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悦 《宗教学研究》2013,(1):272-27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领域发生了一些非常大的变化.一是历史哲学的理论方面,在经历了20世纪初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到分析的历史哲学转型之后,20世纪60、70年代,历史哲学领域再次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型,也就是叙事的转向.这一转向使得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成为当代历史哲学的主流形态①.二在史学实践方面,第三代年鉴学派的崛起,使得史学的边界更为扩展,方法更为多样②.以《蒙塔尤》为代表,一种以叙事的方式对14世纪初法国一个小山村的社会、经济、宗教生活进行栩栩如生的展示的方法在史学领域开始流行.心态史、微观史等新文化史大行其道,对历史解释的讨论也出现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历史哲学在上半叶由黑格尔式的思辨历史哲学转向历史认识论研究。之后 ,自 1 970年开始 ,它又经历了语言学转折。后者的表现便是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兴起。它注重分析历史文本的语言风格这类形式要素中表现的本质内涵 ,也在认识论的层面彻底消解了传统实在论意义上的历史客观性。人们对历史叙述过程诸要素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之后 ,对某一历史主题确立的目的和效果也就有了更有效的解析方法 ,进而为当代历史哲学重新深入历史本体 ,探讨宏大历史叙事与叙述权力创造了条件。当代历史哲学正以 2 0世纪历史认识论的成就为依据 ,在推进历史 /史学观念分析之时 ,也表现出一种重新步入思辨历史哲学领地的倾向。此时 ,具有前瞻性的世界史家也像当代历史哲学家那样 ,注意到了世界历史观念的现实意义。本栏选取的 4篇文章 (另外两篇将以后刊出 )便分别涉及到构成上述倾向的某些特定层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历史哲学在上半叶由黑格尔式的思辨历史哲学转向历史认识论研究。之后 ,自 1 970年开始 ,它又经历了语言学转折。后者的表现便是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兴起。它注重分析历史文本的语言风格这类形式要素中表现的本质内涵 ,也在认识论的层面彻底消解了传统实在论意义上的历史客观性。人们对历史叙述过程诸要素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之后 ,对某一历史主题确立的目的和效果也就有了更有效的解析方法 ,进而为当代历史哲学重新深入历史本体 ,探讨宏大历史叙事与叙述权力创造了条件。当代历史哲学正以 2 0世纪历史认识论的成就为依据 ,在推进历史 /史学观念分析之时 ,也表现出一种重新步入思辨历史哲学领地的倾向。此时 ,具有前瞻性的世界史家也像当代历史哲学家那样 ,注意到了世界历史观念的现实意义。本栏选取的 4篇文章 (另外两篇将以后刊出 )便分别涉及到构成上述倾向的某些特定层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历史哲学在上半叶由黑格尔式的思辨历史哲学转向历史认识论研究。之后。自1970年开始,它又经历了语言学转折。后者的表现便是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兴起。它注重分析历史文本的语言风格这类形式要素中表现的本质内涵。也在认识论的层面彻底消解了传统实在论意义上的历史客观性。人们对历史叙述过程诸要素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之后,对某一历史主题确立的目的和效果也就有了更有效的解析方法。进而为当代历史哲学重新深入历史本体,探讨宏大历史叙事与叙述权力创造了条件。当代历史哲学正以20世纪历史认识论的成就为依据,在推进历史/史学观念分析之时,也表现出一种重新步入思辨历史哲学领地的倾向。此时。具有前瞻性的世界史家也像当代历史哲学家那样,注意到了世界历史观念的现实意义。本栏选取的4篇文章(另外两篇将以后刊出)便分别涉及到构成上述倾向的某些特定层面。  相似文献   

5.
最纯粹的编史学模型是一种普遍的而不仅仅是我们的某些哲学史专著或教科书所依据的哲学史观。其主要特征是:(1) 把方法论理论主要当作一种哲学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活动;(2) 倾向于靠留心伟大哲学家的著作来确认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的中心论题,它仅对为数极少的一些科学家的方法论贡献表示赞许;(3) 倾向于想象每当方法论信念发生变化时,这些变化一定是基于形而上学或认识论方面的居先替换,因而,合理地采纳或放弃某一种方法论主张主要基于哲学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6.
一现存经济学理论的困扰与难题 作为哲学的一个部门或分支,"经济哲学"已受到学术界愈来愈多的关注与重视.然而,何谓经济哲学?在将历史上某种思想观念纳入经济哲学的视野中加以探讨时,首先面临的是"正名"的事情.本文将经济哲学理解为对于人类经济活动以及经济思想观念所做的"哲学探讨".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应当是"经济学"所赖以成立的基础.它要追问的问题其实有两个:(1)历史上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本性究竟如何?(2)经济学理论的主旨与目标究竟如何?故之,经济哲学其实既可以是"经济的哲学",又可以指"经济学的哲学",这正如所谓"历史哲学"既可以是"历史的哲学"(历史的形而上学),又可以是"历史学的哲学"(历史的认识论或"史学理论")一样.对于像经济哲学这样一门部门哲学来说,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哲学反思与对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反思其实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因此说,它既是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反思,同时亦是对于人类经济思想观念(经济学理论)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戴维森的解释主义及其心灵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重视对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研究是欧洲大陆哲学的一个特点。其实,在英美尽管没有出现像德法那样的“席卷各个角落”的解释学“风暴”,但也有对之重视的表现,并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解释理论或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倡导这一理论的都是一些如雷贯耳的大家,如戴维森(D.Davidson)、丹尼特(D.Dennett)等。当然,英美流行的解释主义在解释的对象、旨趣和哲学的性质特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拿戴维森的投射性解释主义来说,首先,尽管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解释、理解如何可能这类问题,但它关心的解释对象不是书籍、绘…  相似文献   

8.
吉尔·德勒泽的“欲望哲学”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其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尼采主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以“五月风暴”失败为标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失敗的反思,其实质是一种反对一切形式的法西斯主义的生活艺术。它对我们的价值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提出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人的欲望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哲学生活观的理论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真正的哲学,无不以其特有的方式凸显出对社会生活的深度追问、历史反思与批判性改造。马克思对生活的探究不是哲学术语的篡造,而是对现实生活本质的哲学审视。这种探究不是静态的感性直观,而是辩证的历史追问;它研究的不是社会生活的显在结构,而是规定并制约着社会生活发生、发展和变迁的深层结构及其内在规律。对生活主体、生活结构、生活的实践规定之本质的科学发现与逻辑展开,构成了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支点。一从本体论层面,立足于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活动,探究生活主体的本质,是支撑马克思哲学生活观的一个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0.
基础主义的批判与当代哲学主题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础主义的批判与传统哲学的困惑从传统哲学的视角看,哲学探索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基础主义”的追求,而对基础主义的批判则意味着对传统哲学的反拨,这种批判又直接导致了哲学主题的不断变化。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首先是一种哲学信念、一种哲学共设,它确信:存在着或者必须存在某种我们在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种基础,并用强有力的理由去支持这种要求。罗蒂总结出基础主义的三个基本前提:第一,任何一个文化都有一个理论基础;第二,这个基…  相似文献   

11.
非形式逻辑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首先是一种寻求更好的大学逻辑教学方式的努力。进而,非形式逻辑学者们逐渐开始触及和探讨越来越多的理论议题,即发展不依赖于形式逻辑的关于论证以及好论证的理解方式。在1998年世界哲学大会上,布莱尔和我阐释了非形式逻辑为哲学所带来的理论后果,其中一点我们称之为“演绎主义的终结”。那时我们并未给出演绎主义的定义,而只是把它等同于麦金泰尔的那个精炼的说法:“任何推理,不是演绎的,就是有缺陷的。”但现在看来,我们在当时就作出“演绎主义的终结”这一论断,显然是有点为时过早了。因为演绎主义似乎至今都还很有生命力,甚至在那些倾向于非形式逻辑的学者那里它也能得到支持:恩尼斯长期以来都辩护演绎主义是一种论证重构策略,格罗尔克更是致力于辩护它是一种论证评价理论。在本文中我将论证,非形式逻辑最好被理解为一种不诉诸于演绎技巧和演绎规范的逻辑研究。当我们意识到演绎和演绎主义已经如何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哲学发展史中,并且牢牢地控制了我们关于逻辑研究的理解,我们就能明白非形式逻辑这一理论努力是多么的困难和重要。我将首先澄清“演绎主义”的意思,然后再分别考察那些赞成和反对演绎主义的论证,最后,我将表明非形式逻辑是从演绎主义中挽救逻辑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12.
虚构主义是在过去20年间涌现出来的一种很有竞争力的反实在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某些领域(如数学、伦理)中的理论言谈所涉及的对象在本体论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这些理论言谈实际上都不是真的;然而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像虚构作品中的言谈一样继续使用下去。本文介绍和讨论了虚构主义的历史和理念,特别强调了这种理论在语言哲学、模态理论、数学哲学、道德哲学、真理理论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促使青年卢卡奇批判现实社会的异化状况,这种批判首先以文学的或美学的形式得到了实现,其成果就是《小说理论》。青年卢卡奇以文学为内容,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形式,以左翼立场为理论意涵,为我们诠释出了这样一幅图景:古希腊的史诗时代是一个具备总体性的时代,但过渡到古希腊戏剧的历史环节后,总体性就被打破了;而以柏拉图主义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则彻底制造了现存世界和理念世界的二元对立;要恢复总体性,必须寄希望于小说。他认为小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现代社会自身保留着呼唤总体性复归的力量,因而小说也承担着恢复总体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正在崛起中的六种西方哲学思潮范燕宁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哲学自身发展状况的影响,西方哲学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一些原有流派继续发展,但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特点。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哲学思潮、流派迅速崛起,其中,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六种。(一)合理主义合理主义又叫合理性哲学,最近十几年来在欧洲大陆和英美国家广泛流行,已成为西方哲学发展演化中的一个新热点。目前西方各国哲学出版物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有进一步发展之趋势,尤其是在德国哲学家中讨论更为热烈。合理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试图扬弃传统理性的产物,也是传统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相互渗透、接近的产物。它起源于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尤其是康德、黑格尔哲学中的传统理性主义的抨击,以及对西方科学技术文明所造成的种种危机的哲学反思。本世纪前50年,“哲学在其形而上学和黑格尔以后的潮流中,正在朝向一种合理性理论的会聚点奔去,”并最初表现出非理性主义的特点。柏格森、胡塞尔、韦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哲学家以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的形式,确定了哲学合理性的界限。60—70年代以后,科学哲学中的新理性主义崛起,波普尔、库恩、拉卡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思想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诗鹏 《现代哲学》2003,2(2):26-30
马克思与后现代都致力于实现从实体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向实践的和关系性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但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历史自我意识则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相对主义形成了一种批判性的对话。后现代性语境下的马克思思想提醒我们反思当代西方思想的人类性价值以及当代精神的过渡性状况。作为马克思核心论阈的社会与社会化的人给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主体间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反省与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于传统文化核心层次的传统哲学的反思,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首先在方法论上进行一些探索。笔者在此提出三点粗浅之见,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仁,不妥之处,欢迎指正。(一) 历史思考、现实思考和未来思考。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黑格尔说:“每一哲学都是  相似文献   

17.
杨寿堪 《哲学动态》2001,1(10):28-31
元哲学的共性与个性 ,即哲学自身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 ,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哲学的本性至关重要。当我们反思半个世纪来我国哲学所走过道路的时候 ,大家都有一个共识 :哲学与政治关系始终没有很好解决 ,不是走向这个极端 ,就是出现另一个偏向。我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就是对元哲学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 ,缺乏真正了解所致。1   哲学 ,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研究两类问题 :一是客体 (自然界、人类社会 ) ;一是主体 (人自身 )。前者是关于世界的存在问题 ,它要解决的是如何认识与改造世界 ;后者是关于人的存在问题 ,它要解决的是如何理解人与…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逻辑预设何以生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现代性逻辑预设是现代性的基础性叙述,它是现代性核心价值观念最具有典型特征的思想规定,也是哲学及各门综合知识所涉及的现代性特征之间的联结点。它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人们去认知现代性时,有着不同的意识层次,如直观、感觉或情感等,而惟有以思想、范畴反思现代性时,才表达了一种日益强烈的历史相对主义意识。因此,现代性逻辑预设又是意义同质化的哲学反思命题,它通过对历史时间与空间的还原,将杂多的人类实践行为特殊样式以抽象思辨的哲学范畴排序及逻辑编目,深刻地反映着现代性历史生成与发展的辩证同一体的本质,同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特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内在蕴含着人本性和科学性的双重品格,而且,二者之间还存在一种紧张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被片面化或抽象化理解的逻辑根据。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性和科学性并不是一种本质主义规定,而仅是作为两条对立的逻辑线索出现的。作为人类历史实际发展的理论反思形态,马克思主义在这种对立所构建的张力中发展,又诉诸于共产主义而扬弃这种对立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才是消灭现存状况的运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