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就民主德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克劳斯的最近著作,分析了他的哲学和他对控制論、符号学的见解。作者指出克劳斯在論述控制論和符号学时实际上用来作为基础的思想,同他本来应該依据的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距离。第一节就他在一九五一年举行的两次哲学会議上的报告,分析了他的哲学见解。作者指出他一貫对辯証邏輯不感兴趣,而对于数理邏輯却极为关心。他强調利用数理邏輯把思維符号化的意义,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哲学见解的基本特点是仍然未能克服邏輯实証主义的立場。第二节就他的《形式邏輯入門》一书,批判了他认为形式邏輯及其最高度发展的数理邏輯是辯証邏輯的“前提”、“基础”、“根本”和不承认辯証邏輯的见解,指出他的基本思想与近来在馬克思主义陣营內部日漸抬头的数学主义机械論傾向有密切关系。第三节就他的关于控制論的論文,指出他的见解有夸大控制論的确实有效性的限度的傾向,如在适用于經济学时力图把經济关系表现为控制論系統。文章中又指出他想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建立“人和机器共生的社会学”是受了資产阶級社会学的影响。第四节就他的关于符号学的論文,指出他想在辯証唯物主义之上来建立“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企图与塔尔斯基的见解是一样的。同时他的学科分类的方法也是主覌的、态意的。本文在翻譯中有刪节。  相似文献   

2.
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辯証法的革命的批判的改造乃是一个过程,它的經过与馬克思唯物主义辯証法的形成过程正相符合,詳細知道了这一过程,那末对于馬克思主义科学辯証法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的各个本質方面也就同时了然于心了。在馬克思,对黑格尔辯証法的批判从来不是目的本身。只有当为了解决某种具体的实踐的和理論的任务而依賴于方法問题时,他才注意到达上面来。因此,馬克思的这个手  相似文献   

3.
反对哲学史工作中的修正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它是我們研究各門具体科学的唯一可靠的指南。当然,对于哲学史工作者說来,不但不能例外,而且因为所研究的是哲学史,就更必須时时刻刻地紧紧地依靠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指导。所謂哲学史的方法論,从根本上說,乃是运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研究”哲学史,还是运用辯証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哲学史的問题。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爭的历史;在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綫的对立是非常鮮明的,第三条路綫是沒有的。哲学史的研究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激烈的斗爭场所之一;在哲学史的研究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綫的对立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三条路綫也是沒有的。因此,我們必須把哲学史工作中的两条路线尖銳地对立起来,必須坚持哲学史工作中的唯物主义路綫,捍衛哲学史工作中的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顾尔維奇一直根据他的辯证的超經驗主义观点宣傳資产阶級的社会学。在最近出版的《辯证法与社会学》一书中,他再次鼓吹他的辯证法才是研究社会現象的真正分析方法。这本书共分两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他从哲学史角度指責柏拉图、普罗提諾、康德、費希特、黑格尔、蒲魯东、馬克思以及最近的薩特尔等人,說他們都是形而上学地利用和糟蹋辯证法;在第二部分里,他分析辯证法的几种辯证方法以及如何把辯证法应用于人文科学、特別是社会学的問題。顾尔維奇說,辯证法首先应当破除一切已得的概念,而与經驗結合起来。它不是一种方法或一种現实运动。唯有作为人类現实运动的辯证法与研究这种运动的方法之間的一些关系,才是辯证的,而且必須加以辯证化。他又說,这些关系可以归納为五种,或者說归納为五种辯证化的方法:互相依賴、互相联系、互相轉化、两面性和两极分化。其实,他列举的这些辯证方法并沒有客观地涉及現实运动和反映社会变化,只是主观地想借以宣傳他的把客观現实矛盾归結为概念的互相依賴这一基本观点。一句話,他是想借以調和阶級矛盾,而达到为資本主义社会辯护和反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 現在我們摘譯的是本书第一部分的第八章。在这章里,他对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横加歪曲与誣蔑。他首先大量引证馬克思的早期著作,并說馬克思注意到了社会現实中的七种辯证运动,即各种革命綜合的辯证法、社会現实各层关系的辯证法、社会阶級及其斗爭的辯证法、異化的辯证法、經济矛盾的辯证法、社会現实和經济現实之間的辯证法、以及历史运动的辯证法。接着,他說,馬克思的辯证法有三个收获:一、提出辯证現实主义而反对教条主义;二、认識到社会中、历史上和人身上的現实运动的辯证法;三、发現了現实辯证运动中的各种可能的动向。最后,顾尔維奇得出結論說,由于馬克思沒有充分区別各种辯证法,并且又过分强調历史辯证法,因而馬克思的辯证法犯了三个“錯誤”:一、沒有研究現实运动的辯证法和用以研究它們的辯证方法之間的关系;二、把辯证法看成是上升的辯证法;三、把辯证法当作卫道的辯证法。因此,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依然表現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教条主义以及最終目的論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符号学,这門介于語言与数学之間并跟邏輯学和认識論密切有关的具体科学,过去一直是資产阶級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专門研究领域。随着控制論和信息論的发生、发展和它們在工程技术中的实际应用,符号学作为一門具体科学起了巨大的作用。现代修正主义者企图用符号学来“补充”馬克思主义哲学,用符号学的具体科学內容来代替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用資产阶級学者过去在符号学中散布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来偷換唯物主义和辯証法。克劳斯和賽格特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篇文章在“建立一种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幌子下,把作为具体科学的符号学抬高为馬克思主义哲学,販卖資产阶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全文共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抄袭莫里斯的观点,討論思維反映的对象、語言符号、思維反映和使用符号的人这四个因素所組合成的各种二項关系,将符号学分为研究符号和符号的关系的邏輯語法、研究符号和反映的关系的邏輯語义学、研究符号和对象的关系的信号学与研究人和他所使用的語言的关系的语用学四个分支。作者把符号学定义为关于“語言符号及共相互之間的关系、語言符号与思維、客观实在和人的关系的一般理論”,把符号学当作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說什么“我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符号学为认識論的一个分支”。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討論了語义层理論,尤其是它的这样一条原理:一个表达式决不能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語义层。他們把这条原理当作哲学原理,說它“无非是一般唯物主义反映論原則的精确化”,并責备馬克思主义哲学家,說“在馬克思主义认識論中各层語言的区分还决不是众所周知的”。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討論了符号学的应用,把符号学当作“一种一般的学术批評理論”,否认馬克思列宁主义是学术批評的准則。作者认为“学术批評确实跟社会状态无关”,可以不联系社会的經济和政治状况,不要阶級分析,而只限于作語法方面的和語义方面的批評。而所謂“語法批評”, 仅仅涉及一种学术理論的“內部結构”,“針对不能允許的語句构成、語詞在語句中的錯誤摆法和語法上的毫无意义”。所謂“語义学批評”,仅仅涉及“語詞、語句等等与它們所表示的东西的关系”,批評“它們沒有妥帖地再现它們所涉及的事态”。作者抄袭資产阶級語义哲学家的观点,把学术批評局限于語言方面,并为这种唯心主义的“內在批評”作辯解,說什么“关于內在批評,常常有一种很不正确的謠传,說它謀求脫离社会批評的科学研究,过象牙之塔中的学术生涯。这种責难是不公平的”。作者还从莫里斯那里剽窃了語用学批評,企图把它塞到历史唯物主义中,說什么“語用学批評是責难一种学术領域的命題或理論滥用詞汇、不熟悉生活、脫离具体社会需要,等等”,是“有哲学的党性范畴的领域,主管語用学的批評領域的哲学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篇以新实証主义代替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奇文。修正主义者贊赏它,例如米丁在談到达篇文章时說,“克劳斯和賽格特在唯物主义地解释符号学方面作了有意义的尝試”,他們的“論文中所包含的論点是很有意义的”(“馬克思主义认識論与符号和意义問題”,載苏联《哲学問題》1963年第6期)。进步的哲学家反对它,例如岩崎允胤(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批評这种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任意的、主观的,反映了“一种数学主义符号論偏向”(“符号邏輯·控制論·符号学”,載日本《唯物論研究》1964年夏季号)。  相似文献   

6.
杰出的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格奥尔基·瓦連廷諾維奇·普列汉諾夫是捍衛辯証唯物主义的英勇的战士。在他的理論著作中鮮明地表現了馬克思把哲学和社会科学建筑在嶄新的辯証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天才,并且着重指出,“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出現乃是人类思想史上真正的革命、最偉大的革命”。但是普列汉諾夫不仅限于出色地傳播和保衛馬克思的辯証法。他把唯物主义辯証法运用到  相似文献   

7.
素质与能力     
在心理学領域中,辯証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机械唯物主义始終进行着不調和的斗爭,这是阶級斗爭在意識形态中的反映。在能力問題上,也有着两种对立的学說。資产阶級的心理学家們无恥地宣揚着遺传(素貭)决定論与环境决定論,前者把先天的素貭神秘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瓦伦斯为悼念梅劳-庞蒂逝世而作的。作者为梅劳-庞蒂吹噓道,“梅劳-庞蒂的思想,和通常发表的恰成对照,绝不合有什么从头开始的暗中摸索,絕不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来和某种先前的理智上的定論作斗爭”。作者认为,虽然胡塞尔在《行为結构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黑格尔在《知觉现象学》中“成为中心”,但是,梅劳-庞蒂不論是对胡塞尔或对黑格尔,“都毫不动搖地保持着自己的立場”。作者詳細地說明了梅劳-庞蒂怎样从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出发,而又离开他們,达到自己的带有經驗主义色彩的主覌唯心主义結局:“整个的存在物都是生根于知觉之中,以知觉当作它的泉源和出发点”。瓦伦斯說,梅劳-庞蒂所談的乃是“一个人性問題,正是这种人性創造了这个唯一可能的世界。人是唯一能够揭示一些东西的存在物,而一切揭示——这个世界只有通过这种揭示才得以出现——乃是来源于我們和事物的实际共存状态”。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为梅劳-庞蒂的主覌唯心主义作了許多吹捧和宣揚之后,紧接着就竭力歪曲和攻击馬克思主义哲学。瓦伦斯一方面强調“梅劳-庞蒂和馬克思取得一致的一些論点”,胡說什么“象馬克思一样,梅劳-庞蒂在实在的各个平面上都闡明了并且强調了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发展并确立起来的那些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辯証結构”,认为“人与人之間的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在以征服自然为目的的工作之中”,企图以存在主义曲解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瓦伦斯則大力发揮梅劳-庞蒂反对馬克思主义的論点,誣蔑馬克思主义是“荒謬的”,說馬克思指望人民群众自觉地創造自己的历史而达到无阶級的社会“这种希望是会落空的”。  相似文献   

9.
斯宾諾莎(1632—1677)是十七世紀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足欧洲資产阶級上升时期的思想表現。帝国主义时代的反动資产阶級哲学史家往往按照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釋斯宾諾莎的哲学,把斯宾諾莎歪曲成为唯心主义者和“有科学根据的”宗教家,这是根本不符合史实的。只有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才对斯宾諾莎的哲学作了  相似文献   

10.
K.馬克思的“資本諭”是一部对資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發生、發展和灭亡規律提供了深刻的經挤分析的天才著作。“資本論”同时又是一部馬克思最偉大的哲学著作。在“資本論”中,除了具体地分析資本主义經济規律的發展,並全面地發展了馬克思的“邏車科学”——認識世界和社会發展的理論。B.И.列宁在表述“資本諭”的哲学意义时写道:“虽鴕馬克思没有遺留下‘邏輯’(大写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諭’的邏輯,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邏輯來解决当前的問題,在‘資本論’中,邏輯、辯証法和唯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一文中指出,馬克思的学說“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經过战斗”。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同各种各样的机会主义思潮作斗爭的历史。馬克思主义是在斗爭中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德国,正处在資产阶級民主革命的前夜,为了动員无产阶級和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即将到来的民主革命,首先必須把革命的理論带到工人运动中去,使之与工人运动結合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无产阶級的革命政党。但是,当时不仅在法国和英国,而且在德国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派別和思潮,而“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当时有着广泛影响的派別和思潮之一,直到  相似文献   

12.
全民国家     
这篇文章,发表在英国共产党理論杂志《今日馬克思主义》今年三月号上,美国共产党理論杂志《政治月刊》今年四月号全文轉載。作者杰克·柯汉(Jack Cohen)在这篇文章中重复了赫魯曉夫修正主义集团关于“全民国家”的一些濫調,竭力为修正主义的謬論辯护,幷且歪曲我們党在这个問題上的論点,指名攻击我們党。作者认为:阶級斗爭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經“不起作用”,当馬克思和列宁談到資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时期时,他們所說的共产主义“指的是以其第一、低級阶段开始的共产主义,即社会主义”。作者武断地說:“中国同志强調国家的‘阶級性’,意思是要特別强調它的强制性”,并且断言我們党“沒有看到”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在这个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建設时期的期間会发生“辯证的转化”。作者还把我們党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毫无例外地存在着阶級和阶級斗爭的正确論断,曲解为“阶級斗爭随着社会主义的进展而尖銳化”的說法;幷且牵强附会地說,这个思想“是从斯大林那里拿来的”,但是“早在三十年代末期斯大林本人也抛弃了”。接着,作者否认苏联产生新資产阶級分子的可能性和事实,理由是,在苏联,“‘产生’資本主义分子的社会基础的小所有制,事实上已經消失了。”作者还硬說我們党“把全民国家的概念当作主张‘超阶級国家’来攻击”,“把两个不同的观念学究式地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一) 大家知道,黑格尔在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表述了唯心主义辯証法的基本規律,并把唯心主义辯証法同传統的形而上学邏輯及其規律对立起来。形而上学的思維方法,無論就形式或內容来說,都毫不能使黑格尔滿意,因他认为發展的內部源泉是矛盾,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如果不持这种辯証的發展观,就無法說明任何精神事实。按照黑格尔的意見,旧邏輯之所以遭到蔑視,正是因为它把發展原則、“差别底內在的發生”、客观邏輯从自己的研究对象中排除了出去;客观邏輯的內部矛盾导致新的、較高級的东西代替旧  相似文献   

14.
“日益巧妙地伪造馬克思主义,日益巧妙地把各种反唯物主义的学說装扮成馬克思主义,这就是現代修正主义在政治經济学上、策略問题上和一般哲学(认識論和社会学)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列宁的这段話,一针見血地指明了瘋狂地进攻馬克思主义的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者所慣用的手法。在哲学上,老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之流追随在资产阶级哲学教授的屁股后面,主張“回到康德去”,主張把馬克思主义和康德主义結合起来,用康德主义来“补充”馬克思主义。俄国的修正主义者波格丹诺夫之流則主張把馬克思主义和馬赫主义結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和宗教結合起来,用馬赫主义来“补充”馬克思  相似文献   

15.
这是加罗第最近在克雷蒙-惠朗大学的一篇报告。加罗第近几年来把黑格尔哲学的遺产的价值捧得很高,他指責斯大林所犯的“哲学錯誤”之一,就是拋弃了黑格尔的遺产。1962年,他发表四百多頁的一本著作《上帝已經死了》,对黑格尔哲学作出了他自己的分析。在这里譯出的这篇文章中,他所分析的黑格尔邏輯学中的“矛盾”和“总体”的問题,就是“二”和“一”的問題。加罗第說,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以总体为中心范畴,这个体系始于絕对的总体,又以絕对的总体告終,所以是思辨的、唯心主义的,是一种神学的世界观。至于以矛盾为中心范畴的黑格尔的方法,則只要把它唯物主义地顛倒过来,就具有科学价值,因为这是經现代各门科学发展的成果所証明的辯証法。加罗第用了物理学、生物学和美学上的一些例子,駁斥了黑格尔的带有神学性质的总体概念,认为矛盾不是总体的环节,反之,总体乃是矛盾的环节。他主张对正在产生的总体而言,矛盾是第一性的,但他认为用辯証法的矛盾处理問題的目的,在于找到具体生动的和諧,这也就是辯証法的最大的优越性。加罗第借口冲破“教条主义”,借口反对辯証唯物主义給科学研究规定各种“清规戒律”,号召不怕不断地对科学結論作最根本的修正,却不肯定辯証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的永远普遍有效的真理。他把相对說成是絕对的,而排斥了相对之中的絕对的东西。同时他强調辯証法是自由的內在规律和創造的內在规律。这种創造的自由,就是通过对事物之間的矛盾的处理而求得一个新的协調的总体。所以,加罗第在本文中所鼓吹的,实质上乃是主观主义和詭辯論,是矛盾調和論。  相似文献   

16.
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和全面地分析了資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指出由于这个社会所固有的阶級对抗的发展和尖銳化,因此資本主义社会将被革命所推翻以及无产阶級专政取得胜利和共产主义取得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他們揭示出工人阶級的世界历史作用,論証了革命无产阶級和劳动人民中的非无产者阶层为革命的胜利而相互合作的必要性。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級阶級斗爭的最高形式。它是政治改造、社会改造和經济改造的  相似文献   

17.
廿世紀五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馬克思列宁主义的發展也达到了新的高峰,1967年11月莫斯科会議所通过的十二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議宣言是它的主要标志。在这个新的时期,毛澤东同志創造性地运用了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并吸取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經驗,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設的实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1957年6月所發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对于馬克思主义辯証法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献。我們知道:辯証法是馬克思主义的灵魂,而矛盾的規律——对立統一的規律,又是辯証法的核心。毛澤东同志指导中国革命,不論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論是革命时期和建設时期,自始至終都是把馬克思主义辯証法,作为規定党的綱領、路綫、方針、政策以至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灵魂。同时,毛澤东同志在运用辯証法时,又总是紧紧地抓住矛盾的規律——对立统一的規律这一核心。毛澤东同志經常提醒我們注意列宁关于辯証法的两段名言: “可以把辯証法簡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統一的学說。这样就会抓住辯証法的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刊載于日本共产党中央理論政治杂志《前卫》今年五月、六月、七月三期上,全文約有五万多字,共分以下十一节:第一,“薩特尔的复数的‘面孔’和围繞着他的‘面孔’的状况”;第二,“存在主义哲学基本性质的素描”;第三,“‘选择’和‘自由’的虛像”;第四,“与反馬克思主义接触之点”;第五,“抽象的‘异化論’的危险的迷途”,第六,“对辯证法的‘干与’”;第七,“关于‘自然辯证法’”;第八,“关于历史辯证法即历史唯物論”;第九,“这是‘馬克思的方法’嗎”;第十,“对‘辯证法’的空虛的尝試的根源”;第十一,“亚当·沙夫的論点”。本文力图全面批判薩特尔的哲学,指出薩特尔虽說承认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們时代的哲学”,但在对自然辯证法和唯物辯证法以及历史唯物論的理解上,原則上是同馬克思主义相对抗的。薩特尔想“补充”馬克思主义的“空白”的企图,本质上也不外是想根据存在主义的理解和歪曲来篡改馬克思列宁主义。他的立脚点仍然是主观唯心論。他的哲学虽然具有存在主义哲学的“畸形”的性质,但是沒有打破存在主义哲学的“原型”。本文前五节着重批判薩特尔的“原型”的存在主义哲学。第一节考察了他二十年来时而“接近”馬克思主义、时而“批判”馬克思主义的經过;指出他每过数年便来一次轉变和动搖,令人很难捉摸他的真正“面孔”。第二节論述了由克尔凱郭尔开始,經过雅斯貝尔斯、海德格尔到薩特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指出存在主义哲学不像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在世界观和方法論的整个領域具有一个統一的体系。它虽然以对于人的資产阶級的抽象的观点和个人主义的基本思想为自己的本质,但却有无神論的存在主义和基督教的存在主义两种。它不仅是与唯物論无关的哲学,与唯物論相对抗的哲学,而且它还具有政治的反动性。克尔凱郭尔就公然发表过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見解,他的思想到了雅斯贝尔斯便直接同反馬克思主义思想結合起来。海德格尔耕耘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土壤,这是众所周知的。薩特尔虽然不能与他們等同,但他的基本哲学見解也具有作为存在主义的本质的共同点。总之,存在主义是由資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时代的資产阶級个人主义的哲学,它的根子是主观唯心論。第三节分析了薩特尔的“选择”和“自由”的槪念,指出薩特尔和其他存在主义者一样,强調“个体”。薩特尔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的选择就是創造,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不受任何束縛的意志的行为,就是不遵从任何历史規律的行为,即“計划”(projet);“自由”是超越所有道德行为的东西;只要是个人“自由”所决定即选择的行为,哪怕是杀人行为、法西斯主义,都可以被肯定为眞理。作者批評說:存在主义的自我决定即选择論,与其說是反道德的,还不如說是对于狼的邏輯的肯定;它的“自由”,是应該加以唾弃的小資产阶級的抽象的“自由”,馬克思列宁主义者絕对不能肯定这样的“自由”。第四节考察了薩特尔的“自由”、“选择”的观念在日本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薩特尔把个体的“选择”、“自由”的观念絕对化了的观点,已經迷惑日本資产阶級社会的一部分小資产阶級知識分子,使他們产生这样的錯觉:似乎在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垄断資本統治的条件下,人們即使处在无权的状况下,也能获得“自由”。薩特尔的“自由”、“选择”論,因为对任何“选择”都加以正当化,所以又給了一些“轉向者”(变节分子)以精神上的安慰,使他們把“轉向”(变节)的責任推到“自由意志”上。第五节分析了薩特尔的“异化”槪念,指出薩特尔的“异化”槪念是专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自己的对他关系中的。換言之,就是当自己成为他人的客体,被他人凝視着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是被“异化”了。作者认为,这样的“异化”槪念即使能够成立,也只能在观念的邏輯上成立,而决不是表現現实矛盾和异化的槪念。因此,薩特尔的“异化”論是与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相对立的。馬克思的异化槪念是說明資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下的劳动者的状况的,它本身就是反对資产阶級的一种号召,而薩特尔的“异化”論不仅对工人阶級沒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还有反对社会主义的作用。他把反对人民民主和反对資本主义都看作是摆脫“异化”的行为,同样加以正当化和美化。由于这种观点,他甚至把一九五七年波茲南事件的反社会主义現象也看作是进步。由第六节到第十节着重批判了薩特尔的“畸形”的即修正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第六节分析了薩特尔“干与”辯证法的目的,指出薩特尔企图以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資格来“补充”馬克思主义的“空白”,具体地說,就是企图用存在主义来构成他认为馬克思主义所“缺少”的“历史的人学”,幷且把它塞进馬克思主义里,也就是企图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篡改和修正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再以此来构成“辯证理性批判”。因此,薩特尔的承认馬克思主义,也只是为了把它当作一个修正的对象来承认的。作者认为,对于薩特尔的干与辯证法,必須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第七节在論述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中,批判了薩特尔的辯证法,指出薩特尔所說的“辯证法”旣不是思維的辯证法,也不是客观的辯证法,而不过是一种“理解”而已。所以,他旣拒絕客观的辯证法,也否定客观的自然。他极力攻击恩格斯的“自然辯证法”,原因即在于此。他說自然辯证法是把“自然拟人化”,是“硬把辯证法适用于自然界”,是“形而上学的假說”,是“独断的辯证法”。他对自然辯证法采取否定的态度,而对历史辯证法却采取“承认”的态度。但是“承认”历史辯证法,也是因为他认为在历史中有个体的“总体化”作用,才予以承认的,而幷不是眞正肯定馬克思主义的历史辯证法即历史唯物論。第八节在論述了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論之后,具体地分析了薩特尔所“承认”的历史辯证法,指出他所“承认”的历史辯证法是与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关的,不过是他用主观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概念对历史唯物論加以歪曲以后泡制出来的一种东西而已。第九节批判了薩特尔所說的“溯行的方法”。薩特尔以为从个体的欲望、实践即“計划”开始分析,就如同馬克思从商品开始分析那样,可以闡明整个历史的辯证法。他认为这就是馬克思的方法,尤其是《政治經济学》和《資本論》的方法。作者批判說,薩特尔根本不应該把个体的实践即“計划”看作与馬克思的商品具有同样的地位。因为馬克思的商品不是一个超历史的范疇,而薩特尔的个体的实践即“計划”却是一个超历史的范疇,它沒有任何时代性。第十节批判了薩特尔的“被构成的辯证法”的图式,指出他的辯证法是与历史辯证法即历史唯物論相对抗的,是与数千年来貫串在历史中的客观規律背道而馳的,他的辯证法不外是存在主义对馬克思主义的修正。从个体的实践即“計划”出发的薩特尔的辯证法,根本就不是表現历史辯证法的东西。最后的第十一节批判了亚当·沙夫关于薩特尔的存在主义的見解,指出沙夫贊揚薩特尔提出了問題幷且把存在主义与馬克思主义的“不同意見的中心点”归結为“人的問題”这两点,是錯誤的。作者认为,这等于沙夫接受了薩特尔关于所謂“馬克思主义的空白”的說法;沙夫的这种錯誤态度完全出于他的抽象的人观、抽象的人生观。以下摘譯的是作者着重批判薩特尔想“补充”馬克思主义的“空白”和曲解自然辯证法与历史唯物論的第六、七、八等三节。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錄’(一般簡称“哲学史”)是一部重要的古典哲学著作。这書的德文原本共三厚册,譯成中文分为四册,將陸續由三联書店出版鈺挥性谛轮袊奶跫虏拍芄惶嵩缫约宓牧α糠g出來涞谝痪斫浌芫玫尼d釀在最近才得以出版。(这書的英文譯本出版于1892—1895年,俄文譯本出版于1932—1936年。)这書中文譯本的出版对于我們从哲学史的角度去了解辯証唯物主义是有帮助的,对于我們从辯証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批判和研究哲学史也是有帮助的。馬克思列宁主义的奠基人很重视此書,馬克思在他最早的著作博士“論文”的簡短序言中,一开头就肯定地说,黑格尔的哲学生有着驚人的、宏伟的计划,最初一般地奠定了哲学史的基礎。(当然馬克思也立即指出由于黑格尔偏  相似文献   

20.
几点原則上的意見我們研究十八世紀的唯物主义时应該考虑几个原則。誠然,这种研究將在保衛我們的民族遺产中和列宁所指出的事实中得到証明。“馬克思、恩格斯……出現在哲学舞台上,正是当唯物主义一般地在前进知識阶層中間、特別在工人阶級圈子中間已經估統治地位的时候。……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关心小贩們在几十种出版物中所叫卖的唯物主义的初步真理,他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不讓这些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