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画趣     
名画家 一位著名的画家在一张很大的白纸中间画了一个小黑点,这幅看似简单的画在他眼里却弥足珍贵,画家每天都抽出一段时间,盯着这幅画陷入深思。他的朋友不解地问:“你每天看这幅画,为什么呢?只不过是一个小黑点而已。”  相似文献   

2.
读画读心     
我喜欢看画,尤其钟爱国画,闲时和朋友去看画展,徜徉于艺术殿堂,空气中墨香四溢,让人有一种清新飘逸的感觉,我感到每一幅画都有一颗鲜活的心,每一幅画都有一个不灭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有个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只用一天,为什么卖掉它却要一年?”门采尔说:“你为什么不倒过来试试?”  相似文献   

4.
新春佳节,亲友团聚,你说我笑,好不热闹.读二年级的儿子也手捧糖果前来助兴,只听他大声嚷道:“吃大阳神峻,谁吃大阳神?”我一听话不对头,嗔斥道:“大过节的尽出洋相,你仔细看看.是‘大阳神’还是‘太阳神’?”儿子一本正经地说:“是十阳神’!不相信你瞧瞧!”我想:不会吧,太阳神的广告哪天不看三遍四遍的,别说太阳神三个字不会认错,就是商标图案闭着眼也能画出来,怎么会是大阳神呢?待我接过几颗糖果仔细一看傻了眼,堂堂正正的太阳神商标图案下,赫然入目的三个字无一不是“大阳神”。我只好苦笑,当初买糖果时只考虑到…  相似文献   

5.
问天堂何处     
大约是在1991年,有人拿了一幅《篝灯课读图》请赵朴老题跋。画的内容是一个在母亲身旁灯下夜读的孩子。年代和作者我都没记住,只记得似乎有董其昌、林则徐等多位名人题的跋,可以想见这画是不错的。前几天翻出了当时抄录的朴老题跋,重读之后深有感触。朴老写道:“可贵处,不在画。先看题,再读跋,啥缘由,许多名吏名儒都给它作了高评价?自古来,寸草春晖,永远有说不尽的话。问何处是天堂,它就在母亲脚下。”婆婆世界的人心中大都有天堂,不论这天堂是在现世人间,还是在未来天上,终归是人对美好、幸福的向往。可以说一个人的天堂观…  相似文献   

6.
两位画家教自己的儿子绘画。第一位画家让儿子把画的每一张画都贴在墙上,给所有来家里的客人看。第二位画家让儿子把画的每张画都扔进废纸篓。10年后,第一个孩子举办了画展,看着一墙色彩鲜艳、构图完整的画,观者无不大为赞赏,纷纷索要回去裱挂。第二个孩子没法展览,因为他的画都被扔进了废纸篓,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手头  相似文献   

7.
陈千桓 《美与时代》2014,(10):81-81
钟孺乾先生的《绘画迹象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公式:“画=迹+象+X”,其中的“X”指的是画中蕴含的亦或是作者想借画传达的精神,意境等精神层面的东西。由其中的“X”产生了几点思考:一幅画的“X”的产生是作者有意而为还是无意所致?是作者还是观者(观画者)赋予了一幅画“X”?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否同一幅画可以被不同的人领悟到不同的“X”呢?临摹的画有“X”吗?  相似文献   

8.
专注的力量     
唐朝时,有个叫吴道子的少年,因父母双亡,只好背井离乡。一天,吴道子路经河北赵州城“柏林寺”,看见油灯下一位年迈的老和尚正在殿墙上聚精会神地画画。吴道子很好奇,轻轻地走了进去,站在老和尚身后看画画。过了许久,老和尚一回头,发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这么出神地看他画壁画,打心里欢喜,便问吴道子:“孩子,你喜欢这幅画吗?”吴道子点了点头并且告诉老和尚想学画画。得知吴道子身世可怜,老和尚收留了他。  相似文献   

9.
人们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必须拿起创造思维这个武器,彻底破除常规思维,挣脱束缚手脚的桎梏,寻求奇异的思维效果,这里借助几幅画,来说明人们是怎样进行创造思维的。 三国时吴国皇帝孙权,下令名画家曹不兴给他画屏风。曹不兴画着画着,一不小心,将一小点墨溅到画绢上;这时整幅画基本完工,不能重新画了。怎么办呢?按常规思维有两种可能:一是把画毁掉,这自然浪费了人力和物力,二是把画中的小墨点用布轻轻擦去,这势必污染了画面,令孙权不满。画家抛开了常规思维,采用了创造思维:他琢磨了一下,就利用小墨点画了一只苍蝇…  相似文献   

10.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的竹子为什么与别人不同呢?原来,为了画好竹子,文同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文同先生都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琢磨竹节的长短粗细,叶子的颜色、形态,每当有不同的感受,文同先生就会回到书房,  相似文献   

11.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的竹子为什么与别人不同呢?原来,为了画好竹子,文同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文同先生都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琢磨竹节的长短粗细,叶子的颜色、形态,每当有不同的感受,文同先生就会回到书房,  相似文献   

12.
一个满怀失望的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说:“我一心一意学画画,却找不到好老师。多数人都是徒有虚名,画得还不如我。”住持淡淡一笑,说:“我收集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不比名家逊色,就请施主为我留下一点墨宝吧。”那人问:“画什么呢?”住持说:“我喜欢饮茶,更喜欢茶具,您就为我画一幅茶杯和茶壶吧。”那人欣然应允,铺开宣纸,寥寥几笔就画成了,只见壶里的水徐徐注入茶杯,  相似文献   

13.
遥远的田园     
在现代化的高楼里你会想起田园吗? 墙上是精美的画,书里是优美的文字。这已经是难得的小憩了,还是没有想起田园。  相似文献   

14.
下面的这些文字,经过这么一番另类注解,立马生动、奇趣多了,你看是不是? 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  相似文献   

15.
我的一位同学,擅长画漫画。一日,他把一张画好的漫画拿给我看,问:"这漫画上的人是笑还是哭?"我拿过来一看,见画的是一个人的头像,一副泪流满面的样子。"当然是哭口罗。"我说。"你把画倒过来看,会怎么样呢?"朋友说。我试着把漫画倒了过来,一看,简直不可思议,刚才还是泪流满面的脸,一下变得笑容可掬了。"怎么会这样?"我不解地问。  相似文献   

16.
今年第4期《佛教文化》以三幅令人之作为引子.号召大家来评说“深山藏古寺”之画。俗话说:“看事容易做事难”,绘画也不例外,说得头头是道,恐怕拿起笔来就不知从何下手。但我们要坦率地说.这三幅画都不是成功之作。主题不鲜明、突出、意境模糊。看来这三幅画均没有创造出心灵中典型的东西.这种典型的东西在美术家来说就是意境。第一幅画意在藏.而体现深山不足,就藏而论也不足.尽管画讲究似与不似之间、但不能离开“寺”。同时又犯了作画十二忌中之“布置拍密.远近不分,山无气派”的三忌。第二幅画构图更糟,成了十字架,白云不…  相似文献   

17.
你和人相处,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人呢?  相似文献   

18.
我画佛像     
看过我作品的许多朋友,都曾问过一个同样的问题:“你是信佛的吧?!”“你是不是佛教徒?”“你肯定因为是佛教徒,才画这么多的观音像?!”我觉得,这些年来我画佛、画观音,不是因为“信”或“不信”才去画的,而是一种“随缘”——这也正是我与佛、与观音、与佛教文化自然磨合和缘份的结晶。十多年前,我就已开始在研习画观音、画佛像了。那时,我画得并不在意,无心的,甚至多半都是在描摹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佛像的深入刻划一偷私等怫村寸仆们年她来越近了。同时,我买了许多有关佛教文化及宗教常识方面的书,包括有王志远先生…  相似文献   

19.
下去吧     
有一天下大雨,体育课没法上,老师带我们在教室内做游戏。他在黑板上画了个圆,说:“谁再来添几笔,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圆代表太阳?”  相似文献   

20.
2008年7月8曰,我去银谷大厦银古艺术馆参观日本画僧慧善玄潭佛教绘画展《绘出光明与心》,画僧专门从住地赶来一见。未及看画,蓦然先看到的竟是画僧圆圆的黑框眼镜后面那双沉静有神并充满智慧的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