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说,独立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虚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为占有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它结成一种明确的关系而进行的斗争史。在谈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显现”概念时,文章说马克思的意思有两方面;一、要把某物理解成为他物的形态;二、要在他物的形态的自我表现运动中去认识它的意义。文章在叙述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之后接着说,在解释历史状况时,马克思几乎是粗暴地使用了辩证法,马克思思想的全部发展特征是:和单纯的还原批判以及和费尔巴哈的基础相比较,活动和生产的因素却始终是愈来愈占居领先地位。文章说,如果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所完成的是精神的反归自身,那么,马克思的劳动中所完成的则是人的人类生成。马克思力图在劳动与辩证法之间建立起相互对立的关系。黑格尔最终想扬弃对象性,而马克思却要证实这种对象性。马克思利用对象化过程重新解释了黑格尔的扬弃过程。他把劳动视为人的生产力量,把辩证法视作抽象思维的否定活动,并把两者对立起来。文章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思想基础的形成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结束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现在系统地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它的最基本的形式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永远保持着生命活力。马克思的内在发展就是黑格尔的“颠倒”和“翻转”。文章最后说,马克思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尝试是否成功了呢?回答是:按照辩证法的最初问题,颠倒辩证法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辩证法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说来是实现不了的。如果我们试图从生存的范围中去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所提出的问题,并使之再现的话,那么,马克思则走上了相反的道路。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恰恰又把最拘泥于形式的黑格尔的辩证法规定为一种绝对价值。马克思的这种辩证方法最终是起着一种包含在历史内的形而上学的作用。总之,卡尔·马克思的辩证法并没有什么不考虑它作为整体是如何在他的思维中巩固下来而就可以信赖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胡克《政治权力与个人自由》这本论文集中的一篇,在本文中,胡克捏造了一个他自己在林苞会见马克思的荒唐神话,妄图借马克思本人之口来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里最露骨地表现了他姿意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把它变成资产阶级完全可以接受的东西,并以这样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来和列宁主义以及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惯用伎俩。他把马克思说成是一个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说他的“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这种社会主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自由人的社会的发展。”因此,他肯定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联社会根本“不是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苏联的共产主义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他硬说马克思会“认为不可能在俄国那样一个落后国家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除非付出道德上所禁止的代价”,并骇人听闻地蛊惑人们说:在这种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就好比“用人的尸体来施肥,用血的河流来浇灌”,而硬使“沙漠里开满鲜花。”至于中国要采用社会主义制度,则他“预告”:“会比在苏联遭到更糟的失败”。而其所以会导致这种不惜付出“道德上所禁止的代价”来建立社会主义的作法,则是因为马克思“没有详细讲讲”社会主义的“目的”,并认为“感情用事的社会主义可能是无视手段”,但是马克思“忘记了目的”,而马克思的“错误更严重。”最后,胡克终于赤裸裸地以资本主义辨护士的面目出现,竭力吹嘘西欧特别是美国工人有着比社会主义国家工人“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多的自由和政治权力”;并认为当今的“选择不在于要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而在于……决定要更多还是更少的民主机会”,妄图根本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3.
历史哲学的解释贯穿马克思的理论工作,不仅表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也体现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一种在形而上学上要求很高的历史哲学,“对象性类本质的哲学人类学”是其历史哲学总构想的核心资源。在1843-1845年青年黑格尔派论战的语境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历史哲学,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历史哲学构想辩护。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此时尚未完全把经验的-偶然的因素与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因素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之中。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试图在批判的社会哲学形式中确定因果运作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人的类本质得以在经济过程中经验地实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分析彰显了他的历史哲学构想。马克思断然反对“概念的-哲学的发展”与“历史发展”之间的简单同一。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发生史的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著作中一再出现但是界说含糊的一个概念,是马克思曾经设想的、革命后的“无产阶级专政”。人们经常参照20世纪的专政,特别是苏联,去解释这句话。但是,为了理解马克思本人可能抱有的想法,我们一定要到别的地方去找样本。恩格斯曾经宣称:“请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专政。”当然,在这里,同问题有关的,不是历史上的巴黎公社,而是马克思心目中的巴黎公社。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雏型的东西是:(1)普选,(2)人民对政府的批评,(3)宗教自由以  相似文献   

5.
卡尔·马克思通过苦难寻求美德。他以某种社会反抗的方式寻求美德,是其早年生活经历的结果。但是,他对自己犹太人出身的反应决定了他反抗的方向:经济领域。他关于犹太人问题的第一篇论文将犹太人描绘为贪婪的金钱操控者。几年之后他依然在抨击贪婪的金钱操控者,但他的攻击目标已经从犹太人转向资本家。马克思从未否认他早年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文章,但在抨击富人时,他不再将反犹太主义作为一个基本要素。在他关于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以及资本主义概念的最终论述中,犹太人和反犹太主义都不再重要。迄今人们经常重提马克思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早期著述以试图证明恰恰相反的观点,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反犹主义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一、人道主义的理想和观念同人们在迄今为止的阶级社会中所进行的反对剥削和压迫,反对战争和社会灾难,反对个人的畸形和片面发展的斗争同样古老。以往的人道主义理想总是表现在上升的先进的阶级运动中,特别是表现在受剥削的劳动群众中,例如表现在他们的社会观念和乌托邦式的观念中。在有些事情上,人道主义的理想并没有被人们在口头上称作“人道主义”,但确实存在着人道主义理想。但是,只有当马克思借助于社会的和社会理论的体系提出的科学的世界观(它作为经济、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体,包括关于共产主义社  相似文献   

7.
正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图书馆位于德国波恩,是德国境内研究德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的最大的专业图书馆。该图书馆馆藏包括设立在特里尔市卡尔·马克思故居的前研究中心图书馆。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不得不关闭该研究中心之后,该图书馆馆藏中有关卡尔·马克思生活和著作的大量珍贵研究资料在本馆(位于波恩)找到了新的储藏之所。而位于卡尔·马克思出生地特里尔的  相似文献   

8.
张一兵 《学海》2008,19(1):38-44
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发表之后,列宁更加注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全面学习和研究.在1909年到1913年前后,列宁写作和发表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重要文章,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卡尔·马克思>一文.从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列宁在哲学素养方面的很大提高,也能看到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正在现存的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手稿中,约有三分之二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荷兰)。这些手稿在抵达阿姆斯特丹之前,曾流落于西欧各地,并受到各种政治态势的影响。故事要从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自身开始讲起。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生于德国,尔后游历欧洲各地。1850年左右,他们才在英格兰定居。马克思被德国、法国和比利时驱逐后,来到了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的家人在那里有一家纺织工厂。1870年之前,马克思及其家人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作者在意共葛兰西研究院于去年5月下旬举行的“道德和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发表于意共《马克思主义评论》上。这篇译文的二、三部分,有所删节。在本文中,作者以历史唯心论和人性论为指导研究道德问题。并且在道德研究的幌子下疯狂地攻击马克思主义,恶毒地诽谤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在第一部分中,他讨论了道德研究处于“落后”状态的原因,认为这是国为马克思主义给它“规定了某些框框”。他说:当马克思主义者对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考察时,“他们却用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用辩护学说代替批判”。他号召人们“逾越哲学基础本身的局限性”,从“人的理论”出发,从人类固有的矛盾出发研究道德问题。在第二部分中,他讨论了作为道德研究出发点的所谓“人和体系的矛盾”,“内心和外表的矛盾”。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关系的思想,虚构了所谓“道德与经济的矛盾”,认为道德要求人们行善,但是经济使人们在孬夺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权力中,把人看成“竞争者和强大的敌人”。由于这个矛盾,人们都以两面派面目出现,因市形成了“内心与外表的矛盾”。以这些谬论为基础,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认为人们不幸的根源不在于剥削和贫困;另方面,又竭力诬蔑社会主义制度,而且特别攻击“政治委员”制度,说:“政治委员”是同“善良的灵魂”对立的,这种对立“表明道德主义与a利主义的矛盾”;“政治委员”制度使“人们严格地划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集团”;“‘政治委员’代表着从革命家转变为官僚的过程的一个阶段”。他为那些受到人民制裁的敌人伸冤,叫嚷说,这种“历史审判”决不是基督教的“最终审判”,一定会“受到以后历史阶段的修正”。在第三部分中,他更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他说:过去人们把善和真理的胜利寄托于宗教信仰,现在人们把它寄托于未来。但是,未来只是“虚构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本身被剥夺了意义,人们的相互关系表现为绝对的淡漠”。他还咒骂说:“把属于阶级的东西从属于全人类的东西中分割出来,导致宗派主义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官僚式的歪曲”。最后,科西克号召那些反对社会主义的人,用“人道化的实践”、“革命的实践”(实即反革命的复辟活动),在“血和汗之中”实现“属于阶级的东西和属于全人类的东西”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从矛盾辩证法到和谐辩证法 --辩证法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奎良 《现代哲学》2005,2(2):14-24
本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新提法为契机,系统地考察了自黑格尔以来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历史变迁,提出了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辩证法的新概念。和谐辩证法是对矛盾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时代精神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厚的思想积淀,承认对立面的肯定因素、实现对立面的结合和双赢等是和谐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2.
近来在本刊和其他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辩证法原理的文章。这些文章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和可供讨论的见解。就目前涉及的内容看,主要是围绕着矛盾即对立面的统一规律这个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然而可以预期,这个问题进一步地展开,势必联系到辩证法的许多规律和范畴。这也就是说,在我国哲学界开展不够的辩证法科学的研究工作,将会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这门新兴哲学科学的重要内容,是统观全局的根本问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特点、实质及其关系,既是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理论研究的需要,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明确断言:“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黑格尔把思维过程变成独立的主体,并使之成为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相反,马克思却把观念的东西理解为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因此,黑格尔对辩证法的理解和马克思对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上学年伊始,河北某师范学校93级女生王某的20元钱不翼而飞。开始只以为自己放错了地方,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后来确认是被人偷走了。她正在为此事烦恼,风衣又被偷走了。系校保卫人员把女生宿舍封锁起来,也未找到。王某气恨交加,萌生了以牙还牙的“报复”念头。但一转念,偷是中国人最大的耻辱,不能那样干,她控制住丁自己。不料,期中考试时,40元钱又被偷走了。王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  相似文献   

16.
M.馬尔科維奇的《今日的辯证法》一文,是南斯拉夫杂志《我們的主题》一九六三年第九期(辯证法問題专号)的第一篇文章。作者强調指出,辯证法作为普遍的哲学方法,不仅是获得知識的方法,而且是研究和解决人道主义問题、确定人們活动的目的和手段的方法。作者认为当代大多数論述辯证法的著作的“根本缺点”在于:对辯征法范疇缺乏确切的說明,把辯证法原則解釋成絕对的教条,辯证法的論证和运用有很大局限性。而那些反对所謂教条主义的“馬克思主义者”,也极不关心辯证法问題。作者认为,辯证法就是普遍的哲学的方法論、方法、理論、实踐和事物本身的辯证法。作者认为辯证的原則和非辯证的原则在实踐經驗上都有一定根据,辯证法原則不能完全駁倒非辯证的原則。作者在談到自然辯证法时,肯定自然辯证法的存在。但认为自然辯证法和人的辯证法是不可分的。作者在强調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主体和客体密切联系时,否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則,攻击了恩格斯坚持的辯证唯物主义反映論。作者认为,革命就是促进人的解放,辯证法就是促进自然人化,实現人的自然(本性)的革命的方法。作者把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說成是一般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作者认为,进步的最高标准是人的全面解放,在現有历史条件下实現最大限度的人性自由;辯证法就是实現进步的理論和方法。总之,作者力图用資产阶級的人性論、人道主义来曲解辯证法,修正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7.
正小时候,小伙伴们和我,喜欢在夏天的夜晚,抬头数天空中的星星。可是星星怎么也数不完,视线之外的天空还是天空,星星的尽头还是星星。于是,大家一起躺在地上,闭上眼睛,想象浩瀚的星空里隐藏着多少美丽的神话。那时候大家都认为世界非常纯粹,快乐就是快乐,悲伤就是悲伤。春天的花朵,夏天的雨滴,秋天的明月以及冬天的飞雪,四季轮回也是那样分明。  相似文献   

18.
在《肯定的辩证法》一书中,作者从托马斯主义的立场出发,检讨和比较了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关于一些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加以折衷,提出他自己的解决意见。他认为存在是超验的、统一的,存在分化为实存,才出现了多样性,矛盾性;而实存的辩证运动,则是调和矛盾,而复归于统一。他说,我们必须知道自己是什么而且为什么生存着,要认识自己的弱点和伟大之点,为此必须严格地确定我们的命运的终局和把我们引向这个终局的道路;只有这样,精神的飞跃才能达到对永恒的掌握。他说这是新的《实践理性批判》,是普遍的道德。马可在此书中大谈其辩证法。他说有各种各样的辩证法,如上帝的辩证法、人的存在的辩证法、物质存在的辩证法、生物的辩证法……等等。他在很多地方讨论了矛盾和统一、多和一、同和异、分和合等等的问题。他根据神学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方法所作的种种论证,杂采哲学史上各家的学说,折衷调和,毫无新鲜之处;到处充满了诡辩;举具体的事例时则往往很庸俗,例如,他说一个人在生出他的儿子时才成为父亲,所以父亲和儿子在年龄上没有差别…等等。此书本身本无介绍的价值,但我们因为觉得其中讲矛盾问题的地方,其结论实与我国现在的“合二而一”论有共同之处,所以选译了三节,以供读者参考。马可认为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由于内在的矛盾的斗争而永远变化的这种辩证法,使思想无法肯定一个东西因而失去其作用,他说这是痛苦的悲观主义。他也反对巴门尼德的存在不变的观点,因此他主张一种介乎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之间的中庸之道。为此目的,马可把矛盾分为几类。他认为虽然有一类的矛盾中的一方是必然要排斥另一方的(如存在和非存在的矛盾),但其他许多矛盾则不是这样,它们或者总是互相依存,或是彼此共处的。他说,解决矛盾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为了对立面的一方而排除另一方,一种是把双方都维持下来而加以调和;但历史证明,只有后一种态度才是可能的。因此,他认为辩证法的本领就在于研究各种各样的综合,使对立面的冲突变成对立面的综合和调和。他说使得矛盾缓和并最后协调一致的,乃是“纯粹的关系”,关系可以调和一切矛盾。他说,只有矛盾达到调和一致的时候,才保证了肯定性的许多主要因素之间的和谐,所以他把他自己的“辩证法”叫做“肯定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侨居伦敦时完成的,1867年在汉堡用德文出版,它探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其经验典型是英国,其现实关切则主要是德国。饶有意味的是,同时代的热切评论却以俄国最为突出。英国似乎一向有自己应对问题的办法,德国也没有出现《资本论》学说是否适用于德国的疑虑,但俄国理论界关于《资本论》却显示出深深的不安。一方面是对《资本论》的辩证法、剩余价值学说的觉察或格外重视,此类理论评议既不限于俄国,也不源于俄国。另一方面则是就《资本论》学说而思虑俄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这是颇具俄国特色的。而这种特色之意义,其实也不限于当时的俄国。马克思对《资本论》的俄式效应很重视,曾数次提出有针对性的回应,这些回应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均有重要意义。1877年,俄国《祖国纪事》杂志刊出了米海洛夫斯基意在为马克思《资本论》辩护的文章《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针对的是此前茹柯夫斯基对《资本论》的批评文章。但在马克思看来,米海洛夫斯基的理解也有自身的问题,于是马克思当年拟就了后来名为《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的文件,其要点之一是表示不应把《资本论》的学说简单理解为关于一般发展道路的历...  相似文献   

20.
实践辩证法     
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缺点很多,它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基础和本质。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思维对存在、主体对客体、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从本质上理解为实践,它克服自然界和社会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断裂的真正联结点也正是实践。这就是说,自然、社会和思维各自的规律,在哲学的视野里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