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雄 《哲学动态》2015,(2):99-10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美学实现了由早期建构期向全面发展期的学科跨越。在这一进程中,环境美学的研究路径经历了由实践先行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的转折,研究对象经历了由自然环境到人类环境的转折,研究立场经历了由环境关注到环境关怀的转折,研究目标经历了由环境宜居到环境乐居的转折。上述四大转折有效促成了环境美学学科的纵深发展,也鲜明地表征了其研究轨迹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一、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人类本身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复杂的历史过程。人类从远古时期和古代社会就已经用混沌的整体性和朴素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古代的“阴阳八卦”学说,把自然界看作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的思想在中医理论中产生了深远  相似文献   

3.
汉语转折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句子一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转折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倒装转折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但是)B→虽然A”,命题表征中项目存在着互换的倾向,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为“虽然A→但是B”。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转折复句可能是一个按照“虽然A(事实让步)→但是B(转折)”固定方向进行系列认知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独立人格的觉醒是人类主体意识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中国,这种觉醒只能在春秋战国之际以“士”阶层的学说表现出来。孔子提出“不可夺志”的“匹夫”精神和“智”、“仁”、“勇”的道德自我完善的标准。孟子提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气概,和“君子有三乐”的境界。孔孟都强调了,“知耻”、“有耻”和“朋友有信”的问题。这些都是“士”阶层的独立人格觉醒的反映。独立人格觉醒问题伴随先秦儒学由孟子到荀子的转折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孟子以“心”释“仁”,把个体独立人格推衍到空前的高度;荀子以“礼”释“仁”,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人类群体的人格从而确立。实现这个转折的轴心是人性善恶之争。其中所蕴含的伦理学上的意义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5.
论实践模式的结构方式与社会发展的历时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 2 1世纪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人类社会的发展步入了“渐进的 (和平与发展 )”而不是“冲突的 (战争与革命 )”历史轨道。以此为根据 ,本文通过对实践模式结构方式的阐释 ,论述了以知识经济为坐标的社会发展的历时形态。其目的是为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社会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5——11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间接故事法。结果表明:(1)物品件数与分享人数两者相等时,我国儿童都倾向于“均分”;两者不等时,则都倾向于“慷慨”。(2)我国更年幼儿童在分享中的“自我中心”现象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3)在“慷慨”的分享上,我国儿童对一般物品大多指向“需者”,但此倾向在9岁始占优势;对荣誉物品则有一个从指向“能者”到指向“需者”的发展过程,其转折在7~9岁之间。  相似文献   

7.
人类思维已经有了三百万年的历史。今天人类发达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那么,人类思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 有些研究者认为,思维的进程是一个神秘的过程。艾克尔斯在大脑研究中曾经卓有成就,但他认为,“我能相信,当涉及到人的身体时,进化论提供着足够适当的解释,但是这个理论完全不能给我解释作为主体的自我的起源”(转引自《现代心理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他还认为,引起经验独特性的思维,“只有求助于某些超自然的起源才能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运行到历史转折——社会能量分析之一蒋影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两种基本状态:作为量变的社会运行态(社会转型可以看作社会运行的特殊形态);作为质变的历史转折态。前者与现实存在息息相关;而后者无疑对社会发展方向、结构变迁和人类生活具有重大的战略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与近代之交的鸦片战争前后这个历史转折时期(即通常所说的“鸦片战争时期”)内,有没有无神论思想家?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初步研究《壮学斋文集》后,认为在这个历史时期内,确实有一位无神论思想家。这个人就是周树槐。  相似文献   

10.
如何看待以往的哲学思想?以往二千多年的哲学思想,都仅仅是批判的对象呢,还是有值得继承的内容?我们研究哲学史,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必须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看法。 (一)历史是发展的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历史不是一些零碎的毫无意义的事实的堆积,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恩格斯论述黑格尔的贡献说:  相似文献   

11.
孔子 (前 5 5 1—前 4 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 (今山东曲阜市 )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孔子生活在一个历史转折的时代。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乐文明 ,到了孔子时代 ,开始礼坏乐崩 ,面临着革故鼎新的大变化。“革故” ,要继承优秀传统 ;“鼎新” ,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方向。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礼乐大师 ,他大胆宣称“斯文在兹” ,以“斯文”自任 ,通过著书立说和整理文化典籍 ,继往开来 ,全面总结了以往的礼乐文明 ,向新时代提供了新思想…  相似文献   

12.
论坛荟萃     
姜力新: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历史演进探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唯物史观就是生产史观和群众史观的统一,也即历史的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历史发展的动因和动力的统一。 马克思探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动力,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理念论”到“现实存在论”的转变。这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完成的。在该书中,马克思得出两个重要结论:(1)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2)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实现人类解放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为人类建树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是“人类解放”,它的根本旨趣被界定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之所以被定位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是由人类演进的普遍规律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这一目标的彻底实现,需要经过“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人的联合体”三大历史阶段。这一见解对我国今天构建现代性的价值认同系统,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当代…  相似文献   

14.
图形本是最古老的文字的记载传播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传播似乎又走成了一个螺旋式的曲线,由图画到简化的文字,然后又从文字走向了当今的“读图时代”。“画语传播”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对人类的行为模式、思考方式及审美观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带给大众传播的不仅仅是冲击,还有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理解(Verstehen)与解释(Auslegung)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根据狄尔泰的看法,理解是一个“从外部给予的符号中认识一种内在物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从精神生命的既定感性表现中,认识这种生命本身的过程。”解释则是“对于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生命表现所做的艺术性的理解。”(《狄尔泰全集》第5卷,德文版,第332页)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始终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文本”(Text),用外语写  相似文献   

16.
我们并非总能认识到自由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问题。一般认为,如果人们能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谈论历史的“意义”(下面我将回到这个问题上来),那么这种意义就在于社会正义的实现,虽然事实上“正义”在马克思那里只是自由理想的一部分,它(就重要性而言)显然从属于自由理想的另一部分:人类生产力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因此,我们很有理由赞同S. 兰柯不久前发表的观点,即在马克思看桌,历史的意义或历史的积极的、固有的方向就在于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只有三千年左右。因为人类从蒙昧到有文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有文化到自觉运用高度抽象思维,还要走相当长的  相似文献   

18.
“创造”一词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因为没有阶级,所以原始社会的发展是“现实人类创造的”。在阶级社会,要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创造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形态,人民群众(包括新兴的剥削阶级)就必须同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拚死的斗争才能实现。所以,新的社会形态、新的历史阶段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包括具有革命性的剥削阶级。但是,决定历史  相似文献   

19.
曾有历史学家指出过,“如果弗洛伊德窒死摇篮之中,时代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波林)。这话不仅意味着,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力量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暗示着,精神分析理论所阐释的,乃是人类生命内在本质的一个方面,因而它的存在、发展与流传及其对人类生命实践过程的影响作用,也都将是必然的。事实上,历史证明,随着它自身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逐步渗透于西方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对西方社会、  相似文献   

20.
自从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的时候起,就在思考他们同大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整个文化史都是对这种关系的一般本质进行思考的尝试,因为文化乃是人认识自身(即一般人)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人类自我意识历史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方面。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人靠自然界生活”(《马恩全集》42卷95页),而人同大自然的“物质交换”则构成了人的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