当呢?它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1、我们知道,这两对矛盾包括了社会上绝大多数矛盾(阶级矛盾是体现在生产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决定国家。社会决定国家可以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去把握。从客体方面看,社会是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的人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范围在政治哲学的逻辑上并不象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包含着国家;国家是指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  相似文献   

20.
政治活动是上层建筑关系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上层建筑关系又是某一社会经济形态各种社会关系的全部总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政治活动又同生产关系(就其对上层建筑的关系来说,它起着经济基础的作用)有着有机的联系。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而有关经济方面的政治的理论则好象是政治经济学的完成,因为政治不仅是由经济产生的,而且还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