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书架     
新书架《周易折中》由清康熙皇帝御纂,大学士李光地总裁的《周易折中》,虽称以朱熹《本义》为主,《程传》次之,但广采汉、晋、唐、宋、元、明共218家易学名著之精华,是一部集历代象数易与义理易之大成的易学巨著。该书经刘大钧教授精心校点整理,由四川巴蜀书社于...  相似文献   

2.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刘蕙孙(一)《易》的卦序次第,古代《连山》、《归藏》、《周易》等三“易”文献无征,无可叙述,今言《易》序惟《周易》卦序及宋先天图卦序两种,先天图卦序完全是符号自然变化,简明易解,不论。《周易》卦序,则是两千年一个勘不...  相似文献   

3.
李光地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人物,更是闽学界一位成绩卓著的学者。他为官清勤自历,治学严谨精微,为时雅望。作为一代鸿儒,李光地不仅精通孔孟之学,而且广涉经史。在《易》学领域,李光地是继朱熹之后的又一位思想深邃的专家。他撰有《周易通论》、《周易观象》、《周易观象大指》、《易义前选》、《周易折中》等书。数十年中,他既潜心研讨作为“正传”之《易》学,又审慎地发掘作为“别传”的《易》学之秘义。李光地在《易》学中的创获颇多,本文拟就其《周易折中》及《周易参同契注》略加考析。  相似文献   

4.
宋人治《易》,著作丰富,尤注意“图”“书”的发挥和运用。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是宋人附会并发挥前人注《易》之图而来。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绵延七、八百年之久,《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相似文献   

5.
“河图洛书”与汉字起源李立新《周易》为五经之首、三玄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典籍。它“致广大而尽精微”,包罗万象,涵括万事万理,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而《周易》正是从“河图洛书”传承、演化而来的。《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  相似文献   

6.
由马承源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一书,载有“《周易》图版”和濮茅左先生对“《周易》图版”的“释文考释”和附录一:“竹书《周易》、帛书《周易》、今本《周易》文字比较表”以及附录二:“关于符号的说明”(马承源),读后深受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当然不一定成熟,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我认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并不是《周易》,而很可能是《连山易》。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简称为“上博战国竹书《易》”。上博战国竹书《易》存简共58枚(…  相似文献   

7.
胡煦易学的河图洛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煦是清初著名易学家,治易兼采汉宋,融合象数与义理,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胡煦认为《周易》为传道之书,阐述天人合一之旨,而欲明周易所传之道,必须从研究河图、洛书开始。他认为河图、洛书同为伏羲画卦之资,反对以洛书为作《范》之具的观点。关于河图、洛书的关系,胡煦提出“河图合而洛书分,河图先天洛书后天”,“图为先天是流行之气,书为后天是对待之形”,批评先天对待后天流行的观点。基于河图先天的看法,胡煦提出“先天河图无拆法”,批评拆补之说,提出羲图文卦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周易辨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襄公九年记载“姜曰:‘亡,是以《周易》曰:隋,元亨利贞……”;昭公七年记载“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可见《周易》之名在周代甚或更早便已经存在了。《周礼·春官》有云:“太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汉郑玄在其《易赞》中便断定:“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之影响极深,故而后人皆认为《周易》乃周朝之《易》。对此,笔者谈点个人看法。一、“周”之辨对于“周”、“易”之…  相似文献   

9.
经国家教委许可,“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刘大钧同志任中心主任。“中心”下设《周易研究》学刊编辑部,《周易》经传研究室及《易》学史研究室,它是我国唯一易学专职研究中心机构。除对《周易》经传、易学史及《易》学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外,还注重以现代知识体系为武器,对《周易》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渠  相似文献   

10.
《周易》起源于“占月术”—兼论《易》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起源于“占月术”—兼论《易》的文化背景张文《周易》,或单称《易》,传为上古卜筮书,其基本特征是八卦。关于它的起源问题,学界历来争论不休。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八卦的起源及作《易》的文化背景问题提些新的看法。不妥之处,乞教于方家。一、周易解...  相似文献   

11.
一、参同契注《经典释文·周易音义》释“易”字曰:“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按:虞翻释“易”字首见于《参同契》,可知其注《参同契》要早于注《周易》。且虞氏注《周易》,多受《参同  相似文献   

12.
图数浅议     
图数浅议赵春杰有关河图的记载,最早见于我国古籍《书经》和《周易》。《书经·顾命》载有“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碗谈,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周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但是在宋代以前,河图只有其名,不见其图。直到...  相似文献   

13.
<正> 中道思想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表述这一思想的概念有“中”、“中正”、“中行”、“中和”、“中庸”和“中道”等。论证这一思想的言论几乎遍于各经,但应当首推《周易》。“《易》尚中和”(惠栋:《易例上》),“《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钱基博:《四书解题及其读法》)《周易》的中道思想是显然而且系统的。本文拟于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周易》中的这一思想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楚地出土的多种易类文献来看,《周易》一书在形成与起源之初表现出了种种样态。至少形成了三种使用周易的方式,即“只用易卦”的方式、“实用筮书”的方式以及“经典文本”的方式。在《周易》经典文本的定型过程中,《周易》文本早期形态在占筮内容、文献编撰、易类体例以及卜筮关系等诸多方面得以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15.
范谔昌曾从李处约受易学,传陈抟《周易》象学,为陈抟易学南支重要传人。其后学有刘牧、黄晞、陈纯臣等。范谔昌《易》著作有《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周易证义疏》等。其易学引入了汉易纳甲、纳音之法和道教"五子归庚"之说,较陈抟更进一步。其《易证坠简》在校勘《周易》经传方面有一定成就,而辨《系辞》命名及《易传》周、孔述作次序,开后世怀疑《易传》非孔子所作之风。《周易证义疏》一书则可能是在《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的基础上阐发河图、洛书象数之说的义疏体著作。  相似文献   

16.
《周易》情感思维初探傅云龙,柴尚金《周易》是中国古代宇宙代数学,历史上的各种学问皆“援易以为说”。它无疑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宗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着重大影响。《周易》是中国哲学思维之滥觞,它提供的深刻哲理和思维方式,至今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  相似文献   

17.
《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图张今之《周易研究》和《气功》杂志,均有文说“阴阳鱼”之图形,先见于南宋张行成《翼玄》一书。今见之《翼玄》书中确有此图,引者是为有据(见图一)。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后刊刻张行成之书中附有此图,就说它一定出于南宋时代,而是...  相似文献   

18.
阐发汉《易》之大蕴──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张善文《周易》哲学,原本象数,发为义理。纵览中国《易》学发展史,治《易》派别虽纷然多歧,但起主导作用的无非是“象数学”与“义理学”这两人派系。用最简中的话概括之,象数学,是研究《周易》卦象爻象及阴阳奇偶...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大队齐家村出土的西周甲骨刻辞中,有些内容与《周易》有关。(H3[2]·1)是一版龟腹甲,上端刻有“思即于休命”、“思即于永冬(终)”。“休命”与“永终”相当于《易》学中的“两仪”,二者相合,就是见于《礼记·曲礼》中的“假尔泰龟有常”。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同于《周易·讼》九四和九二。(T1[4]·1)是一块牛胛骨,上有一行刻辞,命辞占卜“有言”与“毋有言”,“有言”屡见于《周易》卦爻辞,都取象于坎卦。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近于《周易·讼》初六和六三。  相似文献   

20.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论《周易》“天人合一”观中“天”与“人”的结合点刘金明“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周易》的宇宙模式则是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最早的表现形式。学术界对《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多有论述,但却没有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