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省德江傩面具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傩堂戏表演所应用的道具。德江傩堂戏中的傩面具,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含、独特的地域性。在造型风格上与其他地方的面具截然不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德江傩面具造型蕴含丰富的土家文化,傩面具在造型上重在刻画人物性格,随类赋形、意蕴深邃、生动传神。傩面具重视色彩的调配,色彩比较纯洁、豁达、庄重、和谐,注重整体效果。傩面具分为正神、凶神、世俗人物。  相似文献   

2.
刘羽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8-199
在我国漫长的舞蹈历史中,巫傩舞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民俗、艺术和宗教集合形式下的文化形态,对我国经济、文化思想以及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湘西巫傩舞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着手,通过视觉的角度进行切入,在湘西巫傩舞视觉与形态审美方面进行着重的分析和阐释,尤其是表演者的服饰特点、体态动律以及巫傩面具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展示本源的巫傩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3.
湘西傩面具是傩仪、傩舞、傩戏中使用的重要道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造型多样,种类繁多,色彩艳丽,地域性强。长期以来,当地人以自然观和纯朴的生活方式,在湘西原始神秘的巫楚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关照下,次生出的面具文化传承着原始意味和原始的造型风格。湘西少数民族自治州、县的偏远山区生活场域中我们不难寻找到保持着原始巫文化色彩的傩面具。通过剖析湘西傩面具的造型特征和文化内涵,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提取面具元素,结合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来分析傩面具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边城》和《红高粱》的审美取向是相逆的。《边城》是向往和谐、幽静、诚信;而《红高粱》却呼唤野性,向往敢爱敢恨。如果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便会发现两位作家的审美价值、审美理想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希望中国民众有健全健康的性格,那便是既讲和谐、诚信,又不当奴才、反对奴性。今天,这种民族性格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5.
马骏 《美与时代》2013,(1):32-33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对美的创造,是一切美术的源头和基础。它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丰富群众生活的一种形式,是普通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当今社会巳进入经济高速发展、多元文化共存时期,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现代艺术应从民间美术中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已的艺术语言,民间美术应适应时代的变革,充分发挥来源于民众而服务于民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生活器具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农耕文化、审美心理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内容的集合体。考察哈尼族传统生活器具,探讨传统器具中所蕴含的节日习俗、生命礼仪习俗、婚恋习俗,揭示哈尼族民众的审美品格和民族特征,以期提升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感,为哈尼族传统生活器具的当代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门神画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艺术文化的进步,门神画再次掀起了一阵巨浪,不断向前发展。中国门神画在造型、色彩、构图上运用夸张、圆满、对比等手法,追求形似意象,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英勇威武。与其他民间美术相比,门神画以自己的方式满足了中国民众的情感寄托,既满足了民众祈求平安,合家安乐的心理需求,又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气息和审美需求,具有不容忽视的双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吕氏春秋》是一部先秦时期总结性的论著,书中对音乐美学思想多有论述。先秦音乐在战国末期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它对于个体审美素养的提升、民众教化的引导、国家社会的稳定等各个层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凤画是安徽凤阳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绘画,有着自身独特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特色,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是中国民间绘画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将通过对凤阳凤画在用笔、色彩、造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析其别具一格的技法表现与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0.
周岳崇  吴强 《美与时代》2013,(12):46-46
三岔傩面种类繁多、类型各异,从傩面具的造型特征来分,可以分为常人造型面具、凶神造型面具和精怪造型面具三大种类。通过作者的实际调研和分析对三岔傩面的这三个特征及其法则进行论述,希望对了解三岔傩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朱熹和王阳明就"大学之道在亲民"的"亲"字进行了各自的阐释.朱熹强调的是对民众的教化,"亲"应作"新";而王阳明强调不仅要对民众进行"教",更要对民众的生计给予关怀.注重从物质上对民众进行"养","亲"不能只解释为"新".王阳明从良知出发,认为明德、亲民是体与用的关系,政不亲民则明德不明.因此,王阳明在治世中表现出了重教、贵生、富民的爱民情怀.但是由于王阳明的政治立场的限制,他的"亲民"思想并不彻底,不可能在为政活动中一以贯之地践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唐代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朝代,也是人物画"曲眉丰颊,体态肥胖"艺术风格风靡一时的艺术精神时代。这种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更是融合并接受了当时社会民众的审美考验,以致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3.
身体在席勒审美教育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对身体的重视并将身、心化合,是基于人的整体性对美的审视.从身体提供席勒审美教育的可能性、身体是席勒审美教育“人性说”的基点、身体在席勒审美教育中的超越性三个层面发掘,不难发现美在席勒这里不再只是概念,而是作为有机存在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刘能强 《美与时代》2005,(12):14-16
民间文化艺术本身是以民众生活为平台,同时也是对民众生活的精神优化,只要生活之树常青,只要我们乐于培养,民间文化艺术也自然会枝繁叶茂.那么,基于这样一个立场,我们对民间艺术就不仅仅是保护,更主要是重新引进和培育,使之以鲜活的姿态介入现代社会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从而使民族历史得以真正永远延续.  相似文献   

15.
五代时期,吴越国缔造者钱鏐在发迹过程中,得到道士的秉力支持.钱鏐执政后,推行崇奉道教的政策,兴建宫观,笼络道士,常行斋蘸.其崇道的原因,是要借助道士神化自身,巩固其统治;借道教向民众灌输封建伦理道德,祈求得到道教神灵对其军队的襄助及对吴越民众的福佑.道教对吴越国军事、政治、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7.
“微审美”是依托当代高新技术传播平台所形成的全新的审美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和后现代审美形式,“微审美”具有即时性、杂合性、碎片性等基本特征.“微审美”之审美活动的迅速发展,在审美时空、审美体验、审美类型等多个层面向传统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诱发了美学理论的新变.进而,微审美及相关美学理论建构,为当下美育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彭立勋教授的新著《审美学现代建构论》是“深圳学派建设丛书”中很有分量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美学研究的重要创获.此著具有开创性在于:第一,科学界定了审美学的定位、对象、内容;第二,科学地阐明了审美经验研究的科学方法论;第三,深入分析了审美心理系统及结构;第四,深入探索了美感发生的心理机制;第五,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心理学提出了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除此之外,彭立勋教授还对中西审美学资源作了介绍.这部著作立意高远、眼界开阔、内容丰富、论述精湛,是一部带有开拓性的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19.
庞飞 《哲学动态》2004,(6):35-37
审美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转型阶段文化领域内的产物.如果说这是审美现代性问题提出的社会学背景,那么知识界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则是促使学者们开始关注审美领域内的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背景.学者们根据对现代性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哼小车又叫推小车,是流传于豫西北武陟县东半部和相邻的获嘉县西部的汉族民间集歌、舞、乐、小戏于一体的艺术形态。它主要活跃于各种庙会祭祀活动,其风格诙谐逗趣,演出内容朴实无华,乡土性、通俗性、仪式性、民俗性、质朴性是它的主要特征。它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中也透射着乡民的审美情趣和历史、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