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爱的诗歌     
我们有一首赞美诗,题目叫“爱的诗歌”,第一句歌词是:“爱从上帝而来,爱本就是上帝。”我想就用这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 基督教的精髓就是一个“爱”字,爱神爱人。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位姊妹的事,她是1987年在  相似文献   

2.
尼采在他的自传《看啊,这个人!》中说,“如果有哪个心理学家说出了我所未说过的话,那么这或许是一位细心的读者的第一灵感。这位读者是和我有缘的,他以大哲学家们读贺拉斯(Horace)的方法精通了我的著作。”如果尼采真的是这么一位独一无二的心理学家,至少在他说出这句话的1888年,  相似文献   

3.
现代:上帝怎么了?──“基督教与西方文学”之四刘光耀西方现代文学也许应是从尼采那篇有名的寓言开始的:一个疯子大白天打着灯笼叫道:“我要找上帝”!“上帝已经死了”。上帝是被杀死的。杀死上帝的就是“我们”自己,是将上帝奉为唯一至上神的基督教、基督徒!基督...  相似文献   

4.
在其1943年一篇题为“尼采的话‘上帝死了”’的文章结尾处,海德格尔说道:宣称上帝之死的“疯子正是大声叫喊着‘上帝’而寻找上帝的人。在这里,可能真的是一位思想者发自心底的叫喊?而我们思想的耳朵呢?……除非我们开始思想,否则就听不到这种叫喊。只有当我们已经体会到,干百年来被人们颂扬不绝的理性乃是思想最顽固的敌人,思想才能启程”(海德格尔,1975-,v:267)。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无神论》2006,(2):58-58
本报综合消息据11月19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消息,美元上“我们信仰上帝”(InGod We Trust)这句格言存在了50年,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可是美国无神论者迈克尔·纽道却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并致力于将这句话从美钞上去除。他为此一直打官司,最近一次败诉后,他的案子将上交到美国最高法庭来审理。美国国会于1864年首次批准在两分的硬币上提到“上帝”,1954年,国会批准在美国效忠宣誓中加入“在上帝庇佑下”字眼,一年以后,国会要求在所有的美元上印上“我们信仰上帝”。于是每张钞票的背面,在白宫图案的上方,都印上了“In GodWe Trust”这句话…  相似文献   

6.
尼采通常被视为是无神论事业的哲学捍卫者,但是通过对尼采《快乐的科学》中"疯子"及其在市场中的表现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疯子"并不是尼采的代言人,而是对尼采学说的极具诱惑力的歪曲。"疯子"没有把"上帝死了"作为探索自我肯定的非关系性基础的机会,他宁愿背负杀死上帝的终极之罪,也不愿思索与上帝无关且不受罪玷污的生存可能性。因此"疯子"所宣称的"我们已经杀死上帝"的信念伪造了一种后有神论生存,但实际上,晚期现代西方人并没有做好接受彻底无神论的准备。对于尼采来说,"上帝死了"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个黄昏时期的开端,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变得越来越非理性和不可思议,但又不可动摇,不是因为人的选择或过失,而是因为一个濒临衰竭的文化融合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王齐 《世界哲学》2012,(2):23-31,161
本文以互读的方法试图揭示克尔凯郭尔与尼采面对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克尔凯郭尔坚持生存者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尼采认为上帝的"全知全能"性正是上帝要被杀死的原因;克尔凯郭尔极力张扬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而尼采则批判基督教人本主义的虚妄性和奴隶本性。尼采认为,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上帝正是形而上学式思想的残余,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基督教哲学";是尼采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真正使哲学的关注点落实到了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谢炳国 《天风》2005,(11):14-15
经文:犹20-21犹大书20至21节:“亲爱的弟兄啊,你们却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这两节经文里他提到了四句劝勉的话。这四句话是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要做到的。  相似文献   

9.
李秦成 《天风》2006,(23):8-11
和约伯试炼中极度的痛苦相比,我们在患难试炼中所受的一点点苦楚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忍耐到底?约伯遭遇的试炼给我们信心的鼓舞。经文:伯1:8从圣经《约伯记》中我们知道,约伯在上帝面前是义人、完全人,这并不是他自认为义,而是上帝认他为义。耶和华问撒但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伯1:8)这句话充分证明上帝对约伯的义行给予了充分肯定。约伯之所以能在上帝面前成为完全人,是和他平时的不断努力追求分不开的。在约伯身上有很多闪光点,给我们留  相似文献   

10.
列维纳斯指出,上帝是一个道德行动,而不是抽象的宗教事件.在“上帝死了”之后要想保持上帝信仰,我们必须从伦理的维度对上帝进行重新阐释.列维纳斯从现象学的维度描述了人类的宗教经验,这种经验结构是一种伦理结构.上帝信仰并不是偶像崇拜,也不是神秘的个人体验,而是人与人伦理关系的最初结构,这种结构导向最高的善;爱上帝在根本上是爱邻人.  相似文献   

11.
我对尼采的探讨集中在他思想的两个主要特征上。第一、跟苏格拉底一样,尼采不是一个怀疑论者,尽管他对真理的知识持怀疑的态度。确实,和苏格拉底一样,尼采象智者似地进行谈论,似乎知道真理究竟是什么东西。他甚至宣称,他的怀疑主义,把他从虚无主义的泥潭中拉了出来。第二、尼采思想首要地是批判的,这使得他对理性的极端否定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始终不变。尼采的思想是以  相似文献   

12.
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尼采探讨了道德价值的起源,区分了两种道德,倡导强者道德,重估一切价值,抨击西方文明,设计未来生活,人们通常正确地把尼采视作道德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然而海德格尔坚持认为,尼采还是一位形而上学家,虽然他仅是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他完成了形而上学的终结。’尼采认为,重估一切价值,是他对于人类最高的自我肯定活动所提出的公式。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认为,正是由于尼采的“价值重估”,现时代的精神运动才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公式。然而,价值重估的前提是“上帝之死”。毫无疑问,尼采给西方哲学带来的颤栗与他的“上…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从有神論的立場評介薩特尔自由哲学的文章。作者首先簡略地介紹和評論了薩特尔的政治态度、哲学思想和創作活动,特別指出他重复了尼采的“上帝死了”,对宗敎进行过“不少过于憤恨的嘲笑和歪曲的批評”。然后,作者就以薩特尔的若干戏剧作品与哲学著作为依据,說明他主张人是“由他自己造成的东西”,是“注定自由的”,从而认为“决沒有設計人性的上帝”,走向无神論和否认上帝的“虛无主义”。同时,作者指出薩特尔的一个矛盾,即薩特尔也談人受到不能摆脫的“束縛和制約”,以此怀疑“人是否有权享受这种高度的自由”。最后,作者站在經院哲学的立場上批判了薩特尔的主覌唯心主义絕对自由論,說“人是有限的存在物”,“人在做出决断时不受自己設定的规律的制約,而受一种往往預先給定的良心的判决的制約”,“人的行为和創造”不仅来自“自己的意志”,而且也同样来自“上帝的恩賜”,人即使处于自由状态中,也是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作者批評薩特尔“把人提高为他自己的創造者,否认了作为造物主的上帝”。  相似文献   

14.
"超人"是"上帝之死"这一事件中的主角之一,而不理解"疯子"及其与"超人"的关系就无法完全读懂"超人"。上帝死了,"疯子"承认自己是凶手之一,而以权力意志为本质的"超人"也是上帝走向死亡之路的推手,"疯子"或者凶手是"超人"的第一幅面孔;上帝死后,"疯子"呼喊着寻找上帝,"超人"作为本质上失去上帝的人,不知所寻为何却同样处于寻找的维度之中,寻找者是超人的第二幅面孔;在"上帝之死"这一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疯子"对围观者和"超人"对"迄今为止的人"都体现出一种超越,并在信仰之可能性、寻找之态度、思之有无这三个方面表现相同,超越者是"超人"的第三幅面孔。对这三幅面孔的描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超人"之超越性,并有助于全面把握尼采视阈中人之本质的绽出历程。  相似文献   

15.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奥斯维辛”事件是一个令人震怵的沉重话题。西方现代思想家们对“奥斯维辛”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提出了“奥斯维辛之后”的问题:奥斯维辛之后,人还配为人吗?这一发问,无疑动摇了宗教上帝观的基础。既然人在奥斯维辛之后发生了身份危机,那么,创造人类的万能的上帝的身份是不是也变得可疑了呢?在人作恶害人的时候,在人受苦受难的时候,上帝在哪里啊?一句“上帝在哪里?”是奥斯维辛之后人们对于以往的上帝观念最有力的质问。我们从一个角度试着回答这一问题。万能的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但这个世…  相似文献   

17.
一粒麦子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 保罗说:“你所种的若不死就不能生。”(林前15:36)种子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春天,农民将小小一粒种子植入土壤,秋天就可以成百上千倍地收获。但种子在土壤中变化的整个过程我们却未必知道。 种子由一层壳包裹,显得内向,其中包含着极强  相似文献   

18.
袁世国 《天风》2003,(1):12-13
“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在基督教界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现代人更加视之为高尚的情操,因为它描绘出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出自耶稣对门徒的劝勉,翻译出来是为首的必要作众人的仆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耶稣是以自己来说明这道理:“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现代人提起这句话也多会想到耶稣基督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我们无法证明超自然的上帝存在,最多只能引入一个多余的概念,而它并不像我们探索自然规律一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事物;究其本质,上帝是个与科学无法相容的概念,尽管我们无法确切地证明上帝不存在,但是,相信上帝存在与相信任何荒谬的东西存在一样;信仰上帝也不能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使人高尚。举行祭拜上帝的活动不但无用,而且浪费时间和金钱,增加不必要的紧张。在知道无用后,比之将浪费的东西捐给食不果腹的人,是一种麻木不仁的行为。然而不管怎么说,在不影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不管是什么信仰都应被容许,因为这是人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20.
人的感觉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有时候它会牵着你的鼻子走,有时候它会被你领着走;有时候它与你又陌不相识。所以你可能疑惑,可能矛盾,可能有不同的感觉:自己是一个“女巫”,未卜先知;自己是上帝的仆人,由“缘分”主宰;自己是一个小人物,不知何去何从。这就是飘渺、神秘的第六感。究竟第六感觉在自己的身上是否“灵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