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的曲种按其音乐结构分类,其基本形态可以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不论是曲牌体还是板腔体,唱腔音乐都形成了一定的框架,这种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对唱词是一种必须的制约.唱腔音乐对唱词语言的制约,其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它促进了唱词语言的提炼、美化,在唱腔音乐的框架内尽量选择恰切、简洁、形象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完整,并描写生动,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达到"诗化"和音乐化.像其他说唱艺术一样,唱腔音乐和语言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在明朝中期到清代乾隆年间,汴梁小曲在中原广大地区极为盛行;它又吸收了雍正乾隆时期流传在北方的岔曲和当地的民歌小调形成了一种以曲牌连缀为其特点的演唱形式,名曰”鼓子曲”。这个艺术形式曲牌极为丰富,大曲牌有一百多拍节奏的,像[劈破玉]、[码头]、[倒推船]、[满江红]、[三起字]、[寄生草]、[背工]等,都是一个单曲牌就可以演唱一段完整的故事,小曲牌有十多种节奏的,如:[阳调]、  相似文献   

3.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是以明中期以后至清乾隆年间流行在原汴梁(今开封)的小曲为基础,吸收了雍正、乾隆年间在北方盛行的岔曲,而形成的一种曲牌连缀体为其演唱特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4.
河南曲剧曾称"高台曲"、"曲子戏".20世纪50年代改称"曲剧".流行于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曲剧的音乐主要是在民间说唱艺术鼓子曲基础上形成的.鼓子曲有"大调曲子"(流传于南阳一带)与"小调曲子"(流传于洛阳一带,因多为短小曲牌而得名)之分.  相似文献   

5.
川江号子是巴蜀一带的民歌.它有多种曲牌,其歌词多是船工们在行程中见景生情,即兴填词.演唱强调一唱众和.它能使船工们抒发情绪,调节身心,加强行船的安全,又具有审美的愉悦作用.它是人在劳动中与自然相结合产生的艺术之花,是长江的魂魄.  相似文献   

6.
张天娇 《美与时代》2007,(11):31-33
当把"性别"与"艺术"联系在一起时,"性别"的差异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女性艺术已成为一种不能回避的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潮流.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女性艺术家过分强调或者掩饰女性身份的两种倾向,使其艺术创作陷入了性别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邵彬 《管子学刊》2016,(1):95-98
《罗江怨》是明清俗曲重要曲牌之一,从南集曲到明清俗曲,从明代到现代,从小调到其他艺术品种,都有它的踪迹身影。为此,笔者以它作为案例,进行追根溯源、顺藤摸瓜式的探察,旨在能够摸清它的发展脉络及其曲牌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骥  杨艳 《美与时代》2007,(2):63-65
"当代新民歌"之所以成为中国民歌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成熟、最完备、最先进的一种艺术体式,取决于其自身包含的全新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和"思想传播功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在主流思潮的洗礼下,这种艺术体式与党的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一致;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空前统一."时代性、主流思想性"便是当代"新民歌"唱响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孕育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即信息艺术,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多维的向度,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艺术握手的结果.而"分形艺术"-信息艺术宽阔海洋中的一个小点以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展示给人们,使人们认识到该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具有和谐、对称等特征的美学标准.同时,"分形艺术"的生命力也非常强大,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0.
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论式的反映,艺术的根源在社会生活,谁不承认这一说法,就被扣上"主观唯心主义"的帽子.这种观点至今仍然占据着艺术理论的教科书.在我看来,艺术不属于认识论范畴.无所谓"唯物"、"唯心"之分.艺术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价值——情感的形象建构,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生存结构和精神结构之中.人类的生存结构是艺术发生发展的根据,人类的精神结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源泉.与艺术相关的人类的精神结构有四个层次,它包含着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当前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价值事件在人类心灵中的深厚积淀和人类的理想与想象的丰富内容.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和确定艺术的根源,把艺术只当做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论式的反映,是极其浅陋的,它会引导艺术退化为非艺术.  相似文献   

11.
自觉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艺术的崛起,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现象.女性艺术家们愈益显现出一种不同于男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她们开始建立起一种对自身性别认同的自觉意识,使"女性艺术"这一话题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和"后现代"色彩:以深切地关心女性话题作为艺术的切入点,以"怜我情结"的切肤之痛,关心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追求完美的人性,表现艺术的真诚与自信.在执著的追求中发挥着女性情感性的优势,从而进入了艺术的自为状态,以结构完善、内涵充实而有了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是通过对传统的解构和翻新,使欣赏者和作品之间产生距离美的一种创作方式.艺术中实现"陌生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地翻新出奇,出奇制胜.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聊斋俚曲》中的"三出戏",即《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是蒲松龄作剧并创制声腔的戏剧作品,它是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的曲牌体,"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它又是蒲松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与《戏三出》不同,因为它们的音乐声腔体系不同。认识这"三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蒲松龄创作思想发展以及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聊斋俚曲》中的"三出戏",即《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是蒲松龄作剧并创制声腔的戏剧作品,它是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的曲牌体,"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它又是蒲松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与《戏三出》不同,因为它们的音乐声腔体系不同。认识这"三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蒲松龄创作思想发展以及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16.
西方艺术的发展史延续了几千年,艺术理论随着艺术实践的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美要比自然美更能体现出绝对理念,"美的"几乎就可以等同于"艺术的".在对艺术的探讨中,艺术的本质是无法逃避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理论家们不断地探索着艺术的合理性解释.每一种艺术观念都是在艺术史中形成的,而"艺术史的目的就是界定艺术的角色,一种已经被演完的角色.最关键的是艺术的理念,即艺术作为一种世界观的投射与特定时代的文化史是不可分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  相似文献   

18.
亨利·摩尔艺术语言的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实于材料;要有充分的三维"视觉真实";对自然物体的观察;生命力和表现力是亨利·摩尔艺术语言的四个组成部分.亨利·摩尔的艺术不是停留在视觉表层自然"物象"的层面上,也不止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形式,他的艺术是对生活意义的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19.
毛古斯舞是湘西土家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性舞蹈,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其表演粗犷豪放,能让人领略到上古"五荒"时代的原始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戏曲艺术当中,音乐既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手段,又是戏曲艺术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所以,王国维在研究中国戏曲之形成时指出:"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1]王国维之"戏剧"概念,涵盖了我国南方的南戏和北方的杂剧.于是,"戏曲"就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凡"歌舞演故事"[2]形式的通称,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特有的名称.王国维认为研究戏剧不可不先研究"乐曲也."[3]之所以强调研究戏曲首先应研究"乐曲",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之本源.余从先生也曾明确指出:"后世戏曲剧种的形成,基本上也是由两种路子转化而来的:一种是说唱艺术,一种是民间歌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